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007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docx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第七讲、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小学的很多文章都会通过记叙一件事或描述某样物品来说明一个道理,有的道理会在开头或结尾点岀来,有的则要我们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揣摩去概括。

那我们如何感悟文章的道理呢?

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在文中找关键句子体会。

有的文章会直抒胸臆,所要说明的道理一目了然,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有时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揭示出来。

如《落花生》一文中“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就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联系文章内容归纳。

有的文章不会直接告诉你道理,而是要你去体会,那么就要设身处地去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通常他要表达的东西就是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总结出来的,需要我们综合文中所说的事情或对某种物品的介绍、评论去概括。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我们综合整个故事情节,特别是父亲所说的话和作者成年后的感悟,就可以明白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遵守公德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我们要严格遵守规则。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抓住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或事物特点的词语去体会,如描写语言、心理、感受等的词语。

如《将相和》一文,我们要抓住蔺相如所说的“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中的词语”为赵国”来体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

上帝只赐给他一只老鼠

他是一位贫穷而孤独的年轻画家,为了理想,来堪萨斯城móushēng()在报社应聘失败的经历让他初尝了生活的mónàn()后来,他

替教堂作画,因无力租用画室,只好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

他每天就在这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到深夜。

尤其烦人的是,每次xīdēng()睡觉的时候,他都能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和在地板上的跳跃声。

有一夭,疲倦的画家在昏黄的灯光下看见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那是一只小老鼠。

小老鼠在地板上做着多种运动,表演精彩的“杂技而他作为唯一的观众,则奖给它一点面包屑。

从此他和小老鼠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友谊,他也从来没有伤害过它。

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的卡通片。

但不幸的是,他再次失败了,穷得身无分文。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天赋,思索着自己的出路。

终于在某天夜里,他突然想起了那只爬到他画板上跳跃的老鼠,于是他迅速爬起来,拉亮灯支起画架,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dànshēng()

这位画家就是后来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沃尔特•迪斯尼先生。

他创作了风靡全球的米老鼠。

谁能想到,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那只爬到他画板上的小老鼠会让他名噪全球。

沃尔特•迪斯尼先生后来说,堪萨斯城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至少值100万美金。

其实那里没有东西,只有一只老鼠,那是上帝给他的,上帝给谁都不会太多。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岀正确的词语。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为创作它的是美国的

3.为什么沃尔特•迪斯尼先生后来说“堪萨斯城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至少值100万美金”?

4.说说你对“上帝给谁都不会太多”这句话的理解。

5.读完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題指导】解答第5小题时,我们要读懂短文,就要综合整个故事情节,它主要讲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在穷困潦倒时,一只画板上的小老鼠给了他灵感,让他创作了有生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这让他名噪全球。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人身处困境,要保持好的心态,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面临的困难。

【答】1.谋生磨难熄灯诞生

2.米老鼠沃尔特•迪斯尼

3.因为在那里,沃尔特•迪斯尼先生遇见了那只小老鼠,后来正是凭着那只小老鼠的卡通形象,他走出了穷困潦倒的处境,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4.上帝给每个人的看起来都不多,但只要学会思考和使用,上帝给每个人的东西都很多。

5.示例:

一个人身处困境,要保持好的心态,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面临的困难。

工之侨的琴

先秦著名制琴大师工之侨,得到一段上好桐木,精心琢磨制成好琴,配以上弦,声音铿锵悦耳。

到林间弹奏,百鸟和琴鸣唱;至山里弹拨,溪水随音悦动。

他一生制琴无数,深知此琴为最优。

他以为朝廷人才聚集,将此琴献出,一定会有更多人欣赏到它独特的音乐。

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国都。

王不懂琴,叫来掌管礼乐的太常官,太常官亦不知优劣,又叫来国内最高明的乐师,乐师看罢此琴,不曾弹拨,就连连摇头,称“此琴不古“。

不等工之侨争辩,他就被轰了出去。

工之侨愤愤不平,琴的好坏怎能凭“不古”鉴别,莫非只要是古琴,纵使音色不悅耳也是好琴吗?

他坚定认为自己的琴是古今一宝,世上难有第二把。

为了让此琴得到天下认可,他决心将它做一番包装。

他找来最好的工匠,装饰古琴裂痕,又加以古代篆刻题款。

而后装入琴匣,埋入地下。

一年之后取出,拿到市场去卖,世人称奇,被人高价买去,献至朝廷,乐官争相传看,皆赞叹是世上稀有珍宝。

工之侨闻之仰天长叹:

“世道可悲,岂止一琴乎?

”从此隐居不问世事。

1.用“"画出表现此琴最优的句子。

2.乐师看到这把琴摇头的原因是什么?

工之侨听到乐师的话,他的心情怎样?

3.这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工之侨的琴参考答案

1.到林间弹奏,百鸟和琴鸣唱;至山里弹拨,溪水随音悦动。

2.乐师摇头的原因是这把琴不古老。

他感到愤愤不平。

3.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人追求虚浮之名,完全不看琴的本质,而只是看表象。

 

 

二、选择题

2.

我是吴宓①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课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xī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他就像是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

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⑤比起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⑥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⑦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⑧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

“我是吴宓教授。

【注】①吴宓(mì)(1894—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学者、诗人、教育家。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名鼎鼎()晨xī()

2.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吴宓教授的特点

具体表现

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

勤奋

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

关爱学生

3.文段⑤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品味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1)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2)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5.仔细阅读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dǐng曦

2.①潇洒(或功底深、才华出众)②半夜备课,早起诵读③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④为学生拦车,请学生吃饭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

(1)“连忙”一词,看出吴宓老师生怕学生出事,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意近即可)

(2)“急切”一词,表现了吴宓老师渴望走上讲台的迫切之情。

(意近即可)

5.体现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

作者用该句作为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3.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

”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

”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

“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

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

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

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吗?

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而且无怨无悔。

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3.不矛盾。

写母亲喜欢安静的特点,为下文“我”安双层玻璃和厚窗帘的情节作铺垫,也与后文母亲在喧嚣中入睡形成对比,突出母爱的主题。

4.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

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5.示例:

我能想到最好的孝顺可能不是言听计从,而是让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

(本题可见仁见智,合理即可)

 

4.

住在母亲的掌心

接到母亲的电话。

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想了半天。

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

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

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

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

妻子回家我问妻子。

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

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

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

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

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

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

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

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

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

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

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

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

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

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

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

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

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

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

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

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

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

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

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

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

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

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

(2);

(3)。

2.文章中写了“我”问儿子和妻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及他们的回答,看上去没作用,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3.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为什么要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4.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带点的词语。

(任选一个)

5.文章题目“住在母亲的掌心”改为“细心的母亲”好不好?

请简述理由。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人,他们在细节中无比深挚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而我们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请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1.

(1)母亲记得“我”的生日

(2)母亲为“我”做防辐射玻璃(3)母亲为“我”做泡菜。

2.不可以,写儿子和妻子不知道“我”生日,是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对“我”的爱之细微。

3.“我”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

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雷达: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母亲对“我”的随时关注,像雷达搜索情况一样。

蛛丝马迹:

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5.示例:

不好。

“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

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

这样的题目含蓄而富有深情,既表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而改后的题目缺少形象性,不够深刻。

6.略(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即可)

 

5.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________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________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______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紧,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______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

“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

不紧不慢手忙脚乱饱受风霜争先恐后

2.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而______,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3.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4.第⑤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提到我当时“鼻子有些酸酸的”,为什么?

5.作者写到第⑧自然段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又多写了第⑨自然段?

是否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6.“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1)

(2)

(3)

1.争先恐后手忙脚乱不紧不慢饱受风霜

2.恶作剧(或淘气)手忙脚乱河面结冰年老体弱

3.因为老人失去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他的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为“我们”摆渡,接“我们”上下学,仿佛为他儿子做的一样,所以“心里好受些”。

4.一来为老人的遭遇感到伤心,二来为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愧疚。

5.不会感到画蛇添足。

因为文章的最后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有了这句更加让我们体会到“我”对老人的思念以及老人对“我”的深远影响。

6.示例:

(1)父母把子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