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324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厦门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厦门市2021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则y表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

B.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

2

B.3:

1

C.1:

1

D.2:

3

3.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鉴别空气和氧气

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

鉴别食盐和白糖

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

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B.BC.CD.D

4.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5.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

A.Al2O3B.CuOC.CaOD.Fe2O3

6.气体由CH4、C2H4、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

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气体可能含有CH4

B.该气体可能是由C2H4和C2H2组成

C.该气体--定含有C2H4

D.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2

7.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

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A+B═C+2DB.A+2B═2C+D

C.A+2B═C+2DD.2A+B═2C+D

8.如图所示为硫化氢(H2S)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硫、氢元素质量比为1:

2

B.丙代表的是纯净物

C.34g硫化氢完全燃烧至少需48g氧气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

2:

1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

B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A.AB.BC.CD.D

10.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

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

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2;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⑤

1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一定质量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125g

B.当滴入15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反应完全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D.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12.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

28

2

0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

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

7

14.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制氧气

D.

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1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B.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受热

C.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红磷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A.AB.BC.CD.D

1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可能是催化剂B.丁是反应物

C.甲和乙是反应物D.乙是生成物

18.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19.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20.实验室测定大理石主要成分的含量时,取16g含杂质的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加入到2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205.6g,则该大理石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为(  )

A.62.5%B.72.5%C.80%D.82.6%

2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KMnO4

K2MnO2+MnO2+2O2↑

C.Fe2O3+6HCl=2FeC13+3H2O

D.2NaOH+CuSO4=Cu(OH)2↓+NaSO4

22.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

将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B.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

向固体中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

C.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D.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2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4.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

B.

加热的饱和溶液的KNO3和饱和溶液的Ca(OH)2(不考虑溶剂的蒸发)

C.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Zn和Fe

D.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五氧化二磷不能随便排放到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图。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

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7.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

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这说明了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具有挥发性。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以下九种物质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B、Y为黑色固体,X、E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F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其中箭号表示生成的意思,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X的化学式_____。

(2)Y的用途:

_____。

(3)与反应①的反应基本类型相同的是_____(填序号)。

(4)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9.A-F是初中初中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同一种元素(除F外),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C、F均为单质,F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图中B物质与图中物质E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物质x,则物质x的组成元素_______(填元素符号)。

30.A~G是初中常见的7种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已知A、C是无色液体,B、F、G是无色气体,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D是黑色固体,E在纯净的B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D_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①B→F___________,②C→B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进行分析。

【详解】

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错误;

B、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C、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等到完全分解后保持不变,正确;

D、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是15g,若再加入C物质5g,与A、B反应生成10gD,此时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20gC和B反应生成40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40g-15g-20g=5g,故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15g:

5g=3:

1。

故选:

B。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4.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b反应快,但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解:

因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反应快,时间短,

b中混有二氧化锰,则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A符合,故选A.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5%,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所以要达到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另一种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需大于45%。

【详解】

A.Al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Ca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CH4、C2H4、C2H2分别在氧气中燃烧都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已知气体由CH4、C2H4、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

9,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与生成的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得出CO2中碳原子个数与H2O中氢原子个数比为1:

2。

CH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4,C2H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2,C2H2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1。

由此推出,该气体的组合满足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1:

2的有以下三种:

1、只由C2H4组成;2、由CH4、C2H2二种组成;3、由CH4、C2H4、C2H2三种组成。

【详解】

A、该气体可能含有CH4,例如,由CH4、C2H2二种组成的气体和由CH4、C2H4、C2H2三种组成的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都为22:

9,符合题意;

B、气体是由C2H4和C2H2组成,气体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不等于1:

2,不符合题意;

C、气体不一定含有C2H4,例如,由CH4、C2H2二种组成体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等于1:

2,不符合题意;

D、该气体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2,它们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也等于1:

2,不符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由生成物的质量比,推测反应物的物质可能组合,难度较大,要通过宏观质量转化为微观原子个数比来推测物质可能组合。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的特点可以知道,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而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所以可以判断反应中消耗了甲的质量为:

25g-10g=15g,乙物质完全被消耗,即为5g,即反应物为甲和乙,而丙和丁为生成物,丙的质量为1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丁的质量为:

15g+5g-11g=9g。

设甲的化学计量数为a,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b,则可以得出比例式为:

=

,所以

=

,设生成物中丙的化学计量数为c,丁的化学计量数为d,则可得比例式为:

=

,所以可以得出

=

,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B═C+2D,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A是正确的,故选A。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硫化氢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甲是硫化氢,硫、氢元素的质量之比=32:

(1×2)=16:

1,故选项A不正确;

B、丙中含有多种分子,是混合物,故选项B不正确;

C、设34g硫化氢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X=48g

故选项C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

1,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反应示意图,首先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逐项进行解答。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大,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但是有催化作用,则b中产生的氧气少,但产生的氧气快;故选项正确;

B、利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先变大,随着反应的结束,氧气被消耗,热量散失,压强变小;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粒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铜的质量不减少,与硝酸铜开始反应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CO+O2

2CO2,反应物由3个分子变为2个分子,容器内的分子总数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1.2g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0.4g

1.2g+0.4g=1.6g,与物质的质量相等,故一定不含氧元素。

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4,①②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由题意“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可计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用两者之和与物质的质量比较即可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由坐标图可知,加入稀盐酸质量为0时,固体的总质量为25g,即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25g,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滴入100g稀盐酸时,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5.1g,继续加入50g稀盐酸,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65.1g,恰好增加50g,说明后面加入的50g稀盐酸没有参与反应,故当滴入10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当滴入10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00g-115.1g=9.9g,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根据C选项分析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设生成9.9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22.5g,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a的质量减少了6.4g-5.2g=1.2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7.2g-4.0g=3.2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b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2g-1.2g=2g,故x的数值为3.2g-2g=1.2g。

【详解】

A、x=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D。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2+20=X+28+2+0,因此X=15g;甲、丁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乙增加,是生成物;甲反应掉了20g﹣15g=5g,丁的反应质量为20g﹣0g=20g,生成的乙的质量为28g﹣3g=25g.数据可以如下处理: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15

28

2

0

质量变化

﹣5

+25

0

﹣20

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故正确;

C、物质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0g:

25g=4:

5≠4:

7,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气体X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正确;

B、装置③里是浓硫酸,作用是吸收水分,增重1.8g,说明燃烧后生成1.8g的水,装置④是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增重2.2g,说明燃烧后生成2.2g的二氧化碳,即气体燃烧后生成的水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9:

11,即原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而根据甲烷燃烧的方程式:

CH4+2O2

CO2+2H2O中H2O与CO2质量比就是9:

11,不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可能只有甲烷,正确;

D、由上分析可知气体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正确;

故选B。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

2,质量比是8:

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因此装置中气体体积应该约减少五分之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中至少含有氯化钾,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木炭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时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