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478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一、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

4.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

(3分)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石矶: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_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

【答案】4.

(1)陶渊明《桃花溪》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记文学常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

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清代《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评论这首诗说:

“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白话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考点解析】有关桃花源的诗句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

赞桃源和平宁静怜俗世狡诈贪婪

最佳答案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赞桃源和平宁静,怜俗世狡诈贪婪

缘溪忘路行,芳草落英幽古境;

取道规筹去,青山流水逝鸿泥。

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

世外桃园终难觅

人间仙境不复临

上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其实别有洞天

下联:

柳暗花明又一村果真神仙人家

横批:

化外遗民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

源水今流桃复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同吉中孚梦桃源》

——唐·卢纶

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

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

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

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

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

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朝中措·桃源图》

——元·善住

桃源传自武陵翁。

遥隔白云中。

漫说人间无路,岂知一棹能通。

红英夹岸,霞蒸远近,烂漫东风。

将谓神仙别境,鸡鸣犬呔还同。

《题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

当时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长。

草色几经坛杏老。

岩花犹带涧桃香。

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词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

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归汉世,还同白鹤返辽城。

纵令记得山川路,莫问当时州县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

紫雪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寻桃源》

——唐·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

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

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

别后自疑园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

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

《桃源篇》

——唐·权德舆

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

岩径初欣缭绕通,溪风转觉芬芳异。

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

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

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人世隔。

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

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

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

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

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答案】

(2)由远而近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

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

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接着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由此可见,这首诗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写景顺序

根据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的不同,写景物的顺序也不能相同。

下面介绍几种记叙顺序。

1、按时间顺序来写景。

自然界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内,姿态、光泽和颜色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里自然景物显示出不同特点,所以要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

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顺序写的。

2、按空间方位顺序来写景。

这里的窨是指景物所在的位置。

比如,游山,总是随着人登山位置的变换来描写一处一处景物的,这也就是所谓移步换景的写法。

如课文《海滨小城》,这类文章所写的景物的面积较大,组成的部分也较多,要把它写具体,突出特点,一般是先用一两句话总写出特点或点出位置来引出全文,《海滨小城》就是从大海、海滩,一直写到小城庭院、公园、街道的每一处景物特点。

3、按景物的类别,分别观察和描写。

如先观察群山,再观察河流……或相反的顺序。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写记叙文,就是这种记叙顺序的范例。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记叙顺序,写景时,该用哪种记叙顺序,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要求来定。

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挂在眼前,怎样把美丽的风景写下来呢?

和观察、描写一件事物一样,要先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再按观察的顺序写下来。

写景要注意景物的位置,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中间、旁边、远处、近处等等。

有一位小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一幅草地景色。

他是这样写的:

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鸟在蓝天白云间快乐地飞翔。

蓝天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位牧童在放牧。

小羊羔低头吃着草。

小牛津津有味地吸着母乳。

马儿有的在低头寻找鲜美的食物,有的静静地站着,好像在欣赏草地上的美景。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过草地,河里有几块青青的石头,鱼儿在石头边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啊,多美的景色啊!

小作者很注意写出景物的位置。

上面是蓝天,蓝天下是草地,草地上有小河,河里有石头……小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不但写了图中景物的色彩,写了马、牛、羊不同的姿态,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如小鸟“快乐”鱼儿“自由自在”等,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读了这篇作文,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美丽的图画。

写景,还可以选一个位置作为观察点,以这个观察点为中心来确定其它景物的位置。

例如看图写《美丽的乡村》,小作者是以“村子”作为观察点,按村里、村前、村后、村旁的顺序来观察的: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村子里,一幢幢新盖的小楼被绿树环抱着,村前有一片桃树林。

桃花盛开了,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村后是一座青山,山上长着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一道瀑布像一匹银色的绸缎挂在山前。

一条小河从村旁缓缓流过,河上有座石桥,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清清的河水里,骨一群群小鱼在互相追逐。

过了石桥,是一片稻田。

拖拉机在田里耕耘,“突、突、突”的声音,打破了山乡的寂静。

一群小鸟在稻田上空盘旋着,鸣叫着,好像在唱着春天的歌。

这篇作文的小作者按顺序,写清了景物的位置,作文就显得很有条理,小作者写出了桃花的红,松柏的绿,河水的清,还通过想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写得有声有色,动了起来了。

如:

小鱼“互相追逐”,拖拉机发出“突、突、突”的声音,小鸟“鸣叫”,松柏“四季常青”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美丽的山村景色。

(三)观察要动用多种感官

我们睁开眼睛,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事物。

但是观察不能单靠眼睛看,还得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

想想吧,春雨飘洒是什么声音?

淅淅沥沥的。

树上的小鸟的鸣叫是怎样的?

婉转动听。

沙粒和雨点打在玻璃上的声音相同吗?

雨点噼噼啪啪,沙粒叮叮当当的,像是电子琴音乐。

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它们的香味也是各具特色的。

玫瑰诱人,水仙清淡,

菊花幽雅,桂花浓郁。

你只要用鼻子闻闻,比较比较就会心领神会了。

你的眼晴、鼻子、耳朵,都动员起来进行全面观察,对美丽景色的感受才更独特。

(四)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

观察的顺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观察。

一种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

按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远及近,由上及下,由中间到四周,也可以相反。

有些景物,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比如日出日落,风雨雷电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你应该按照时间的顺序,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

假如你观察日出,就要留心日出前天空的景象,太阳喷薄欲出的情景,以及旭日东升,红光普照大地的画面。

假如你观察雷雨,可以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时间段来逐步观察。

按照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观察,能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得细腻、逼真。

【二、2018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6分)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

(4分)

【答案】5、写“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创设意境,烘托氛围,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潇潇暮雨子规啼”,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

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由此可见,“潇潇暮雨”的另外一个作用是:

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

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

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

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

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二)起兴。

起兴,又叫“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单的说,“兴”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因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诗歌或各节(如果是比较长分节的诗的话)开头。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

如苏轼的《东坡》一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

也就说,描写“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对诗人行为的叙述,这样,第一句的写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

再如柳永的《减字木兰花》:

花心柳眼。

郎似游丝常惹绊。

慵困谁怜。

绣线金针不喜穿。

深房密宴。

争向好天多聚散。

绿锁窗前。

几日春愁废管弦。

第一句“花心柳眼”是写景:

“花心”是说花开放了,花蕊露出来了;“柳眼”是说柳枝刚刚吐芽,像睁开睡眼一样。

作者描写这样一幅初春美景有何用意?

我们看第二句“郎似游丝常惹绊”,这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感慨,她为何突然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因为第一句所写之景。

看到眼前的“柳”,不仅让抒情主人公产生了对“郎”的思念,尤其是如丝的柳枝更让其联想到在外游荡的“郎”就像“游丝”常常被其他人事羁绊而不能与自己团聚,于是她不由得发出“郎似游丝常惹绊”的感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上片是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其“情”是由眼前之景引发的,于是这个景就有了“兴”的作用。

其实,不只是这首诗,在触景生情的诗中,景的描写往往会有起兴的作用。

因为既然是触景生情,那么景就是情生发的由头,也就是说是眼前之景引出了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这样,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

晏几道《思远人》一词也是触景生情。

词中的第一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也有起兴的作用,为什么?

因为正是看到“红叶黄花”让抒情主人公意识到时已深秋,她才自然产生了对千里之外的“行客”冷暖的担心与挂念,所谓“千里念行客”是也。

像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找找。

(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

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也就说,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可能是单纯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忧忽乐有所变化的。

如果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变化,那么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导致其情感变化的原因。

这样,处于诗歌情感变化之间的景物描写就可能具有过渡的作用。

比如下面这首诗。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

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这首诗的题目为“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在写景的三联中,首联和颔联描写的是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

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

尾联所抒之情很好把握:

表达对江南的思念与依恋之情。

那么,前两联的如画美景与尾联的哀情是如何被诗人巧妙的统一起来的呢?

就是借助第三联。

此联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引起了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这就实现由景到情的过渡,从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尾联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

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乡愁?

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古典诗歌中,这种结尾方式是非常多的,我们再看一首。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

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

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

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

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蕴藉,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一,所谓的以景结情,必须是结句之前的一句是在议论或抒情,结句突然由议论或抒情宕开转而写景,若前面都是写景,则最后一句虽然写景也不能算作以景结情;二,凡以景结情的句子从抒情角度来说,一般都是借景抒情。

(五)借景物描写点名时令、地点或天气状况等。

诗歌讲求含蓄形象,不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时令、地点和天气状况时也常常不直说而用景物描写来表明。

如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描写送别时凄凉感伤的环境,还有交代时令(秋天的一个傍晚)、地点(长亭)、天气状况(骤雨初歇)的作用。

再如杜甫《蜀相》一诗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它是对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回答,因此首先是在交代武侯祠的位置,同时它也描写了祠堂环境的肃穆,表现了诗人参观祠堂时崇敬、庄重的态度。

还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的结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首先是对时间和天气情况的交代,诗人用“不觉”统领这两句交代时间和天气情况的诗句就表现出了自己听琴时陶醉的状态,从侧面烘托蜀僧琴艺之高超。

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很好理解,不再多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写景的这几个作用是从不同角度总结的,渲染烘托与对比反衬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景抒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