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205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考试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1

1.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4

1.1.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4

1.1.1.程序4

1.1.2.方法5

1.2.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9

1.2.1.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9

1.2.2.调研报告的撰写10

1.2.3.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10

2.企业劳动定额管理11

2.1.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11

2.1.1.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关系11

2.1.2.工时定额11

2.1.3.产量定额11

2.2.劳动定额及其管理制度的制定11

2.2.1.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11

2.2.2.统计定额的制定12

2.2.3.定额管理制度的起草13

2.3.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定额构成13

2.3.1.产品单件工时定额的基本构成14

2.3.2.不同生产条件下工时定额的构成14

3.工作岗位调查14

3.1.工作岗位调查方式15

3.1.1.面谈15

3.1.2.现场观测15

3.1.3.书面调查15

3.2.工作岗位调查方法15

3.2.1.岗位写实15

3.2.2.作业测时16

3.2.3.岗位抽样步骤17

3.2.4.工作岗位调查的其他方法18

4.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18

4.1.企业员工统计18

4.1.1.员工平均人数统计18

4.1.2.员工结构统计18

4.2.工时利用统计19

4.2.1.工作时间的核算19

4.2.2.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20

4.2.3.平均加班长度指标21

5.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与核算21

5.1.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21

5.1.1.人工成本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21

5.1.2.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23

5.2.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核算23

5.2.1.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项目,建立成本核算账目23

5.2.2.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23

1.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1.1.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

1.1.1.程序

调研准备阶段

初步情况分析

初步情况分析是指调研人员对本部门、本企业已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情况,提出假设的调研主题

非正式调研

非正式调研是指对假设的调研主题开展调查,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的问题所在

确定调研目标

调研目标的确定是指在初步情况分析和非正式调研之后,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项目的重点

正式调研阶段

相关信息的来源

原始资料,又称第一手资料或初级资料,是指调研人员自己采集的资料

二手资料,又称次级资料,是指经过别人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过的资料

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理想的调查问卷和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是调研顺利进行的保证

实地调查

又称现场调查,是指到现场去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这一环节对调查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工作责任心、业务技巧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要对调研人员进行慎重的选择,科学的培训和有效的管理

1.1.2.方法

档案记录法

是指向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人员了解组织过去的建设、运行状况以及关于重大事件或决策的档案记录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采集组织过去的决策机构的效率、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

调查研究法

概述

是指针对具体的问题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个人访谈或问卷调查,以了解组织运行的情况及相关信息的方法

分类

询问法

概述是指调查者通过询问的方式向被调查者展开调查的方法分类当面调查法又称面谈调查法,是指调查着当面向被调查者展开询问的方法,以了解被调查者的观点,观察他们的反应优点机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深入地了解被调查者的真实观点,采集到的资料比较全面可靠缺点耗时长成本高调查结果受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调查范围较窄,采集到的信息不具代表性适用适用于采集内容比较复杂、要求比较细致的信息电话调查法又称电话询问法,是指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组织人员开展询问的方法优点成本低,速度快,调查面广、量大,还能设置统一的调查询问表格,采集到的数据便于统计处理适用适用于及时采集一些简单信息,尤其是要了解被调查者对某种情况的看法,如是与非、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要或不要等简单的问题会议调查法是指调查单位或调查者邀请被调查对象(一般10人左右),在约定的时间、地点集中,以会议的方式展开调查的方法,如座谈会优点调查者可以直接倾听被调查者的观点调研双方有互动的机会与当面调查法相比,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较低,效率较高缺点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会人员较多,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过程中,被调查者易受他人影响适用适用于对学者、专家或企业高层的调查邮寄调查法又称函件询问法或函件调查法,是指调查者通过信函邮寄的方式,把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发送给被调查者开展调查的方法优点成本低不受行业和区域的限制,调查面广,量大,采集到的信息广泛、全面不受时间限制,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缺点邮寄往返麻烦,耗时长,回收率低有时甚至会影响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给统计、分析和归纳造成很大的困难适用适用于采集内容比较简单,要求不高的调查问卷调查法程序首先,调查者把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当面交给被调查者,并向他说明回答的方法和具体要求

其次,被调查者根据要求自行填写问卷最后,调查者定期回收问卷费用适中,回收率较高,效果良好

观察法

是指调查者通过到现场观察被调查者的言语和行为采集相关信息的方法分类直接观察法行为记录法优点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他们的行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采集的信息可信度较高缺点调查者往往只能观察到被调查者的表面行为,难以把握其心理变化,了解其思想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时间延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加

1.2.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

1.2.1.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

可靠性分析

是指根据信息的可能准确度和信息源可靠性,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评级的过程

有助于信息管理人员跟踪原始信息,掌握各种潜在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未来信息搜集计划的制订️

数理统计分析

是指应用经济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和方法,根据具体管理任务的要求,对组织机构信息进行分类、排序、计划、比较和选择,使其成为符合一定管理决策要求所必需的信息的过程

综合比较分析

swot分析法

s-strength,组织的优势

w-weakness,组织的劣势

o-opportunity,组织面临的机会

t-threat,组织面临的威胁

1.2.2.调研报告的撰写

是指根据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情况写出的供企业决策者使用的书面报告

包括内容

调研的目的和要求

调研的方式和方法

调研结果的结论和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调研过程的详细资料和统计分析附表

原则

真实/完整/客观/适用

1.2.3.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

企业组织信息的传输

企业组织信息的存储

企业组织信息的检索

2.企业劳动定额管理

2.1.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

2.1.1.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关系

2.1.2.工时定额

Q=I/T

个人的单件工时定额T=480(分钟)/Q

2.1.3.产量定额

T=I/Q

个人的班产量定额Q=480(分钟)/T

2.2.劳动定额及其管理制度的制定

2.2.1.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

经验估工法

是指定额员,依照产品图样和工艺技术要求,并考虑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根据过去的实验经验对产品劳动消耗量进行估定的一种方法

优点

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快”和“全”的要求

缺点

容易受蛊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

出现定额偏高、偏低的现象

制定的劳动定额准确性较差,定额水平不易平衡

统计分析法

是指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零件、工序的实耗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考虑今后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的变化,制定或修订定额的方法

类推比较法

是指以现有同类型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或工序定额的方法

优点:

制定定额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

不足:

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额标准,工作量比较大

技术定额法

是指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

2.2.2.统计定额的制定

运用生产统计和劳动统计的有关资料,经过必要的整理汇总后,通过分析计算,即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出的劳动定额,简称为统计定额

简单算术平均法

根据实耗工时的统计数据,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先后求出两次平均数,经过对比分析和调整后制定出新的定额

适用于生产重复程度低、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企业,实耗工时资料不多

加权算术平均法

当企业积累的实耗工时统计资料比较多时,可将工时资料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再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平均先进值

在运用中,权数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

2.2.3.定额管理制度的起草

说明定额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意义

规定厂内定额工作的机构设置与各级定额人员的职责范围与分工

明确制定定额的依据和方法

确定定额修改期限,并明确修改定额的方法以及定额水平调整的幅度

明确临时修改定额的依据,即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定额的修改,以及定额修改的方法和步骤

规定定额统计分析工作的报表格式、统计口径、分析方法和上报期限

规定各种定额的审批权限和工作程序

明确确定定额工作与企业各有关不满资料的供需关系及业务联系方法

明确产品废品、返修回用等情况下定额工时的处理和统计计算方法

其他需要明确规定的工作事项

2.3.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定额构成

2.3.1.产品单件工时定额的基本构成

作业时间

作业宽放时间

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准备与结束时间

2.3.2.不同生产条件下工时定额的构成

在大量生产条件下,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产量大,准备结束时间分摊到每件产品上数值很小,不如单项列出

公式:

单件工时定额=作业时间×(1+作业宽放时间与作业时间的百分比+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与作业时间的百分比)T=t*(1+K+k1)

在成批生产条件下要耗费一次准备与结束时间。

因此,除单独计算单件工时定额外,还应确定出准备与结束时间

公式:

一批零件的工时定额=单件工时定额×零件加工批量+准备与结束时间

进行财务核算时,还应将准备与结束时间分摊到单件定额中去

公式:

单件核算用工时定额=单件工时定额+准备与结束时间/零件加工批量

在单件生产条件下,准备与结束时间应全部计入单件定额中去

公式:

单件工时定额=t*(1+K+k1)+准备与结束时间

3.工作岗位调查

3.1.工作岗位调查方式

3.1.1.面谈

是指为了获得岗位的相关信息,调查者直接与员工见面,调查其所在岗位情况的方法。

面谈不仅可以掌握现场观察或说明调查所不能获得的情报和资料,还能进一步证明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1.2.现场观测

是指调查者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测定的方法

3.1.3.书面调查

是指利用调查表进行岗位调查的方法

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在调查之前设计编制

书面调查应与其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岗位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2.工作岗位调查方法

3.2.1.岗位写实

是指岗位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工作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信息采集方法

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岗位写实的对象

进行初步岗位调查

制订出写实工作计划

培训写实人员

向被调查者说明写实的意图和要求

实地观察记录

岗位写实一般应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

应将整个工作日的活动情况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资料的完整性

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应对岗位写实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

3.2.2.作业测时

测时前的准备

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

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

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

实地测试观察

测时观察通常采用连续测试法,就是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整体法,即反复记录全部操作的延续时间。

如果工序中的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也可以采用反复测时法,交替测定记录

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根据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计算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项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

公式: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值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波动小,可靠性大

相反,说明波动大,可靠性小

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限度就要重新测定

由每个操作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并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

3.2.3.岗位抽样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

作业活动分类

确定观测次数

确定观测的时刻

现场观测

检验抽样数据

评价最后抽样结果

3.2.4.工作岗位调查的其他方法

技术会议法

结构调查表

日志法

关键事件法

设计信息法

活动记录法

档案资料法

4.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

4.1.企业员工统计

4.1.1.员工平均人数统计

月平均人数

公式:

月平均人数=计算月内每天实际人数之和/计算月内的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

公式:

季平均人数=计算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

公式:

计算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

4.1.2.员工结构统计

员工性别构成统计

女性比重=(女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

男性比重=(男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

性别比=(男性员工人数/女性员工人数)*100%=(男性比重/女性比重)*100%

员工年龄构成统计

针对特定的岗位或部门,按年龄对员工进行分组

将员工分组结果转换成比率数,绘制员工年龄结构比率表

员工学历构成统计

员工平均受教育年=🈴受教育年限×员工人数/员工总人数

员工职业资格结构统计

员工平均技术等级=🈴技术等级×员工人数/员工总人数

4.2.工时利用统计

4.2.1.工作时间的核算

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日历工时=日历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

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平均人数×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

制度公休工时=计算期平均人数×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制度工作工日=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天数=出勤工日+缺勤工日

制度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日历工时-制度公休工时

缺勤工日=计算期平均人数×缺勤天数

缺勤工时=缺勤工日×工作日制度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

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缺勤工日

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全日出勤工日×工作日制度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

停工工日=计算期员工出勤工日中的全日停工工日的累计

停工工时=全日停工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停工工时

非生产工时=全日非生产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工作工日-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加班工时=加班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加点工时

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

4.2.2.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

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缺勤率=实际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出勤时间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作工时×100%

制度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总数/制度工作工时总数×100%

工作负荷率=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100%

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日长度×100%

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部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总数

工作月利用率=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100%

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制度内实际工作日总数/全月平均人数

加班比重指数=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全部实际工作工时×100%

加班强度指标是计算期加班工时与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的比率。

公式要乘以100,表明计算期内平均每发生100个制度实际工作工时,出现来多少个加班加点工时,该指标越大,说明加班情况越严重

加班强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100

4.2.3.平均加班长度指标

平均加班长度指标是加班工时与同时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的比率。

表明平均每个工作日实际加班长度,即超时工作的时间

公式:

平均加班长度指标(工时/工日)=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5.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与核算

5.1.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

5.1.1.人工成本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工资项目的预算

工资项目预算的前期工作

分析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本年度分布的最低工资标准

分析当年同比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

掌握并理解企业高层领导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意向

考查和对比上一年度工资各子项目的预算和结算情况,分析上一年度工资费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考查和对比本年度工资各子项目的预算和已发生活费用的结算情况,分析本年度工资费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工资预算的步骤

单纯从工资费用预算、结算结果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从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结合最低工资标准、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工资指导线,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意向,对比分析并调整预算方案一、方案二,形成最终工资费用预算方案,并写出研究报告和工资年度预算表,提出工资调整的正确建议

制作工资费用预算流程图

社会保险费与其他项目的预算

这类费用主要受国家、地区相关规定的影响,具有较强连续性,相对容易预测

分析检查和对照国家相关规定,考察对涉及员工权益的项目有无增加或减少,标准有无提高或降低

掌握本地区相关部门公布的各种相关员工上年度工资水平的数据资料

企业中上一年度工资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

5.1.2.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

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活动及其过程,确定各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需的费用项目,对这些费用按公司财务科目分类,分别统计核实,纳入相关会计科目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各个费用项目进行预算

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

分头预算

总体控制

个案执行

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比较情况给一个控制额度

5.2.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核算

5.2.1.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项目,建立成本核算账目

5.2.2.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