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364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xWord文档格式.docx

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制定了《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十百千”计划,强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推动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2011年至2014年,有2700余名学生参加海外学习实习,近

9000名来华留学生在校进行长短期的学习,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落户我校。

资源配置和财务管理方面,完成了徐汇校区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

扎实推进学校的预算管理改革,推动“大财务”“大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了融入效益评价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和各部门的跨界协作机制。

(二)瓶颈问题

1.人才培养还不能充分适应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对照国家战略和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学校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2.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校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有待优化,治理主体间关系需进一步厘清,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基层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3.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以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要求

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有待提升,特别是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亟需培养和引进。

人才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有待完善。

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需进一步明晰。

4.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尚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的意识不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5.资源总量和使用效率还不能充分满足学校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

学校资源总量有限、获取渠道单一,与学校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亟需得到进一步支持。

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尚待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办学治校,认真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建设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提供制度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紧紧围绕“卓越教师”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人事、教学、科研三个关键领域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争取部市共建,为到2020年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1.依法治校。

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构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2.问题导向。

要针对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3.目标牵引。

立足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分析现状与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间的差距,确定综合改革的具体目标,形成改革的具体措施。

4.突出重点。

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为基础,结合上海市教委和学校的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

5.协同推进。

综合改革方案的落实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注重动员各方参与、整体推动、形成合力,凝聚共识。

要做好各专题方案与整体方案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内在有机联系和整体统一。

三、任务举措

(一)追求卓越,创新卓越教师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卓越教师和一流专业人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建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通过分层分类推动德育内容体系在课堂、教学、教师队伍、主题教育活动、网络等领域的有效实施,培养德行高尚、学识扎实、身心健康,具备现代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卓越教师与一流专业人才。

2.打造教师教育特区,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扩大“世承班”试点,创建“世承书院”,在师范生培养模式、生活模式、管理模式和学习形式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申请国家试点学院。

探索“自主招生”、“本硕一体化”、“分段考核和多向流动”和“高端实习”改革,保持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师范精英,输送“卓越教师”。

全面调整和完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积极促进全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内容、方式和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培养机制,拓展和加强服务城市基础教育能力

建立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中心,对接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搭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平台。

组建多元化的教师教育队伍,吸纳具有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丰富经验的专家、教师或管理者参与培养过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争取市政府和市教委支持,尝试建构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联动”机制,加强附属学校建设,不断提高对城市基础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4.创新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建立与国外名校和知名教育机构联合培养模式,开发和引进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

建立海外教师教育实习基地,鼓励支持师范专业学生参加海外见习、实习、研习,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争取更多的资源,通过增设专业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学生交流工作的有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5.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开展“光启学子计划”、通过“个性化/菜单式计划”和“导师制”等,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建设各类各级模块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

发挥体育艺术学科优势,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养。

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荣誉体系。

打造“创新创业中心”,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动员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支持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

6.对接行业需求,部分专业尝试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通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特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与行业密切合作尝试对学校部分专业进行试点改革,不断适应城市建设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7.探索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硕-博一体化”、“学术型与专业型分类培养”、“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和长学制”、“校、市、部三级研究生实践基地分层建设”等,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校院两级研究生管理体制,完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部市共建

8.积极争取部市共建,认真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积极争取在招生规模与标准、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等方面用好办学自主权;

争取部市共建,在扩大研究生规模、增加推免生名额、高级职称比例、资源配置、捐赠配比等方面享受与部属高校同等待遇。

筹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旅游学院,提升为上海旅游大都市服务的能力。

9.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构建学校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形成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与合作的长效机制,争取行业企业在教学指导、

实习就业、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主动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对学校办学绩效、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建立学校理事会,加强社会合作,扩大决策民主,争取办学资源,接受社会监督。

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0.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并实施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决策规则。

切实落实“教授治学”,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各类学术组织的功能定位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拓宽教代会代表、党外代表人士、学代会代表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成立法律事务办公室,形成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出台和各类文件签署前的依法审读机制。

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学校事业发展数据库。

强化学校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促进决策、执行与监督三项职能的相对分离。

11.厘清校院权责,确立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试点探索并逐步落实学院在经费使用、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学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完善二级学院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办学绩效相衔接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方式。

进一步健全学院党政决策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预决算制度,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优化机构设置,完善职能配置,提高管理效能。

(三)激发体制活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2.引培结合,构建人才多元聘任机制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成立人才引进办公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筹协调高端人才引进工作。

围绕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探索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聘任、考核制度体系。

扩大科研合同制人员比例。

通过项目合作、博士后研究、特聘等方式,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来,拓宽合作平台和渠道,扩大学校社会影响。

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通过团队式带教培育、梯次逐步培养,加大教学科研基金资助力度,同时完善基于绩效的晋升考核激励办法,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13.分类评价,确立教师多元考核晋升机制

探索“长聘教职”制度改革。

在新进教师中,执行首聘考核、“非升即走”的聘用方式;

将教学技能提升、课程进修和专业实践等与教师任教资格挂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考核;

将教学任务作为聘任基础条件,科研成果作为晋升基础条件。

通过首聘考核、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教学任务聘任制和科研成果晋升制的经验积累,构建“长聘教职”制度体系,并逐步推广实施。

在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强化四个分类导向:

本科教学激励、专业行业实践、高层次科研合作、应用创新研究,鼓励教师根据国家和上海市需求、学校布局、学科特点,自主规划职业生涯。

14.突出绩效,完善人才多元激励机制

规范岗位设置,实现岗位设置与校内津贴、人才岗位计划与校内既有薪酬体系的对接。

建立骨干教师薪酬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特区”,探索基于绩效的多样化工资制度和收入分配模式;

探索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等方面聘任高端人才。

15.加强专业化建设,建构管理人员多元发展通道

提升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分步实施职员职级制。

结合现有制度分类现状,结合工作年限,根据职级制定不同的薪资梯度,鼓励优秀管理人员在岗位流动中脱颖而出。

对财务审计、信息技术、基建管理等专业性管理岗位,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拓宽发展通道,积极引导辅导员等向社会青少年工作岗位转型。

(四)推进机制创新,打造强势学科科研体系

16.加强学科科研规划,建立学科动态调整和分类管理机制

加强学科科研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学科分类指导,实行特色引导、重点扶持政策;

调整优化学科类型与结构,积极引导各学科按照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培育学科的要求制订各自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考核标准。

制定学位点建设的评估指标,积极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根据评估和考核结果,适时进行学位点动态调整,使学校研究生学位授权体系更趋优化。

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考核与奖惩机

制,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并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国家级项目立项情况与所属学科的建设绩效相结合。

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建设,提高学科研究水平,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补缺性、持续性、竞争性的经费投入机制及相应配套支持政策,逐步构建个性化的学科投入保障机制。

17.加强科研组织引导,推进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学术委员会建立重大学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启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对接国家重大专项。

实施重大和重点项目的培育工程,鼓励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潜心研究,产出原创成果,力争在若干领域形成一批特点明显、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促进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涌现。

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政策变化,加强与重点领域和行业的联系,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优势局面。

全面推进“名刊建设工程”、“智库建设工程”、“域外经典文献整理与翻译工程”和“学术精品培育工程”等系统工程建设。

建立全校性、实体性的高端研究院——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引领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吸引聘用专兼职研究人员,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形成学校科研改革的试验田。

18.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学校“应用文科振兴计划”,充分发挥人文学科优势,积极联系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决策的新型智库。

重点培育和建设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全球城市研究基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都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推动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上海改革要求,建立新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

推动新型智库研究人员以“旋转门”方式跨界、柔性流动,形成“首席专家+协调人+助手+辅助人员”结构的智库用人机制。

通过府校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海内外合作等“四大协同”机制,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

整合学校现有优势智力资源,汇聚和吸引一批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形成专业化的团队从事战略研究。

充分利用国家以及上海市地方咨政平台,拓展智库专家咨政渠道,在若干优势研究领域

建立年度研究报告发布机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系列报告、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非洲经济发展报告、国际教育年度发展报告、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发展报告等的发布工作,力争形成集中发布、影响广泛、富有师大特色的报告发布品牌。

19.推进研究基地与交叉平台建设,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加强学科前沿、交叉融发展,探索促进学科发展,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推进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解决重大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加强资源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国际资源、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大力合作;

深化植物种植资源中心的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探索构建环境与能源、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信息控制与功能材料等学科交叉中心或平台,促进与提升服务上海发展需求的能力。

20.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创新的科研激励机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强化科研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奖罚分明,有力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实行科研工作分类考核评聘,加强职务评聘后的科研管理;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修改科研奖励制度,建立科研绩效评估条例;

建立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成果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注学科团队建设以及有关的评价体系和政策建设。

(五)深化体制改革,改进资源优化配置及财务管理体系

21.改革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资源统筹共享和有偿使用机制

建立统一的学校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健全以“科学、绩效”为核心的学校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学校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完善绩效为核心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由学院、职能部处共同参与资源规划、分配、建设等相关立项的多元论证机制。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建立学校统筹协调与院系自主调控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

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益。

强化资源共享,改进资源成本核算办法,建立以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的有偿使用机制。

22.改革财务管理体系,推动综合预算改革试点

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明确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争取上级部门对扩大学校项目经费调整和结余处理权限,提高学校财务统筹能力。

改革部门预算体系,以资源共享和绩效为原则,推行以任务、绩效为导向改革经费投入模式。

建立间接成本分摊模型,分类核定学科、专业的成本定额,形成以“定额+绩效奖励”为框架的二级学院综合预算拨款机制。

选择部分学院进行综合预算试点改革,试行全口径预决算制度。

向上级部门争取学校综合预算改革试点。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结构,加强学校统筹协调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把握改革总体方向,统一领导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事项;

设立“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设立“学校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各项综改措施的执行,检查评估综改的成效,实现上下沟通、各方协调。

(二)细化具体任务,完善工作落实机制

综合改革方案发布后,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分解细化各项任务和职责,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参与单位和责任人,分步分类地推进各项改革。

建立高效的协调协商机制,健全问责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综合改革有序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

(三)充分发扬民主,动员师生广泛参与

深化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全校各方力量积极投身参与。

要加强对综合改革的宣传宣讲,努力凝聚全校共识,促进师生员工充分认识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重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增强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完善师生广泛参与改革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发挥智慧、贡献才干,同舟共济,合力推进综合改革顺利开展。

(四)把握改革机遇,积极争取外部支持

在改革过程中,要自觉对接上海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的指导与支持。

要抓住契机、把握时机,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主动用好部市共建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努力争取教育部、市政府在办学政策、

建设经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点支持。

要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监管,加强与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及时总结并上报有益的改革举措及其成效。

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学习与汲取改革经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