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701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B.《学记》C.《孟子》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

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名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B.螺旋式C.纵向式D.横线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

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A.单一课B.综合课C.练习课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

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

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

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

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

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

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

A.知行统一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C.有的放矢原则D.疏导原则

12.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

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

A.陈诉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13.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这种现象属于()。

A.纵向迁移B.横向迁移C.顺应迁移D.重组迁移

14.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后排?

()

A.正强化B.负强化C.延迟强化D.替代强化

15.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压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16.中学生晓楠极端争抢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小楠的人格属于()。

A.A型人格B.B型人格C.C型人格D.D型人格

17.小强期中考试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方向,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宣泄B.升华C.补偿D.认知重组

18.中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抑郁症B.焦虑症C.强迫症D.恐惧症

19.华老师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的一部分,[亿师学整理]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说明课堂管理具有那一项功能().

A.维持功能B.导向功能C.发展功能D.调节功能

20.每学期开学前,王老师总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人数,课时量以及备课资料知否充分等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根据布勒与布朗的观点,王老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

()。

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

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

“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谈话:

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

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

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

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

提问:

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

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

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

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

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

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

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

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

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

在交流中明确:

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

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

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

谈话:

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

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

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

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

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

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

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

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