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842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docx

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最新整理

2019年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十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

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

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

“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

孙子说: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

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

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

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

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

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

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B.中华文化中“变”“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

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1.B(A项,“治理大国的精英”不一定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C项,“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

的特点”错,原文是“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D项,原文是“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并非“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段为并列关系,第段是总写。

B.第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

C.第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2.D(A项,“分总结构”错,段不是并列关系,第段也不是总写;B项,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

的评价是用来论证中华文化讲求“穷通变化”;C项,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手法,第段也没有谈及“中庸之道”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善战”的话语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存有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难以比拟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

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

3.C(A项,“善战”不是指“训练矫健勇猛之士”;B项,作者存有疑问的只是老子“柔弱是生命的特色,

坚强是死亡的特色”的说法。

D项,只是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对中国改革可能成功的个人看法而已,且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只是我国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麒麟焦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

邵林说:

“爹,我给叔养老送终。

”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

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

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

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

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

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

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

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

邵林不解。

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

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

“鸟羽毛?

不知道啊。

”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

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

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

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

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

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

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

年月晃晃悠悠过去了。

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儿。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寻。

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

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

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

有人把着鹌鹑问:

“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

”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摇头,说:

“麦鼻,蒜头,下品。

”又一人敬烟举鹌鹑:

“老白,您给掌掌眼。

”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

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

“黄须同金,白银一线。

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

”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

“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

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

”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

“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

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子,天一亮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

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

粗汉不肯示弱,说:

“‘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

“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

”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

老白又说:

“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

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

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

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

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

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

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

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

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

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

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一根白色羽毛”为行文线索,围绕邵林对它生疑、解疑来展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B.邵林祖父虽没直接出场却性格鲜明。

他勤劳肯干,为人仗义,脾气暴躁,一棍子就打断了偷吃了鹌鹑的儿子的腿。

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寥寥几笔就使“老白”带上了传奇色彩。

D.小说以“玉麒麟”为题,借老白的口讲述“玉麒麟”的前朝故事,反映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4.B(“脾气暴躁”分析不当。

5.小说中邵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5.①邵林是故事的参与者,所有的情节均为他亲见亲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通过邵林这一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用他的内心猜想来设疑、释疑,使情节既合理又出人意料,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感;③邵林的行为推动了情节发展,他学鹌鹑知识引出了对“玉麒麟”的介绍,叔叔临终的情形引起他的猜想,为结尾张本;④邵林这一人物也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因领导喜欢鹌鹑而去学习鹌鹑知识”“双规”等情节。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其他答案成立亦可)6.小说以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答:

6.①结尾留疑,情节合情合理又新颖独特。

②小说人物“邵林”所知有限,只能根据种种迹象作出猜想和暗示,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③小说结尾疑而不答,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余味。

④使邵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他不仅仅有手足深情的一面,也有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不光彩一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

他靠着修鞋子、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

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

”他笑着说。

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

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

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摘编自姚晓丹《教育带来的是希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4日)

材料二

2018年,是中科院物理所建立90周年。

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精密测量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拥有“富矿”的它,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制定相关细则,使原本冗长的流程得以简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两年来,物理所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得有声有色。

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

“现代科研投入很大,原来我们受制于人员编制和经费,一些原创的科研想法无法持续研发,毕竟这些项目失败风险很高。

”李泓说,“现在所里有了这笔资金,我相信物理所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成果。

(摘编自齐芳《老研究所的新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

材料三

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不久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了婚礼,现场还来了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22位亲友。

“能有这样的婚礼得益于中塞两国的免签政策。

”张丹说。

参加婚礼的人有老有少,在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塞尔维亚成为他们的首选地。

2017年1月15日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

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

今年,截至7月底已达5万人。

8月10日,中国和白俄罗斯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正式生效。

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

(摘编自张翼《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来工刘家奇一家祖辈放牛养家,都不识文断字,21世纪初,他的两个小孩正好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最终都顺利在北京入了学。

B.我国在新世纪初就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C.中科院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

D.新政策让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有声有色,同时也让科研本身大大受益,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7.A(B项,原文表述是“1240万困难寄宿生”,选项为“1240万户家庭”;C项,“声名不显”并不意

味着“无所作为”;D项,“增值的资产”指的是物理所本身资产,而不是“各方资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行,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等重点倾斜。

B.《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C.从2017年年初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后,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探亲等,可免签停留不超过一个月。

D.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两国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实行互免签证后,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比互免签证前中国游客增加了两倍多。

8.A(A项,“教育经费”包含在“公用经费”里面;B项,原文是“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

技成果转化法》”;C项,“一个月”有可能不满30天,也有可能大于30天,原文表述为“不超过30天”;D项,“增加两倍多”即原来的三倍多。

9.以上三则材料均隐含了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一个热点词,试提炼出来,并阐述你的理由。

答:

9.关键词:

改革开放(其他与改革开放相关表述亦可)(2分)

理由:

①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②材料一讲述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推进的一个缩影;③材料二讲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中的改革问题,给老研究所带来的新活力;④材料三讲述了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

(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焦竑(hóng),字弱侯,江宁人。

为诸生,有盛名。

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

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

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

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

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国朝典章。

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

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竑独曰:

“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

”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

做诸生时就有很大的名气。

跟随督学御史耿定向学习,又向罗汝芳请

教疑难问题。

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中举,未考中进士而回乡。

耿定向挑选十四郡中有名的读书人到崇正书院读书,以焦竑为书院山长。

等到耿定向辞官返乡居住,焦竑又跟随他回到乡里。

万历十七年,焦竑才凭借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修撰,入翰林后,更加潜心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

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撰国史,打算让焦竑专门负责这件事,焦竑谦让推辞,于是先撰写了《经籍志》,其他的内容都没有撰写。

翰林教小宦官读书,被众人视为不起作用的形式,唯独焦竑说:

“这些人以后在皇帝左右,怎么能够忽视他们?

”他选取古时宦官的善恶之事,时常向他们讲述。

皇长子出阁,竑为讲官。

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

竑讲毕,徐曰:

“博学审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

”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

一日,竑复进曰:

“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

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

皇长子曰:

“稽者,考也。

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

”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

尝讲次,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

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

竑尝采古储君事可为法戒者为《养正图说》,拟进之。

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

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

岁余大计,复镌秩,竑遂不出。

【皇长子出阁读书,焦竑担任讲官。

按照惯例,讲官为帝王讲述诗书文史时很少有提问的,焦竑讲完后,

慢慢地说: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臣虽作详尽的陈述,但或许还有遗漏的地方,希望殿下多加提问。

”皇长子说讲得好,但是却没有质疑发问。

有一天,焦竑又进言说:

“殿下不轻易发言,是不是担心犯错误?

解答可能会有错误,提问又有什么错误呢?

古时人不耻下问,希望殿下能以这些人作为学习的榜样。

”皇长子又说讲得好,但最终也没有提问题。

焦竑于是就与同僚商议先从头进行启发,恰逢讲到《舜典》,焦竑就举“稽于众,舍己从人”提问,皇长子说:

“稽,就是考证考查的意思。

考查收集众人的想法,然后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当时皇长子只有十三岁,回答问题没有停顿,焦竑也竭尽全力去启发引导。

曾有一次在讲课途中,一群鸟飞翔鸣叫,皇长子不觉抬头看,焦竑就停止讲课,严肃地站在那里。

皇长子脸色郑重严肃起来听讲,焦竑才又像先前那样继续讲课。

焦竑曾经收集了古时王位继承者的能够作为楷式(典范)和鉴戒(可以对照引为教训)的事编成《养正图说》,打算进献给皇长子。

同僚郭正域等人厌恶焦竑没把这件事告诉他们,把焦竑(撰写《养正图说》)看成是沽名钓誉之举,焦竑就停止了撰写。

焦竑既依仗自己有盛名,性情又正直

坦率,事情有不合理的,就马上发表言论,朝廷也很讨厌他。

二十五年,他主持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的文章多有险恶荒诞的言语,焦竑因此被弹劾,被贬官为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县)同知。

岁末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又被降职,焦竑于是不再出来为官。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

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

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

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万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焦竑博览群书,自经史子集到野史杂说,无不通晓。

擅长古文,文章淳正典雅,是杰出的名家。

文集名叫《澹园》,这是焦竑的自称。

讲学也以罗汝芳为宗师,和耿定向兄弟及李贽交好,当时常有人以禅学来讥讽他。

焦竑万历四十八年去世,享年八十。

(节选自《明史·文苑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B.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C.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D.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10.C(依原文:

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

解则有误,问复何误?

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

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B.大学士,古代官名,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朝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

C.镌秩,意为降级或降职,与“迁谪”“迁削”“左迁”意思相同。

“秩”有官吏的官阶、品级之意。

D.经史: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11.A(应为“秋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焦竑博览群书,善为古文。

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熟读经史子集,文章典雅庄重,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B.焦竑做事认真,考虑长远。

任职翰林期间,潜心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并力排众议,教宫中小内侍读书。

C.焦竑善于启发,严于要求。

担任太子的讲官一职后,鼓励太子思考发问,使皇长子能够从容辩驳,对答如流。

D.焦竑性情率直,敢说真话。

认为不可的时事,就会说出来。

主持乡试时,对应试举子文中的险诞之语加以了批驳。

12.D(“对应试举子文中的险诞之语加以了批驳”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5分)

译文:

(2)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5分)

译文:

13.

(1)同僚郭正域等人厌恶焦竑没有让他们知道,把焦竑(撰写《养正图说》)看成是沽名钓誉之举,焦竑就停止了撰写。

(计分点:

“恶”“相”“目”各1分,句意2分)

(2)讲学也以罗汝芳为宗师,和耿定向兄弟及李贽交好,当时常有人以禅学来讥讽他。

(计分点:

“善”“时”

“讥”各1分,句意2分)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

“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译文】

天上碧桃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