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7231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x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政府篇

 

1.让城乡学生共享公共资源的阳光

寿阳县人民政府   

2.致力教育公平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左权县人民政府

3.以改革为动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榆社县人民政府

 

让城乡学生共享公共资源的阳光

 

寿阳县人民政府      

 

寿阳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国土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7镇7乡,206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58所,其中初中13所,小学4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阶段学校4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各2所。

全县教职工2102名,在校学生25299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寿阳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民生工程之首,自觉担当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依法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维护了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幅增加教育投入

寿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真正承担起为义务教育埋单的责任,实现了由保证学校运转向保证学校发展的跨越。

主要做了六件事。

(一)全面实现三个增长。

2008-2010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县级配套资金分别达到679.43万元、776.27万元、1002.89万元,比上级要求多配套251.35万元、319.59万元、525.97万元;

2008-2010年,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为17.92%、2.87%、1.33%;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率分别达到31.97%、40.6%、20.69%;生均公用经费由2008年的668元增长到2010年的986元,超过省定标准,教育经费全部实现了“三个增长”。

而且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全额拨付,各项专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始终坚持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向薄弱乡镇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

(二)乡镇中心校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

从2007年开始建立了为乡镇中心校拨付公用经费的投入机制,极大解决了乡镇中心校有机构、有人员、无经费的困难。

当年为14个乡镇中心校每校拨款2万元,从2008年开始,又为每校增加至3万元公用经费。

(三)提高生均取暖费标准,率先实现县城、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一个标准。

2010年,投资484万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每人50元取暖费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60元,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取暖标准达到110元。

并按农村转移支付实际生均标准给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补助公用经费,是晋中市首先实现县城、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一个标准的县区。

(四)免除二类教材费。

从2009年起,在国家提供免费教科书的基础上,县政府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二类”教材费的减免,切实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

(五)为农村教师增加岗位津贴。

在保证教职工工资按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外,从2009年1月起,为山区教师增加山区岗位津贴,每人每月补贴100元。

(六)为专任教师免费体检。

从2009年开始,积极落实市政府要求为专任教师免费体检制度,2010年,财政支出教师体检费75万元,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

二、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积极优化学校布局

针对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等特点,我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先后展开两轮大规模布局调整。

2006年,按照“高中初中城市化、农村小学集镇化”的思路和“先建后撤”的原则,先后改、扩、新建了平头中小学、宗艾中小学、南燕竹中小学、城西小学等18所寄宿制学校。

2010年,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围绕“1城9镇54个行政村”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统筹部署学校布局调整,加大撤并力度,全部取消了三级复式教学点。

两轮布局调整下来,到2010年,我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由1998年“两基”验收时的560所调整为58所,形成了“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育框架。

三、实施“两大工程” 三亿资金投入农村学校

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近3亿元,实施“两大工程”,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全面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2007年,投资245万元,实施了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暖气配置工程;2008-2010年,投资1.16亿元,改、扩、新建了城内小校、景尚中学、景尚小学、寿阳四中等20所学校;投资2171万元,为全县中小学校配置课桌凳16891套、音体美器材28170件、实验器材51套9617件,购置图书125190册、摄影器材10套、科技实物模型98套;2010年投资245万元,对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和食堂设施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

(二)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投资1.3278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04442平方米,加固校舍面积42832平方米,消除校舍危房面积121656平方米,全县58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四、基本实现“班班通”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与信息化应用工作,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2008年,政府投资147.08万元,为县城中小学配备了408台计算机,建成8个计算机教室,完成73.7万元的县城城域网前期配套工程,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在全县中小学实现“四配套”(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实验器材、计算机器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远教工程,2009年又投资1609万元用于城域网工程。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多媒体教室415个、计算机教室61个,配套计算机2765台,县直中小学、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达到100%,城乡孩子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五、落实三项硬制度  优先保障农村师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之间的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均衡。

通过三项硬性制度的实施,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专业水平得到优化,有力地缩小了城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

(一)实行新聘教师到乡村任教6年的制度。

每年按编制面向社会招聘新教师,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近年已累计招聘251名新教师,薄弱学科教师占到一定比例,其中,音乐教师15名、美术教师15名、体育教师30名。

通过此项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实行教师交流制度。

结合学校编制与学科配置在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示范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开展了大范围的教师交流工作。

2008-2010年累计交流教师697名,有力促进了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

(三)在教师职务晋升政策上向农村倾斜。

在教师职务评聘上,农村教师队伍单列,确保数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

从2006年起,还把在农村、山区、偏远学校任教经历,作为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并对在农村任教满20年的教师,适当降低计算机、学历、论文等要求。

 寿阳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初步成就,主要归结于“五个坚持”: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教育不动摇;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工作方式不动摇;坚持向农村倾斜不动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是一个教育发展过程。

今后,我们将继续履行政府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致力教育公平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左权县人民政府

   

左权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辖5乡、5镇、1个城区管委会,204个行政村、8个居委,总人口16万,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县委、县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合理布局,完善助学功能,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致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左权麻田等学校考察时,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

一、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一)超前筹谋,主动作为。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中段,境内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学校布点多、单师校多、复式层次多;办学规模小、质量效益低,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适应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199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撤乡并镇、移民并村、行政区划调整这一契机,围绕“一城34个中心村”城镇化发展思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持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先后撤并中小学学校325所,全县中小学由1999年的401所撤并为现在的76所,撤并率为81%。

为了让最偏僻地区的贫困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2001年率先确立了在县城创建优质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路,创办了县城西关寄宿制小学,专门招收偏远贫困被撤并学校的学生。

随后又在全县陆续创办了36所寄宿制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网点覆盖全县城乡。

截止目前,县城内中小学生已达14840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61.2%,34个中心村学生8374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34.06%。

两项共计占到全县中小学的95.2%。

(二)坚持原则,效益彰显。

在调整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稳妥推进”和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坚持撤并学校和方便学生就读两兼顾,始终做到“三个结合”:

即学校布局调整与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自身实际和群众意愿相结合。

由于规划科学,布点合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提升,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8%。

2010年,高中教育阶段普及率达到95.1%。

布局调整实现了规模办学,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规模化办学和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建设标准化学校

我县以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合格县为契机,设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专项经费,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累计投资达2.1亿元,以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学校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通过了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的验收。

(一)实施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工程。

近三年,我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资达1.5个亿,涉及学校30所,通过新建、改造和加固等共消除危房92868平方米,实现了校舍安全工程“全覆盖”。

麻田中学、拐儿中学等一批极具现代气息的农村校园拔地而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丽风景。

(二)寄宿制学校集中供暖工程。

2007年投资317万元为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安装了锅炉,结束了土炉子取暖不安全、不卫生、不方便的历史,全县1.7万名学生享受到集中供暖,受益率达75%。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全县煤炭企业慷慨解囊,为中小学捐赠煤炭6800吨,解决了学校燃“煤”之急。

此后每年按每生50元的标准,由县财政安排采暖专项补助拨付学校。

(三)实施食堂餐厅标准化建设工程。

近三年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食堂、餐厅进行了维修改造。

为寄宿制学校购置了学生用床、柜、餐桌、消毒柜、冰箱、豆浆机、馒头机等设施,大大增强了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服务能力。

(四)实施课桌凳配套工程。

2009年县政府将课桌凳配套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120万元新购置课桌凳1万套,全县中小学课桌凳完好率达到100%。

(五)实施现代教育信息化工程。

近年来投入600余万元,为县城和乡镇中小学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为全县高中、初中接入光纤,6所乡镇所在地小学和两所非乡镇初中接入VPN光纤,30所完小接入ADSL宽带,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搭建平台,实现了县城学校“班班通”、农村中心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

(六)实施校园平安工程。

2010年投资197万元,为34所学校和幼儿园配备了88名保安,为38所中小学、幼儿园安装400余个摄像头,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为师生构筑了立体安保屏障。

(七)寄宿制学校用床工程。

2011年,投资110万元,为寄宿制学校更新学生用床,用床完好率达到100%,实现了寄宿学生住宿条件标准化。

(八)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工程。

投资183万元,装备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基本满足全县中小学教师上网学习、培训、电子备课、网络教研等需要,实现了专任教师办公信息化。

三、关注民生,助学保学实现全覆盖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县委政府立足县域实际,统筹财力,先后出台了五项制度,构建了健全有力的助学保学体系。

 

(一)“两金一券”制度。

2001年开始以发放“保学金、助学金和教育券”(即“两金一券”)的形式对全县贫困学生予以资助,资助面达到20.4%。

2007年将贫困生的救助延伸到高中教育阶段。

制定实施《左权县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以发放助学金的形式对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二)“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

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左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

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110余万元免除义务教育学生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

(三)“同区域同待遇”制度。

在我县就读的所有农民工子女实现“同区域同待遇”制度,还在就近入学、建立专项学习成长档案、适应性学习辅导等方面予以帮助。

(四)“定点采购、集中配送”制度。

为了确保寄宿学校师生食堂食品安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的实施办法》,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左权县宏源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粮油采购配送合同,在全省率先实行粮油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集中配送。

严把了学校食品入口关,做到了食品安全关口前移,确保了师生的饮食安全。

(五)“免费提供粮油、豆浆”制度。

县委、县政府每年还投资80多万元为全县寄宿住校的学生免费提供3个月的白面、大米和食油,为每个住校生早餐免费提供一杯鲜豆浆。

目前,左权县义务教育阶段30%的寄宿生受到救助,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资助面达到22%,贫困救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

同时加强了对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和资金补助的力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学生的健康,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四、改革创新,优化队伍增活力

对于山区而言,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必须立足本地,培养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打通选聘通道。

县政府对其他事业单位人员从严紧缩,对教育大开绿灯,近三年新选聘教师350余人,全部充实到边远乡镇薄弱学校,全县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交流推进均衡。

根据全市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神,积极开展教师交流工作。

近两年,校长调整交流33人,交流面达93.9%,城乡交流教师284人,全部实行“人走关系动”。

校长、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了农村师资力量。

——帮扶实现共进。

启动了“121”帮扶工程,县城10所中小学与乡村20所中小学结成“对子”,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了以强带弱、捆绑一体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培训提升素质。

坚持“走出去学、请进来讲、送下去教”等措施,采取“菜单预约式”培训等模式,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先后组织中小学校长进北京学习取经,赴清华大学培训,到山东杜郎口参观;组织骨干教师到上海提高深造;聘请北京、太原等地专家学者来左权举办讲座,聘请省、市学科带头人到左权做示范观摩等。

每年组织本县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送教下乡”等活动,面对面对农村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经过几年努力,全市教师素质显著提高,霍丽波、孙新云、巨亚宏等山沟沟里的教师也成长为三晋名师乃至全国名师。

近年来,全县教育显现出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7年率先在全省贫困山区县普及了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县”、被省教育厅授予“基本满足学前三年教育县”和“2009年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先进单位”等称号。

纵观左权教育的发展历程,政府投入是根本,优化布局是前提,队伍建设是关键。

我们将进一步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位孩子,致力实现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和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以改革为动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榆社县人民政府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是革命老区之一。

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辖4镇5乡,265个自然村,总人口13.6万。

榆社是山西省委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县域内华能电厂和榆化公司两大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全县财政收入近三年徘徊在2亿元左右,财政状况相当困难。

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投入优先保障,适度超前,经县国资局担保,向山西省发展银行贷款用于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榆社中学校长;率先鼓励大量初中借读学生回流到原农村学校就读。

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小县办大教育的创业之路。

一、确保“三个优先”,实施“六大工程”,推进标准化建设

县委、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穷县办大教育,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教育改革,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拓宽投资渠道,先后向山西省发展银行贷款9100万元(2009年贷4100万元,2010年贷500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对教育投入做到了“三个优先”:

即年初预算优先安排教育,年末追加优先考虑教育,教师工资发放优先保证。

连续五年实现了“三个增长”:

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逐年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五年累计投入1.8亿元(含布局调整,约相当于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六大工程。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集中供暖工程

投资398.5万元,为农村22所寄宿制学校购置22台锅炉,供暖面积达42980平方米,彻底告别了火炉取暖,消除了煤气中毒隐患,改善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餐厅建设工程

投资412.3万元,为农村12所寄宿制学校新、改、扩建餐厅灶房总面积达3712平方米,彻底结束“风餐露饮”,让农村寄宿生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坐在餐桌前吃饭。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饮水工程

投资25万元,为7所学校打深井,解决了3600名师生饮水用水问题,让师生喝到了安全达标的饮用水。

(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近1.2亿元,改造校舍面积133567平方米。

我们自筹资金3544.75万元,改扩建15所学校,改造面积38302平方米。

2010年又抢抓校安工程机遇,投入8341万元,改建新建学校32所,总面积95265平方米。

(五)重点学校建设工程

由县自筹资金3180万元,重点建设5所学校,建筑总面积28500平方米,其中,东升小学综合楼投资755万元,建筑面积5540平方米;箕城小学综合楼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3160平方米;职教培训中心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榆社中学教学综合楼投资900万元,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西马中学教辅用房投资25万元,改造面积200平方米。

(六)教育装备工程

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购置榆社中学通用技术装备、职业中学实训基地装备、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和课桌凳、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微机、投影仪等,使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科学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强规模办学效应

科学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榆社属山区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薄弱学校多。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着眼长远,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及早起步”的原则,有效整合优化资源。

首先是“先规划,后撤并”,按“小学集镇化、初中乡(镇)化、高中规范化”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

其次是“先扩容,后撤并”。

2005年,投资1362.6万元,新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6所,新建校舍、灶房310间。

在县城内投资750万元,新、改、扩建城关二小、榆社三中教学楼7500平方米。

三是“先保障,后撤并”。

2005年制定并落实《榆社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困难住校学生生活补助暂行办法》,补助标准按特困生、贫困生、困难生,分别为每生每月50元、20元、10元。

同时,每年安排35万元用于补助寄宿生交通费,生均达100元;聘请专职炊管、宿管人员22人,由县财政每年拨付工资款66.3万元;转岗分流补充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221人,以强化对寄宿生的管理。

全县中小学从205所,撤并为50所,共撤并157所,撤并率为76.6%。

其中,初中2003年撤并6所,2005年撤并4所,保留7所;小学2003年撤并28所,2005年撤并150所,全县71个单师校、129个复式班全部撤销。

在北寨、讲堂两个乡分别新建了全乡全部集中寄宿的新学校。

全县以后逐年撤并10所,保留41所。

目前,全县50所学校中,有小学41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职工2155名,在校学生24232人。

小学校均学生245人,初中校均学生890人。

通过实施布局调整,山区规模办学效应进一步显现,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为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用人机制,完善四项保障,整体提升队伍素质

县委、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榆社中学校长,全员公开竞聘初中、小学、幼儿园园长。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2004年由教育局组织初中、小学、幼儿园园长竞聘工作。

2005年由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榆社中学校长全省公开竞聘工作。

通过公开选聘的校长队伍更加年轻化、专业化。

全县95名校级领导(31名校长、64名副校长),全部为45岁以下,其中35岁以下的56名,占到59%;学历全在专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43人,占到45%。

在教师队伍的补充录用、培训提高、考核评价、城乡交流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了四项制度保障。

一是在用人上有编制保障,累计补充教师434人。

二是在培训上有经费保障。

每年安排100万元的专项培训经费,按高中、初中、小学,2:

3:

5的比例对全县教师进行培训,搭建系统培训平台。

三是在管理考核上有制度保障,县委、政府责成教科局在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的督查指导下,根据校长管理权限组织考核,公开考核结果,作为调整聘任的重要依据。

四是在均衡师资上有政策保障。

首先,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

2010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1105人,符合交流条件人数628人。

其中干部交流12人,教师交流143人,共155人,交流比例14.02%。

其中城区交流人数57人,交流比例9%;农村交流人数98人,交流比例15.6%。

其次,待遇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从晋升职称、发放山区津贴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四、规范办学行为,鼓励借读学生回流返校,促进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质量低下,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

县城示范初中榆社二中,本来是6轨制初中,在校生900人,一直扩轨,扩到18轨,在校学生3200多人。

超班容量现象极为严重,不少班级突破70直逼80人。

而农村初中学校则是招不起生、留不住人。

河峪中学本来是4轨制初中,结果三个年级在校学生100多人。

改扩建后的农村学校成为“空壳”。

城乡生源严重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我县积极落实市教育局2010年出台的“2013年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到校”和2010年10月底前回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