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25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docx

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学案北师大版0403439

第29讲 群落的相对稳定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

(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

占有一定空间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1)实验原理:

物种多样性是代表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

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大,表示物种多样性程度高。

(2)方法步骤:

选取样方→统计记录→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3)结果分析

①一个群落中有6个物种,个体数分别是2、3、5、7、8、9,则辛普森指数为D=

≈4.983。

②群落中只有一个物种时,辛普森指数=1,数值最小;群落中物种越多,辛普森指数越大。

3.群落的空间结构

观察下图,完善下列问题

(1)A图群落中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各层植物叶片的排列方式与森林中光强度自上而下递减相适应的。

(2)A图群落中动物有没有分层现象?

如果有,和植物的分层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案 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特定的动物栖息,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和植物的分层现象不同之处在于,每一个层次上活动的动物种类,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和一年的不同季节是有变化的。

(3)群落分层的意义:

群落的分层使单位面积上可容纳的生物数目增多,使这些生物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大大减弱它们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群落保持相对稳定。

(4)B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表现为不均匀性,群落中的生物以斑块出现,不同斑块上生物的种类、数量等都有不同。

由于植物群落水平上的结构差异,也造成动物群落分布的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增强了群落的稳定性。

4.生态位

(1)生态位概念: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

(2)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生态位重叠就可能发生竞争,重叠越多的物种间,竞争越激烈,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3)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作用,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它们共同生存下来的现象。

基本上有3种适应方式:

①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②错开活动的时间;③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的食性。

1.有关群落特征的判断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

(2)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

(3)不同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多样性越高( √ )

2.有关群落结构的判断

(1)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

(3)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 )

(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6)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提示 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提示 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

命题点 群落结构的相关辨析

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答案 A

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是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而非群落,A项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项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无分层现象,D项正确。

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A

解析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

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群落随时间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过程。

2.群落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深化拓展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1.有关初级演替与次级演替的判断

(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级演替( × )

(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级演替( × )

(3)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 )

(4)次级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的速度快( √ )

(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

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 )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 )

(3)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 )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6)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 )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

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 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级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级演替。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

提示 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级演替,与乙曲线相同。

(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

提示 次级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命题点一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判断与分析

1.(2017·广东省实验中学期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级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级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级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级演替

D.一般来说初级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级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答案 B

解析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项正确;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级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项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级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级演替,C项正确;一般来说初级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级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项正确。

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顺序:

乙→丙→甲→丁

B.生物多样性:

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级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级演替

答案 D

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级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

“二看法”区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一看起点

二看时间

命题点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

3.(2017·陕西模拟)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 A

解析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物种多样性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项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项正确。

4.(2018·温州调研)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级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多样性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答案 C

解析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级演替,A项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某菜市场上出售的鸡、鸭、鱼、蘑菇、木耳和蔬菜等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群落。

2.墨西哥某片沙漠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的群落和热带雨林相比,辛普森指数低。

3.土壤动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

4.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垂直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进行套种、立体养殖。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6.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这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7.两种生态位重叠的生物竞争的结果不一定是一种生物被灭绝。

8.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9.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次级演替和初级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级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015·全国Ⅰ,4)下列关于初级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草本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故A项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项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项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项正确。

2.(2014·海南,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解析 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

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级演替

答案 A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但稻田群落仍然具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项错误;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级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级演替,D项错误。

4.(2014·新课标Ⅰ,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级演替,哪个属于次级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级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级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级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级演替起始时即具备了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级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级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级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级演替。

(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

(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1.(2018·青岛二中月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D.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C

解析 群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项正确;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演替、空间结构等特征,B项正确;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但不包括非生物环境,C项错误;群落中的物种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而动物没有

B.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不属于捕食关系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答案 A

解析 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错误;捕食关系是种间关系,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是种内斗争,不属于捕食关系,B项正确;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争夺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优势地位,而被乔木“优势取代”,D项正确。

3.(2018·长沙模拟)关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多样性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A项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项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多样性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C项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正确。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级演替

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B项属于次级演替,C项昆虫进入群落,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项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5.(2017·山东实验中学期末)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 A

解析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6.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A项正确;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即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B项正确;在初始阶段之后,因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也逐渐增加,C项错误;随着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遗体残骸也逐渐增多,因此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D项正确。

7.(2018·临川一中调研)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 B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项错误;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项正确。

8.下图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请回答下列问题: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图中所示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其中A表示____________阶段。

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2)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__,而森林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作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初级 苔藓 抵抗力 

(2)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生殖隔离 (4)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顺序可颠倒)

解析 

(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级演替,A阶段是苔藓阶段,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4)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9.(2017·天津模拟)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