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7512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ocx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木回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用中药木回春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为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30例,并以逍遥丸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对照组显效率为%,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差异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此外,治疗组在减轻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肝脾B型超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木回春是中医学院院长杨世忠教授经验方,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有明显的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功效,临床用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收到很好的疗效。

中药木回春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临床观察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极具研究价值及开发前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木回春;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临床难以治愈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

纵观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世界范围流行的免疫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的难治性,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导师指导下,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为法,将中药木回春应用于临床,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并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实验药效学研究。

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并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了解中药木回春的作用机制,以完善该药的机制和实践,为完成科研开发、临床推广奠定基础,并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推动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的进一步研究。

1临床试验研究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60例均为2002年8月~2004年2月来源于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住院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按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自然情况、症状、体征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经整理拟定诊断标准如下。

西医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①急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本次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发病日期不明,但经病毒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病情分度标准:

(按肝功能损害程度)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上限,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测中有1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经整理拟定诊断标准主症:

胁肋胀痛,食后腹胀或腹胀午后加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时溏时干。

次症:

恶心嗳气,烦躁易怒,时时叹息,神疲懒言,舌质淡,脉弦或弦缓。

辨证要求:

凡具备主证三项即为本证;凡具备主证2项及次证1项者为本证。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慢性肝炎的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均可纳入试验观察病例。

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者;

(2)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对本药过敏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肺、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试验方法

分组入选病例共60例,按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单盲观察方法。

给药方法治疗组药物:

木回春5片,每日3次,口服。

对照组药物:

逍遥丸2丸,每日2次,口服。

上述各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控制饮食、戒酒及限制高脂类食物,停用相关类药物,宜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分别于疗前、疗后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症状体征、生化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评价。

观察项目及观测指标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安全性观测:

①一般体格检查项目;②血、尿、便等常规检查;③心功、肝功、肾功能检查。

(2)疗效性观察指标:

①症状、体征及舌、脉的变化;②肝功能变化:

TBIL、ALT、AST、GGT、ALB。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

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100%。

2治疗效果与分析

总治疗效果见表1。

表1总疗效分析例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显效率为%,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对照组显效率为%,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各项症状疗效分析见表2。

表2各项症状疗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改善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而对照组神疲乏力症状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除纳食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各项体征疗效分析见表3。

表3各项体征疗效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项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除肝掌差异无显着性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舌象变化比较见表4。

表4治疗前后舌象变化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在改善舌象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着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对舌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治疗前后脉象变化比较见表5。

表5治疗前后脉象变化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脉象改善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更明显,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脉象方面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6。

表6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注:

组内比较,**P,*P;组间比较,△△P,△P

从表6可以看出:

TBIL: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非常显着性,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ALT、AST: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均差异有极显着性;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GGT: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极显着性,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极显着性,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ALB: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对照组治疗后无差异;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白蛋白水平方面疗效并不比对照组差。

由此可见,两组药物均能改善慢性肝炎患者异常的肝功能,并且治疗组在降低总胆红素方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白蛋白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3讨论

中药木回春由柴胡、郁金、黄芪、甘草、红景天、五味子、灵芝等药物组成。

方中重用柴胡、黄芪为君药,柴胡味苦,性凉,入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升阳举陷之功。

《本经》言: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滇南本草》言:

“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可补中益气,升阳健脾。

《本草备要》言:

“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本草正义》言:

“黄芪具春令生发之性,味甘气温色黄,皆得中和之正,故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佐以郁金、红景天、灵芝为臣药,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为血中之气药,以之助柴胡共奏疏肝解郁之功。

《本草衍义补遗》谓之:

“治郁遏不能散”。

《本草备要》言其:

“行气,解郁;泄血,破瘀。

凉心热,散肝郁”。

红景天健脾益气、活血止血、清肺止咳;灵芝补五脏之精气,延年益寿,二药共助黄芪补中益气。

《本经》谓灵芝能“补肝气,安精魂,仁恕。

”“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

”辅以五味子为佐药,五味子除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功,尚有补气之力。

《本经》言其:

“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本草经疏》言:

“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

”取其收涩之功佐柴胡而防疏散太过,取其补气之力佐黄芪补中益气。

甘草为方中使药,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之功,以之为使,调和肝脾,即使肝气疏泄不致太过,又引黄芪、灵芝、红景天入脾、胃经而健脾益气。

综观全方,诸药合用损有余而补不足,共奏疏肝解,益气健脾之功。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

柴胡能降低ALT活性及血清总胆红素,纠正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的病理改变,具有抗炎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芪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抑制间质细胞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郁金能够提高肝脏对趋肝毒物的生物转化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对抗或减轻毒物对肝脏的破坏作用,且可促进白蛋白生成,调节蛋白比值;红景天可以促进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NK细胞杀伤作用,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五味子可减轻肝损伤的物质代谢障碍,增加糖元含量,减轻肝细胞脂变以及中毒致病因子对肝细胞线粒体和溶酶体的破坏,具有显着的保肝降酶作用;灵芝对多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增强机体免疫防御与免疫监视中亦有较好的作用;甘草可明显减轻肝细胞空泡变性及肝细胞坏死,具有良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4结语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周期长、治愈难、预后差,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肝炎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世界各国对慢性肝炎治疗药物的研究均给予了高度重视。

目前,临床常用的慢性肝炎治疗以抗病毒、调节免疫及保肝为主,主要采用免疫调节剂、抗病毒药、保肝药来治疗,但临床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倘若一旦停药,“反跳”现象严重,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近年来,祖国医学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指导,在该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实践证明,一些中药组方或单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确有疗效,且毒副作用小,已显示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研究表明:

中药木回春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临床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极具研究价值及开发前景,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中药制剂,并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推动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