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04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8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docx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北京市历年(2008-2020)中考语文卷

古诗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20年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

(共4分)

6.其必曰“,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7.,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1分)

8.座右铭是用来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

如果用两句古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选用的诗句是“①,

②”(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9-10题。

(共5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①的自然之景,抒发了②之情。

(2分)

10.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

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_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义之师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翻译: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

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

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

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

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

①[袭]偷袭。

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

③[矫]假托。

④[犒]犒劳。

⑤[宾]以客礼对待。

⑥[却之]使秦军撤退。

⑦[事]这里指抵抗。

⑧[式]卜式。

人名。

⑨[输]交纳。

⑩[边]边防。

答:

6.【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

7.【答案】造化钟神秀

8.【答案】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于谦)

(二)

9.【答案】①白日西斜,广阔天涯②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10.【答案】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二(三)

11.【答案】D

【解析】A觐见、见识、遇见、见解;B信用、信用、音讯、随手(信手);C乘坐(一辆战车)、乘着、趁着、趁着;D均指“军队”,故选D。

12.【答案】【甲】

【解析】【乙】中的“判断齐军搬走了伏兵”错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

13.【答案】弦高本市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译文1】秦穆公派出军队攻打郑国,(军队)经过周国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去西边卖钮卖牛,在周郑两国之间的路上遇到了秦国军队,于是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礼相待,使秦军退去(指让秦军怀疑郑伯已做好防守准备),用这样的方法让郑国得以保全。

【参考译文2】当时(指汉武帝时期)汉军正在边疆抵抗匈奴入侵,卜式向皇帝上书,希望交纳一半的家财来资助边疆战事。

皇帝派使者去问卜式:

“你想做官吗?

”卜式回答说:

“我从小放羊,不熟悉为官之道,不想做官。

”使者又问:

“(那)先生您想要什么呢?

”卜式回答说:

“天子想要诛杀匈奴,我认为贤人应该因节操(指为国而战)不顾性命,有钱财的人应该上缴钱款,这样一来匈奴就会被消灭了。

2019年

2、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

(共4分)

7.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1分)

8.莫笑农家腊酒浑,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2分)

9.在北海公园里游览,当你看到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五龙亭,你能联想到的带有“亭”(或“楼”“阁”)字的一句古诗是”。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

 

北海公园五龙亭

(二)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

(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

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

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

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答:

(一)7.【答案】仁在其中矣

【解析】题考查《论语》上下句默写,难度易。

考生根据上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可定位到正确答案。

考生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8.【答案】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义一村

【解析】本题考查《游山西村》上下句默写,难度易。

考生根据“莫笑农家腊酒浑”和“山重水复疑无路”即可定位到正确答案。

注意“豚”字不要写错。

9.【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占诗词积累,难度中。

要求学生大量积累课内课外占诗词,如:

“去年天气旧亭台”或“此地空余黄鹤楼”等均可。

背诵过程中要理解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二)

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

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

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

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三)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

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B.过:

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

思虑/忧虑/思考/思虑D.色:

神态

13.【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

故选【乙】。

14.【答案】

(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

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

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

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2018年

二、古诗文读

(一)默写。

6.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2)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案】

(1).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3).蒙络摇缀,(4).参差披拂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朔”“柝”“缀”“拂”等字词的书写。

点睛:

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

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

(1).不尽长江滚滚流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7.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8.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三)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

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

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

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12.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④之曰:

“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

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注:

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⑦[虞]优處,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案】10.C11.乙

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为报先帝遗愿,已经评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除奸雄,回复汉朝基业。

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话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理,体现他心系国家命运,对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神。

在《旧唐书·魏征传》中提到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200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

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

【解析】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0.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益:

好处、益处/更加,计:

计算;B达:

显达/懂得,是:

代词/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D雅:

正确/文雅,涕:

眼泪/鼻涕;C忧:

忧愁焦虑,竭:

竭尽。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甲句翻译应是“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丙句翻译应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链接材料一中“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