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438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乞巧教学设计.docx

《乞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乞巧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乞巧教学设计.docx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一):

  《乞巧》教学设计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你都明白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这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由整理]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

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个性像?

(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

林杰,唐代诗人,十分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齐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

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

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

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

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明白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明白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

一双儿女最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最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明白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能够——

  6.让我们一齐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

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

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8.(音乐起)就让咱们一齐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完美的心愿吧!

  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完美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完美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完美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齐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

读一读,背一背。

  乞巧教学设计

(二):

  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明白是什么节日吗?

(乞巧)

  3、板书:

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明白“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

(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

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明白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

介绍一些大家想明白的资料。

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状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

(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

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

(碧霄)(板书:

看碧霄)

  师: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貌吗?

(学生说)

  出示课件:

夜空图。

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

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

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

)(板书:

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

多么幸福的场面啊!

(板书:

幸福)

  3、师:

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

(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

“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

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

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

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

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

(乞巧)

  师:

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先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

(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

(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

(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

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齐背吗?

(学生齐背)

  五、拓展

  1、这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

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

(古诗《秋夕》)

  2、能够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期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透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能够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乞巧教学设计(三):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透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课件,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此刻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但是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此刻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课件)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齐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个性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能够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你是从哪里明白的呢?

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谁再来读?

  5.此刻我们师生合作读,(课件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此刻,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课件)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明白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此刻能够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

课件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

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先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课件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此刻我们面前?

  四、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期望看见什么呢?

课件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

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明白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

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

(课件)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课件)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但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

原先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

(课件)于是诗人写到课件——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最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情绪怎样?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

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

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

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期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

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课件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

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能够——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

课件资料袋。

生读。

  5.那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齐来欣赏。

课件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

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齐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

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课件读——

  7.这么多完美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

三根五根够吗?

一百根一千根够吗?

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

(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

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齐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

一年一度的七夕最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齐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这天的日子有什么个性吗。

哦,原先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

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完美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

带着这些完美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29乞巧

  天上

  相会

  人间

  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四):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透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到达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

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

你能够先说说吗?

(学生回答: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

原先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

能够多读、多背、多记,也能够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能够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

(板书:

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必须要注意哦!

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十分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这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

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

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

(指名读)

  3、正音:

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

(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样来记住这两个字呢?

(“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快想字典请教吧!

(“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

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

独而无学友。

(生:

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

(生:

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齐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资料,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

五分钟够吗?

开始吧!

(学生讨论)

  5、时间到!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说)透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

三人行(生:

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

古人云:

敏而好学,(生:

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明白吗?

(明白)

  谁来说一说。

(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貌吗?

(学生说)

  出示课件:

夜空图。

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明白它的名字吗?

(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以前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请你们背一背!

(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

(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先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

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

(教师示范读):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

读读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能够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样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原先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

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

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

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

(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

(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

(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十分喜欢的一个节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

(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样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样样的节日景象呢?

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样明白人很多?

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

(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

(没有)那是多少条?

(很多很多)什么多?

(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能够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完美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

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

我想,他必须是背出来了?

你们能背吗?

一齐背吧!

(学生齐背)

  3、古人云:

不积跬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