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19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 二轮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专题卷全国通用.docx

届二轮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专题卷全国通用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一、单选题

1.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Ⅲ-2和III-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一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Ⅳ-1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

B.若IV-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

C.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

D.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1/2XHXh或1/2XHXH,Ⅳ-1的因为父亲是血友病患者基因型一定是XHXh,故A错误。

若IV-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故B正确。

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1/2*1/2=1/8,故C错误。

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也有可能是因为III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HXH没有分开,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系谱图的分析能力。

2.免子的毛色是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

C+控制野鼠色,对其他3个复等位基因为显性;Cch控制灰色,对Ch和Ca为显性;Ch控制喜马拉雅白化,对Ca为显性;Ca是一种突变型,不能形成色素,纯合时兔子毛色为白色.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控制兔子毛色的复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若某种群仅含有三种与毛色相关的复等位基因,则杂合子有6种

C.喜马拉雅白化兔相互交配产生白色兔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C+Ch与CchCa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野鼠色:

灰色:

喜马拉雅白化=2:

l:

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于控制毛色的基因为复等位基因,故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若只含有三种与毛色有关的基因,杂合子有3种基因型,B错误;喜马拉雅白化兔相互交配后代产生白色兔不一定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后代发生了形状分离,C错误;由于C+控制野鼠色,对其他3个复等位基因为显性,Cch控制灰色,对Ch和Ca为显性;Ch控制喜马拉雅白化,对Ca为显性,因此C+Ch与CchCa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

灰色:

喜马拉雅白化=2:

l:

1,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来源:

Zxxk.Com]

①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②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基因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③在一对性状的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F1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

④在一般情况下,正常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中,一定有一条来自于其父本

⑤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了生物的性别,其上的基因一定都与控制性别有关

A.两项B.三项C.四项D.五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由于基因重组,基因组成一般不同,①②正确;F1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③错误;雌性个体的一条X染色体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④正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与性别有无,如色盲基因,⑤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下面的遗传系谱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A.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B.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C.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D.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知有中生无为显性,有一个不患病的女儿,则一定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所以D选项正确。

A、B、C不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很多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病的“二宝”。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红绿色盲症等

B.推测白化病遗传规律需要对多个白化病家系进行调查

C.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

D.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答案】B

【解析】红绿色盲症是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染色体组型是正常的,所以不能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A错误;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为患者家系,B正确;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C错误;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D错误。

6.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羽毛有芦花和非芦花两种,由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芦花(B)对非芦花(b)是显性。

为了帮助养殖户在雏鸡时根据羽毛特征即可区分鸡的雌雄,选用的杂交方式为

A、雌性芦花鸡与雄性非芦花鸡交配B、雌、雄都为芦花鸡进行交配

C、雄性芦花鸡与雌性非芦花鸡交配D、雌、雄都为非芦花鸡进行交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雌性芦花鸡与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非芦花母鸡):

1ZBZb(芦花公鸡),A正确。

雌、雄都为芦花鸡进行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芦花母鸡):

1ZBZB(芦花公鸡),B错。

雄性芦花鸡与雌性非芦花鸡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芦花母鸡):

1ZBZb(芦花公鸡),C错。

雌、雄都为非芦花鸡进行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非芦花母鸡):

1ZbZb(非芦花公鸡),D错。

考点:

本题考查伴X遗传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7.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

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2﹕1B.9﹕3﹕3﹕1C.4﹕2﹕2﹕1D.1﹕1﹕1﹕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老鼠体色和尾巴的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

A_B_、A_bb、aaB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2/16)、AaBb(4/16)、aaBB(1/16)、aaBb(2/16)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AaBB(2/16)、AaBb(4/16)为黄色短尾;aaBB(1/16)、aaBb(2/16)为灰色短尾,所以理论上正常出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2/16+4/16):

(1/16+2/16)=2:

1.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某种鼠群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死亡,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比例发生改变.

8.用杂种一代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来测定F1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叫做

A.杂交B.回交C.自交D.测交

【答案】D

【解析】用杂种一代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来测定F1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叫做测交。

【考点定位】测交

【名师点睛】为了确定F1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F1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

9.下面甲图为某动物的一对性染色体简图。

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和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则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II2

A.位于Ⅱ1片段上的某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最可能与乙图的D相符

B.乙图为该动物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其中肯定不属于Ⅱ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是ABC

C.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性染色体形态都与人类不同

D.假设控制黄毛(A)与白毛(a)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①和②染色体的I片段,某雌杂合子与雄杂合子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雌黄:

雄黄:

雄白=2:

1:

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①比②大,并且是动物,故①是Y染色体,②是X染色体,乙图中的D父亲有病,而其女儿都没有病,儿子有病,最可能是伴Y遗传,故A正确。

II2片段是伴X隐性遗传,A中双亲都有病而有个女儿没有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B中母亲有病而儿子没有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C中双亲都没有病而有个女儿有病,也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B正确。

该动物最可能是果蝇,其Y染色体比X大,在人类中X比Y大,在果蝇中Y不决定性别,而在人类中Y决定性别,故C正确。

如果控制黄毛和白毛的基因位于同源区段,杂合雌性应是XAXa,杂合雄性可能是XAYa或XaYA两种,前者与杂合雌性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雌黄:

雄黄:

雄白=2:

1:

1,后者与杂合雌性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雄黄:

雄白:

雌黄=2:

1:

1,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0.小麦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无芒(B)对有芒(b)是显性,这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纯合高茎有芒与纯合矮茎无芒杂交得F1,F1又与某小麦杂交,其中高无:

高有:

矮无:

矮有=3:

3:

1:

1,该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ddBbB.DdBbC.ddbbD.Ddbb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小麦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无芒(B)对有芒(b)是显性,因此纯合高茎有芒个体基因型为DDbb,纯合矮茎无芒个体的基因型为ddBB,因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DdBb;F1又与某小麦杂交,其中高无:

高有:

矮无:

矮有=3:

3:

1:

1,即后代高茎:

矮茎=3:

1,即杂合子自交的结果,因此该小麦的基因型为Dd;又由于后代中无芒:

有芒=1:

1,符合测交结果,因此该小麦的基因型为bb。

因此该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b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

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11.鸟类为ZW型性别决定,人类为XY型性别决定,则隐性致死基因(伴Z或伴X染色体遗传)对于性别比例的影响为

A.鸟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

B.鸟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

C.鸟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D.鸟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ZW型性别决定,ZZ是雄性,ZW是雌性,人类为XY性别决定,XX是雌性,XY是雄性,遗传的隐性致死基因(伴Z或伴X染色体),在有一个致病基因的情况下,ZW死亡,ZZ不死,XX不死,XY死亡,所以鸟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2.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遗传因子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B.“测交试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卵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不属于“假说-演绎法”的内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孟德尔的假说,遗传因子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A正确;“测交试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B正确;“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卵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孟德尔正是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分析后,才做出的假说,因而属于“假说-演绎法”的内容,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内容。

13.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B.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

C.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

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则色素分离的起点不同步,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A正确;醋酸菌属于需氧型微生物,通入空气后密封会导致醋酸菌死亡,不能产生醋酸,B错误;胡萝卜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低于石油醚,故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C正确;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课本实验的操作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下列有关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

B.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两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C.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

D.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

【答案】D

【解析】豌豆是典型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可以避免自然情况下杂交的发生,A错误;研究问题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即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然后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B错误;只有进行定量的分析,并且运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才可能找到其中的规律,C错误;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设计测交新实验来验证假说,D正确。

【考点定位】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15.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用浸泡法处理要求溶液浓度高

【答案】C

【解析】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是其结构的真实反映,不属于物理模型,A项正确;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设置预实验可以找出最适温度的大致范围,而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B项错误;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C项正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用浸泡法处理要求溶液浓度低,D项错误。

16.已知燕麦的颍色受2对等位基因(Y和y;B和b)控制,Y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用黑颖品系与黄颖品系杂交,F1都表现为黑颖,F1自交得到F2的颍色为∶黑颖12∶黄颖3∶白颖1,据此推测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

A.YyBb×Yybb     B.yyBB×YYbb

C.YYBB×yybbD.yyBb×Yybb

【答案】B

【解析】F1自交得到F2的颖色为:

黑颖12∶黄颖3∶白颖1,据此推测黑对黄为显性,黑颖的基因型为__B_,黄颖的基因型为Y_bb,白颖的基因型为yybb。

由此推断F1应为YyBb,则亲本黑颖为yyBB,黄颖YYbb。

17.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

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Ⅳ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5

C.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D.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男孩患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4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II1和II2都没有甲病但生出的男孩有甲病,且I1和I2生出的男孩没有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3和III4没有乙病但生出的孩子Ⅳ2和Ⅳ3有乙病,而III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III2是甲病患者,所以其双亲II1和II2都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由此确定III3是甲病的携带者(Aa)的可能性为2/3,结合Ⅳ1表现型正常,所以其基因型可能是AAXBY或者AaXBY,结合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Ⅳ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2/3=4/9,B错误;III3没有甲病但其兄弟有甲病,所以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C正确;IV1其父亲是甲病的携带者,IV1有1/2是携带者(XBXb),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生一个患乙病男孩(XbY)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

18.白粒玉米与黄粒玉米进行杂交,F1全是黄粒玉米,F1自交所结果穗上同时出现了黄色籽粒和白色籽粒,对此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F1是杂合子,其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

B.F1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和两种雌配子

C.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D.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F1黄粒玉米自交所结果穗上同时出现了黄色籽粒和白色籽粒,说明黄粒玉米是显性性状,且F1是杂合子,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是杂合子,所以可以产生两种雄配子和两种雌配子,B正确;杂合子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C正确;该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19.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

此操作模拟了(  )

①位基因的分离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③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由于甲、乙中都有D、d,所以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只能获得D或d中的一个,说明等位基因的分离,正确;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所以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没有体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错误;③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不同字母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正确;④实验中只有一对基因,不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错误.所以正确的有①③.

【考点定位】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名师点睛】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1、材料用具的注意事项是:

(1)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合.

(2)在选购或自制小球时,小球的大小、质地应该相同,使抓摸时手感一样,以避免人为误差.

(3)选择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采用最好选用小桶或其他圆柱形容器容器,而不要采用方形容器,这样摇动小球时,小球能够充分混匀.

(4)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量相等,以表示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同时,每个小桶内的带有两种不同基因的小球的数量也必须相等,以表示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形成数目相等的含显性基因和含隐性基因的配子.

2、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时应将小桶内的小球混合均匀.

(2)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每次抓取后,应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桶内,目的是保证桶内显隐性配子数量相等.

(4)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要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实验需要重复50~100次.

20.对某先天性无汗症患者的家族进行遗传学调查后,得到了整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据此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此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B.第Ⅲ代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是来自Ⅰ-2

C.通过对该家族的调査可知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D.近亲婚配不会增加该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答案】A

【解析】A.据图可知,此病的遗传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此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又男病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可知此病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第Ⅲ代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是来自其母亲,但其母亲的致病基因是来自Ⅰ-1,B错误;C.要调査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C错误;D.由于是隐性病,近亲婚配会增加该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遗传方式通常遵循的三个步骤:

(1)先确定伴Y染色体遗传:

男病后代男皆病,且仅有男病。

(2)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①若双亲无遗传病,子代有患者,则该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即“无中生有为隐性”;②若双亲均患某遗传病,子代有正常者,则该病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即“有中生无为显性”;③如果没有呈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或“有中生无为显性”,则显性和隐性都有可能。

(3)判断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①隐性遗传情况判定:

在隐性遗传系谱中,一定要考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可能。

若出现女性患者,而其儿子和父亲之一或全部表现正常,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出现女性患者,而其儿子和父亲都表现患病,则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显性遗传情况判定:

在显性遗传系谱中,一定要考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可能。

若出现男性患者,而其女儿中有正常的(即父病女正),则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出现男性患者,而其母亲和女儿都表现患病,则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1.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下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A.1/402B.1/303C.1/404D.33/10000

【答案】B

【解析】这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儿子,说明双亲是携带者,该表现型正常的女儿有1/3是纯合子,2/3,该表现型正常的男性可能是携带者也可能是正常者。

因为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10000,说明白化病基因是1/100,这个人是白化病的携带者是2*1/100*99/100/(9999/10000)=2/101,所以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的概率是2/101*2/3*1/4=1/303,B正确,A、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

22.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若他们再生一个小孩,患白化病的几率是

A.1/2B.1/4C.1/8D.1/16

【答案】B

【解析】略

23.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