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239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docx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

备战2012必备《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知识点+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伤仲永》(有答案)+《孙权劝学》《木兰诗》中考模拟题(有答案)

一、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杰出的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书诗四句

5、并自为其名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9、或以钱币乞之

10、父利其然也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余闻之也久

13、称前时之闻

14、泯然众人矣

15、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1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7、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8、固众人

19、受于人

20、今夫不受之天

三、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借旁近/与之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四、课内语段阅读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用原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泯然众人,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资聪慧,却因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利其然也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5、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6、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7、“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8、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9、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0、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

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1、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主旨,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12、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

(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

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

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20.C

21.

(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三、2005山东济南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6、余/闻之也久

7、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

[甲]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

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

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

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24.

(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

(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该题5分,其中

(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

(2)题3分。

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

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六、2008年东营市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分)

参考答案:

10.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

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

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2.观点:

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

甲文:

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

示例: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

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

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3.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七、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2)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

 

参考答案:

12.

(1)文采和道理;

(2)胜过、超过。

(2分)

13.C(2分)

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分。

“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

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

每空1分)

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2010、2011年均未考察《伤仲永》

《孙权劝学》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并翻译句子: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孰若孤

7、蒙乃始就学

8、及鲁肃过寻阳

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0、即更刮目相待

二、语段阅读:

1.把文章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初”到“蒙乃始就学”为第一层,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

第二层为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

2.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涉猎见往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 )

  A.大兄弟为什么发现事情这么晚呢

  B.大哥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

C.兄长识别事势多么迟啊

4、划分朗读节奏: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刮目相看。

意思是:

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表现孙权对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7、请结合本文与伤仲永,谈谈你对成才条件的看法。

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8、为下列词语找出与之意相近的成语。

①大有所益_大有裨益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9、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①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②(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

③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

10、《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持编纂的人是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

“资治通鉴”的意思:

“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11、《孙权劝学》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木兰诗》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木兰当户织

2、惟闻女叹息

3、可汗大点兵

4、愿为市鞍马

5、旦辞爷娘去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7、万里赴戎机

8、关山度若飞

9、朔气传金柝

10、策勋十二转

11、赏赐百千强

12、愿驰千里足

13、出郭相扶将

14、著我旧时裳

15、对镜帖花黄

16、出门看火伴

17、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句子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

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

三.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⑦.诗中的“、

”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该成语的意思是:

四、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案

三、②东……西……南……北……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

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能力提升

(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②理③磨④开坐脱着理帖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五、选择题

1.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

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

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2.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

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4.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