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262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明清的文化艺术.docx

21明清的文化艺术

2《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主要是对构成单元内容的一个开始,使学生初步认识以线造型,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手绘线条图像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造型方法,它要求以简介明了的图形,告诉每位观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本课以大量的手绘线条图像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手绘线条图像应用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功能、用途及简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

活动———欣赏———学习———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手绘线条图像艺术活动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的美;形成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学习;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艺术的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

培养和发展观察力、想想力和创造力。

由于学生绘画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难点就定为,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特征,大胆、果断、有个性的表达。

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运用投影、绘图现场表演,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里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里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手绘线条图像表达是功能用途很强的线条表达,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画出出色的图像是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手绘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象征为主要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穿插学生都熟悉的手绘图像,增加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全方位地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从情景导入,设置一个外国游客到想上厕所却找不到,而且语言不通,别人也听不懂他的意思,这个时候如果你听懂了而且知道厕所在那里你会怎么解决?

2、讲授新课

①猜画比赛

在每组中选两名学生,轮流上前表演。

(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名学生看提示进行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另一名学生猜画内容,以正确数为多者胜利。

猜画内容:

a文具盒b电视c录音机d手机

②手绘线条图像除了在刚才的场合运用之外,它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的约束,具有极为广泛的实用性。

如:

有用来描述特征的示意图(出示图例让学生欣赏);有用来说明地理位置的路线图(欣赏图例);有用来补充语文沟通障碍的交流图(欣赏图例);有用来做教学示范之用的教学板画图(欣赏各类教学课所用的图例);有用来搜集和记录各类资料的地质地貌图、军事侦察图(欣赏图例);有用来指示命令的消防灭火战斗力量布置图(欣赏图例);有用来描述事件或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叙事图(欣赏图例);有用来介绍产品的安装或使用方法的说明图(欣赏图例)等。

还有漫画、卡通画、插图、广告等美术专业方面的创作,更离不开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③师小结:

从上可以看出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多种功

3、练习

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多种功能以及各种场合运用的图例欣赏,你是否也想试一试呢?

看看你手中的手绘线条图像是如何表达的。

a、请在5分钟内从圆形开始,连续画出与前一个形象有关联的多个形象。

展示学生作业,讲评(可先自评,再互评)。

b、请男同学在5分钟内用画告诉大家你喜欢的5种以上的汽车(或兵器、建筑等)。

请女同学在5分钟内用画告诉大家你喜欢的5种以上的服装或发式。

c、请在5分钟内用画告诉大家你常用的几种学习、生活用品。

师生共同观摩、讲评学生的作业。

4、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多种功能和在各种场合的运用。

通过运用手绘线条图像可以使我们把难以用语言表达或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内容,较清楚地表达给对方。

本课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讲课2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4《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第十三册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

它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适用于七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

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击鼓说唱俑》为代表的汉代陶俑到近代的泥人张、惠山泥人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独特魅力。

由于条件所限,本节课我改用橡皮泥为材质进行教学。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

提到“泥”他们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时接触过橡皮泥,所欠缺的就是捏泥的方法与技巧。

因此,我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和同龄人的作品,从中体验制作方法,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并熟悉泥人的基本制作方法和三维空间的塑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熟练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技法:

团、压、揉、搓、卷、接等。

用写实或夸张的艺术手法制作小泥人。

3、了解我国泥塑文化及其悠久历史,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弘扬民族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

欣赏各具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写实或夸张的手法制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教学方法:

在导入部分,用讲故事的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探究学习环节,我没有采用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己摸索捏泥的技巧和方法。

这样,学生的作品就避免了“千人一面”,而变得“千姿百态”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学生相互交流惧到的资料。

2、教师总结: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想看我收集的资料吗?

教学意图: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分他们有学下去的欲望。

3、课件展示《阿福》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

图片中的形象是谁?

他有怎样的故事?

利用问题“阿福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导入本课。

二、探究学习活动

1、看一看:

⑴、古代泥塑作品。

师生共同探讨泥塑的起源及发展。

⑵、现代泥塑作品。

教学意图:

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泥塑文化及悠久历史,它不仅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⑶、教师提问:

这些形象可爱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

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夸张、饱满的体态,还要有丰富有趣的表情。

这样,就使学生对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2、想一想、试一试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寻找答案。

例如:

“用什么方法使橡皮泥变成我们需要的形状?

”、“有的形象要用几块橡皮泥才能完成,怎么连接它们?

”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了答案。

掌握了捏泥的基本方法。

当然,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适时的予以指导。

三、学生实践、制作环节

1、展示同龄人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分两组以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组同学的作品样式新颖、数量多。

教学意图:

利用竞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教师不固定创作主题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教学评价

进行泥人作品展,采用学生自评与师生互评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评定哪个小组获胜,教师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意图:

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有一个全面而规范的评价,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能力。

 

 

 

第7课《大家动手做条龙》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说。

一、说教材:

龙的形象学生已十分熟悉,并在小学阶段描绘过,本节课是平面描绘到立体构成的衔接。

本课为设计·应用课,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设计·应用领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思考基点,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本课从学生兴趣出发,内容改变了以往单纯讲解立体构成知识为主的方法,而是把构成的知识隐含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废弃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立体制作和练习,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利用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要学会应用立体构成造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所以教学目标我们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进行阐述有三点:

1、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把龙作为尊严和吉祥的象征。

把龙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学会夸张、变形龙的方法;应用剪刻、穿插、粘贴的方法。

3、以一个纸杯、圆台形体等为设计元素进行构成练习,形成起伏变化的中国龙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习龙的基本特征,学会应用立体构成造型。

教学难点:

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法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

1.直观分析、比较法——课件简要归纳龙的造型特征和内涵。

进而把学生引导到龙的制作首先要抓住龙的形象特征,根据龙的特征、材料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这一重点。

2.新课程强调: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所以投影仪——示范三种不同材料的龙的主要制作方法。

这三种龙从易到难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让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进行发挥、让程度低的同学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为设计·应用课,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时间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所以大量龙的图片留到学生制作过程中在屏幕滚动播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可以边参考边设计。

欣赏部分的图片量不多,有代表性地引出龙的特征及内涵。

三、说学法:

学法过程按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掌握龙的特征,了解龙的内涵;在教师的直观示范中掌握基本纸立体技法。

2.学法指导中根据学生熟悉龙的形象这一实际,重点放在龙的特征的夸张概括和剪、刻、折、粘贴等技法上。

这样学生就有了制作和创新的基础。

3.提示学生在分组后——进行分工并讨论技法在材料上的灵活应用,争取创新。

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作业展评与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新课:

(1分钟)

出示课题:

《大家动手做条龙》。

课件展示巨龙图片——提问:

龙总体的外部特征?

给学生熟悉的形象一个总的概括:

“大、长、起伏变化”。

(二)讲授新课:

(14分钟)

 分成欣赏和示范两个部分。

1.欣赏部分主要是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

(5分钟)

展示12生肖图片——提问:

龙和哪只动物最为相似?

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把学

生引导到龙和蛇以及其它动物的联系上来。

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

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龙图腾源于蛇,又综合了哪些动物的特征?

提问:

龙的九似

“角似鹿、头似驼、顶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知识延伸——“龙”图腾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课件欣赏民俗活动,体会龙的精神。

在喜庆的节日当中,我们中国人经常用舞龙、赛龙舟、挂龙灯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欢乐的心情,从中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奋发、欢腾的气氛。

2.展示各种龙的立体构成图片,示范怎样制作立体造型的龙。

(9分钟)

a.根据龙的特征、材料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

——制作的基础

B.采用剪、刻、折、粘贴等方法制作龙头、龙尾.——重点示范

c.穿、插、捆等方法连接龙身。

——视频演示

提示学生根据龙的造型特点和材料本身的特性,去积极探究、创造巧妙的构成方法。

三、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5分钟)

要求:

选择喜欢的、力所能及的内容完成。

分工合理,体现合作精神。

指导要点:

启发、鼓励

四、小结:

(5分钟)

1、让学生大胆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给予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优点的机会,使学生小有成就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

把分组做好的几只龙一起展示,归纳优缺点。

主要从整体感觉和局部特征进行评价。

五、课后拓展:

留心生活中的立体构成,观察其材料的应用和制作方法。

课余时间试试能否用其它的材料完成龙的造型。

 

 

第9课《生活中色彩搭配》说课稿

我是来自大连市第五十中学的美术教师姚雪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三册第九课《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课。

我计划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初中美术第十三册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与后五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2、根据教材结构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了解生活与色彩的关系,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B.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C.情感目标:

感受生活中色彩的美感,体会色彩在美化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D.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它的形成受色彩规律制约;

(2)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E.教学难点:

(1)使学生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

(2)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孩子对色彩知识具有初步的了解,但对色彩搭配的认识有限,缺少运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的能力。

因此,这节课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本课为造型表现课。

(2)本课以启发引导为主,不断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时紧跟教师思路,通过回答问题,学生自己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我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实例如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实例来使学生感知和理解色彩搭配的规律。

(4)实践法。

本课我准备了一些未完成的色彩搭配的设计图,让学生运用色彩搭配知识来表现温暖的或朴素的、热情的或深沉的等等色彩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学生学法:

(1)问题学习法。

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学习,在回答问题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种方法虽然是传统的,但却是最有效的。

(2)体验学习法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验感受艺术家们对色彩搭配的运用。

体验色彩搭配的多样性,这也是一种创新的心智活动。

(3)实践法:

学生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色彩搭配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进行创作和搭配。

四、教学过程

1、设疑提问,导入新课

幻灯片放映四张黑白色的生活中的照片,插入低沉的乐曲,制造一种悲凉的氛围并设问:

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无色的,那将是什么情景呢?

让学生们在这种暗淡低沉的氛围中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是多么的幸福,如果身边没有了色彩,世界将变得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学生回答)

过渡:

生活中的美妙的色彩无处不在,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各种美丽的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们感受到美的色彩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娇艳的花朵、美丽的鸟儿、优美的自然风光,它们的美都是色彩搭配的功劳。

把颜色巧妙的搭配在一起,我们的生活会绚丽多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运用黑白图例与色彩图例的反差对比,使学生们不仅在视觉上产生了冲突,同时在心灵生上也产生了震撼,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美丽,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强调了色彩搭配对美化生活的重要性。

在视听的双重作用下提高学生的认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1)观察生活、体会色彩之美

①谈话引入:

同学们,雨过天晴后,天边会出现一道漂亮的什么?

(彩虹)见过彩虹吗?

它由几种颜色组成?

其中三原色是什么?

三间色呢?

(这一环节是对小学色彩知识的复习,也是对学生们观察生活的一个考验)

②说一说:

谁能来大胆的说一说你家里的居家设计是什么色彩风格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创设情境,说说色彩感受

情境一:

冬天里如果别人穿一些红色、橙色的衣服,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暖和,它们都属于暖色调)

情境二:

你知道为什么医院里的增壁有时会粉刷成蓝色和绿色吗?

(因为蓝色和绿色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它们都属于冷色调)

④过渡: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色彩来点缀,生活中的色彩真是千变万化,好的色彩搭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漂亮的衣服,赏心悦目的绘画,清新舒适的环境,这里面都有色彩搭配的功劳。

(更多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的经典图例赏析)

①色彩的形成:

通过三张经过明暗处理的花卉照片进行设问: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色彩?

"因为光线的照射,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和美好,光线使我们身处在一个绚烂多姿的世界里。

过渡:

没有光也就没有色彩,好的色彩搭配能满足人的情绪和审美两方面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色彩感觉,而要创造和谐的色彩效果,就要认识和运用色彩,颜色是一个大家族,这么一个大家族又是如何分类的呢?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色彩的相貌。

例如:

老师今天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蓝)“蓝”就是这个衣服颜色的相貌。

课件出示色相的概念并出示色相对比的图片。

看哪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哪一幅色彩柔和一些?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叫明度。

老师今天的蓝衣服和蓝丝巾哪个感觉更亮一些?

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

老师直接用概念总结问题。

出示概念并出示用明度对比搭配的色彩图片。

哪一幅颜色搭配的柔和?

哪一幅感觉温馨浪漫?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

色彩的相对纯度取决于在色彩中加入黑白灰的多少。

(图例:

高纯度,低纯度)

意图:

这一部分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自己通过对比真正的感知和理解色彩搭配的规律

过渡:

每一种色彩现象的背后都体现着不同的色彩搭配既不同的色彩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色彩搭配图例。

③色彩搭配的基本法则: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图片的展现和对比来让学生感悟色彩搭配的几个基本法则)

法则一:

色相对比法——色相的对比,创造了缤纷的世界!

不同的相貌的色彩被运用到一起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能够吸引人的关注。

如图:

《少女的服饰》——红、黄、绿你看到了吗?

五颜六色中闪动着青春活力。

法则二:

对比色的调和——色相环上处在对应的或接近对应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其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相差较大,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受。

如黄——紫,红——绿等。

例:

〈室内设计〉——红绿,黄紫。

法则三:

同类色的调和——同一色相的色彩进行变化统一,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的色彩,是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给人以亲和感。

如图:

《建筑》——深蓝、浅蓝把和谐融进蓝天里。

法则四:

类似色的调和——色相环上相邻色的变化统一配色,如红、橙、黄、等,能给人以融合亲近感,可以构成平静调和而又有一些变化的色彩效果。

如图:

法则五:

暖色调搭配——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这种搭配能给人以热烈、温暖、激情等感觉,称为暖色调。

如图:

暖色调的居室布置,给人以温馨、暖和的感受!

冷色调搭配——以蓝、绿等冷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能给人以清凉、冷静、亲和的印象,称为冷色调。

如图:

江南水乡早春的冰冷气候给人的感受不正是蓝色的吗!

意图: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色彩的基本规律和知识。

引导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绘画练习,实践探究

出示练习题:

发给学生印制好的设计图,运用色彩搭配知识来表现温暖的或朴素的、热情的、深沉的等等色彩情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实践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

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学生在练习时,创造性活动开始了。

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摆脱原有色彩搭配的束缚,扩展感知色彩现象,发现色彩搭配的生命力,给学生创造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动手能力。

4、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交流创意,互相评价。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并与同学交流。

意图: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自信心。

播放歌曲《为了寻求美》,同学们都寻找到了“色彩的情感”,解决了生活中的色彩搭配问题,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色彩美。

正如歌中唱:

“我们为了寻求美,排成一条队,美就在那青青山,美在绿绿水,如果你要怕吃苦,美将要引退……。

”美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心灵,美不仅在艺术中,也在生活中。

用真诚和情感去感悟生活,去追寻美的喜悦,你就会享受美的和谐和欢乐,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

 

 

 

第10课《学习服装搭配》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学习服装搭配》这节课的内容数需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3册教材,第10课内容。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服装搭配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实用为主,可以知道日常着装和提高学生对服饰文化审美品味。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着装在现代社会不仅只是遮体御寒。

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能够结合个人情况进行服装搭配,已成为自我形象的展示,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

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将了解服装设计知识,并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服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因为学习对象为初二学生,针对其服装设计能力普遍薄弱,而且专业起点高的特点,所以重点是合理搭配服装的知识。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色彩应用于服装的一般规律。

(2)服装款式和配饰的搭配规律。

2、能力目标:

(1)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形、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四、学习重点、难点:

1、根据色彩、款式、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合理搭配服装。

2、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评论、创造和审美能力。

五、教法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教材以启发学生设计、搭配灵感的感性因素较突出,只有让学生耳濡目染,多感官接受熏陶,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本课主要采用的是直观性原则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与训练法辅以教学。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首先通过欣赏图片,在美丽得体的服装里,灵感得到启迪,学习兴趣提高,再加上教师精概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服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服装设计搭配的正确意识,从而突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