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326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docx

发展经济学论文打印

经济学论文

(文科类)

课程名称:

经济学论文

题目:

发展经济学的幸福快乐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年级/专业/班:

2009级经济学1班

组号:

第十组

指导教师:

义旭东

开始时间:

2011年4月10日

完成时间:

2011年4月10日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理论综述…………………………………………………………………………

1、传统观点……………………………………………………

2、现代观点……………………………………………

三.理论分析……………………………………………………………………………

1.传统观点的分析…………………………………………………………………

2.现代观点的分析…………………………………………………………………

四.创新思考………………………………………………………………………………

五.结论………………………………………………………………………

附:

参考文献

小组表

西华大学学年论文评定表

一、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幸福感的理解是经济增长左右幸福快乐,现代发展经济学认为幸福感是一个涵盖财富、健康、安全、保障、知识、诚信、自由与平等的范畴,它超越传统意义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社会进步”应该重新解释为与这所有因素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幸福快乐研究既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陈旧的命题,也是现代经济学一个新颖前沿领域。

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成为人们不断探寻的方向标。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

“财富显然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有用或者别的什么理由”,“人类的每一种思考或探索、每一个行动或追求都是为了实现一种更美好”,“幸福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

虽然幸福不是亚当·斯密的客观研究对象,只是作为与财富相关的一个方面,但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幸福都是同一种,那么我们也就拥有了一颗装满他人幸福的心;财富不能带来幸福,而个人、团体的幸福感会促进财富积累。

意大利启蒙运动者安东尼奥哲诺维斯(AntonioGenovesi)和皮耶特罗维利(PietroVerri)把当时新出现的经济学科称之为“关于公共幸福的一门学科”。

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幸福指数偏低。

就中国而言,教育、医疗、住房同时成为老百姓身上的所谓”新三座大山“积压了当前国名的幸福感。

 

二、理论综述:

1、传统:

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和刘易斯认为:

把GDP和收入的增加作为幸福快乐的源泉,发展的目标就是财富总量的增长、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

资本形成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研究幸福、快乐增长的主要工具。

希克斯认为:

”不仅是对于贫困国家,就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中,把幸福、快乐等同于经济增长。

“收入和GDP不仅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快乐与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而且左右着大多数普通人对于幸福和快乐的理解,引导着公共政策的方向。

2、现代:

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

(理查德·伊斯特林)。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总体幸福感相关性不大,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增长越小(伊斯特林)。

华人学者黄有光在20世纪90年代深入探讨了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人民快乐不足”现象,并称之为“快乐鸿沟”(happinessgap)。

他指出,虽然东亚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为国民谋快乐——这一人类的终极追求上却毫无作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快乐水平与全球各国比较是最低的。

经济学不仅要关心完全就业问题,而且更要关注收入、财富的公平分配及工资、价格、利率所体现的社会正义。

 

三、理论分析

1、传统:

以关注穷人为己任的发展经济学诞生之时,把GDP和收入的增加作为幸福快乐的源泉,发展的目标就是财富总量的增长、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例如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和刘易斯等,他们的著作和文章都把贫困的根源归结于“资本饥饿”,“国民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要保证人民有足够的生活水平和克服骇人听闻的贫困与大量的文盲”,罗森斯坦的文章只是论述东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

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把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提高国民福利,解释为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消费得更多,或者更确切地说,“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物质福利持续而长期的改善,是一种物品和劳务流量的增加”,或者从技术上看,“经济发展定义为这样一种过程——从人均收入增长率很低或负的经济转变为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为长期特点的经济”。

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等同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农业部门的相对缩小”,抑或“增长如果与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结合在一起的话,它与总人口中生活中贫病交加的绝对人数和百分比是一致的。

”从1950年以后的20年里,这种思想充斥着整个发展经济学,甚至刘易斯论述经济发展的著作也命名为《经济增长理论》。

资本形成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研究幸福、快乐增长的主要工具。

资本形成的重要性深含在发展经济学广泛的思想环境中,影响了战后初期的整个经济发展思想,不仅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文献中还是在不发达国家的计划实践中。

纳克斯的观点非常明确:

在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本形成,而刘易斯的出发点更为具体,他指出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关键区别在于:

“现在相对发达的国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过了一个快速升级的过程——净投资率从国民收入的5%或以下增加到12%或以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解这种过程:

一个社会储蓄率从5%转变到12%”。

而希克斯说:

“当国民收入已经转变为实际条件时,它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唯一衡量人们能够得到的国民经济福利或经济进步的方法”。

不仅是对于贫穷国家,就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中,把幸福、快乐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既是一项主要的发展目标也是经济理论者的主要兴趣。

2、现代:

1970年,不丹国王旺楚克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提出了“政策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的执政理念,一大批发展经济学家也在极力超越以前狭窄的目标。

西尔斯在1969年国际开发协会第11届世界大会致辞:

“把发展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混淆,是我们十分轻率的表现”,“认为只要国民收入增加快于人口增长,或迟或早会导致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解决”,那真是太天真了,“情况看来好像是,经济增长可能不仅无法解决社会和政治难题,而且某种类型的增长甚至可能会引发这些难题”。

在第20届国际开发协会中,巴基斯坦经济学家马赫布卜·乌尔·哈克发表了更为尖锐的相似见解:

“高增长率过去和现在都不能保证不出现贫穷的加剧。

⋯⋯,发展的目的一定要确定为减少并最终消灭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肮脏、失业和不平等。

⋯⋯,人们教导我们要重视国民生产总值,因为它会消灭贫穷。

让我们把这句话翻过来,我们应该重视贫穷,因为它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换句话说,让我们关心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的均匀,而不是它的增长速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新见解逐渐成为发展经济领域的新论调,并且逐步取得了广泛的一致。

以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增长率时,环境、阶层、地区和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受到忽视,于是,就业、平等、根除贫穷和实现基本需要逐步替代了单纯的GDP,成为走向幸福、快乐的新发展目标。

四、创新思考

不管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何种制度文化、何种历史背景,对于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通过“伊斯特林悖论”已经达成共识: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总体幸福感相关性不大,在极低的收入状态下,收入的增长强烈影响到幸福感的增长,随着收入、财富的进一步增加幸福感的增长微弱,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增长越小。

联合国199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极力主张,一个国家进步的指标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识字率和教育成就、公民预期寿命和国民人均收入的加权平均值。

世界银行主张发展的目标,不仅要包括国民收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国际收支等这些传统的宏观目标,更要包括“社会发展”,比如基本人权、公正的法律制度、识字率和良好的健康。

华人学者黄有光在20世纪90年代深入探讨了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人民快乐不足”现象,并称之为“快乐鸿沟”(happinessgap)。

他指出,虽然东亚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为国民谋快乐——这一人类的终极追求上却毫无作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快乐水平与全球各国比较是最低的。

经济学不仅要关心完全就业问题,而且更要关注收入、财富的公平分配及工资、价格、利率所体现的社会正义。

既然收入、物质财富只是提升幸福感的因素之一,那么追求最大化幸福是一个比寻求最大化财富更为复杂的目标,许多非收入性因素对幸福程度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收入本身。

布伦诺·S·弗雷(BrunoS.Frey)把幸福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五类:

(1)个性因素:

自尊、自控、乐观、外向化精神状态;

(2)社会人口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教育;(3)经济因素:

总体收入、失业与通货膨胀;(4)情形性因素:

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5)体制性因素:

政治权力、民主程度。

五、结论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历了现象描述、因素探索和理论建模这几个阶段。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采用各种整合方法开展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并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以关注穷人发展为己任的发展经济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比较贫乏。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把发展等同于经济总量的增加、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近几年来对发展目标的探讨已越来越超出了纯粹的收入和经济增长,而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公民的幸福感、公平的产品和服务分配、公正的社会环境等。

新的发展目标体现出是把人(特别是穷人)包括在发展进程中,而不是排斥或摈弃人的目标,提高人们幸福感指数一方面是对穷人家庭给予补偿,另一方面则是采取经济平等的政策改革。

就业、平等、根除平穷和实现基本需要逐步替代单纯的GDP,成为走向幸福、快乐的新发展目标。

发展的目标应超出纯粹的收入和经济增长,进一步考虑:

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公民的幸福感、公平的产品和服务分配、公正的社会环境等。

应建立幸福感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不同群体、不同社区、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下公民的主观幸福快乐。

但是,如何建立幸福感的评价指标,如何衡量不同群体、不同社区、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下公民的主观幸福快乐,特别是如何提升占极大比例的穷人的幸福快乐水平,对于发展经济学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布伦诺·S·弗雷:

《幸福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

《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

3.宋小川:

《快乐经济学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0期.

4.冯涛、崔光庆:

《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0期.

5.杰拉尔德·迈耶:

《发展经济学前沿:

未来展望》,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6.B.奥肯和R.W.里查森:

《经济发展研究》,霍尔特、莱因哈特和温斯顿出版,1962.

7.伊尔马.阿德尔曼:

《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1.

8.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

 

 

第十组组长:

李伊雯

姓名

学号

负责部分

成绩

常世江

312009020101103

选题意义及目的

何杨

312009020101105

理论综述

李伊雯

312009020101106

传统观点分析

潘大双

312009020101114

现代观点分析

江建东

312009*********

结论

王杰

312009020101122

创新思考

 

西华大学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指导教师评语:

(50-100字)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