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34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docx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

但用此心——王阳明“心说”解读】

  目录

  一.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二.开启心灵的智慧

  三.让心灵去散步

  四.以静安心,以静养生

  五.淡定:

培养心灵的定力

  六.常快活便是功夫

  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八.人人皆可成圣

  九.知行合一

  十.格物致知

  十一.良知就是道

  一.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爱问:

“至善只求诸心。

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

“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承担了太大的压力。

因此,在当今社会里要想实现人生的高度,重要的是心灵也要有一种高度,那是一种充满光明的境界。

  此心安处是吾乡。

学习“心学”,就是给漂泊的心灵找一个归宿,给活着寻找一个意义。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上路,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痛苦。

  王阳明曾偶遇一株山间花树,朋友问他: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

“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天地之间,花草都是生命,岂有善恶之分?

人要赏花,便以花为善,以草为恶,一旦要用草,那么草又成了善者,所以,事物的善恶,皆因人的好恶(心)所生。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内因决定外因,内心决定人生的高度。

在河边看看树的倒影,就明白高度决定长度。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

一切境界的好与坏,都是你的心自己生出来的。

别人气得跳脚,你依然淡定从容。

他在生气,跟我们没关系。

境界没有所谓的好坏,心被牵着走,境界就是坏的;你要是冷冷静静,岿然不动,这境界就是好的。

  “心学”是一种让心灵强大的哲学,也是最能帮助你成功的哲学。

被成功学忽悠的人们,应该扪心自问了:

为什么天天读卡耐基人际关系还是一塌糊涂,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盆如洗?

因为你没有经历和他们一样的心路历程。

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是不从心用力,砥砺出一颗强大的心,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人世间所有的斗争,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世上的功名富贵只能给人带来银行存款的数字,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内在却还是孤独空虚。

这就好像身体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内心却活在孤独的小岛上。

我们要练就一颗波澜不惊、不偏不倚的强大心灵。

事实证明,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心学”是一门炼心的学问,不在正心上下力,不在立志上用功,只贪求权术,违背圣人之道,永远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最高境界。

  当周围落第的同学哭天抢地、寻死觅活时,不为外物所屈的王守仁却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心学”教会了我们一件事——不要被自己一时的情绪所左右,偏激永远是因为你看得还不够多。

  悟道之后的王阳明脱胎换骨,再也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难倒他、击败他,因为他的心如同一个具有灵魂的不倒翁,可以随外力的作用左摇右晃,却始终无法使它偏离最初的位置。

  内心的强大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人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就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使人疲倦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心灵。

平时,不妨问自己一句话:

有多久没有倾听自己的内心了?

  二.开启心灵的智慧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传习录》】

  如今,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忽略了心灵的力量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里要想实现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心灵,如此才能不浮躁,不偏不倚,进入全新的人生境界。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

  大老婆长得美丽又善良,每天像影子一样跟着商人,寸步不离,给他争足了面子。

  二老婆是费尽周折抢来的,算得上是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绝色佳人,可以说人人都想要这样的老婆。

  三老婆姿色平平,不过她整天打理内外,让商人可以当甩手掌柜。

商人对他很是满意。

  而小老婆呢?

经常躲在房间不出来,商人也几乎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老婆。

  有一天商人要出远门,到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做生意,要选一个老婆陪自己才行。

  大老婆说:

“我才不陪你上山下乡呢,我皮肤太嫩了,怕晒!

  二老婆说:

“当初我就不愿意嫁给你,是你把我抢来的,现在打死我也不去。

  三老婆说:

“我也难以忍受风餐露宿,不过我可以送你一段路,陪你一起去就免谈了。

  这时候商人想起了第四个老婆,令商人出乎意料并感动不已的是,这个老婆话都没说,就跟着商人上路了。

  这个商人是谁?

就是你们自己。

  对于这“四个老婆”的解读有很多版本,人生的版本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老婆是你的名声。

这是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社会。

一个人小有成就后,很多花环、高帽就纷纷从天而降,各种荣誉头衔纷至沓来。

但一旦你陷入困境后,这些东西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第二个老婆是你聚集的财富。

谁也不能否认,聚集财富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不论多么辛苦追求来的金钱,人死后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

而且,没有任何财富永远属于一个人。

一个人再富有,也只不过是暂时拥有。

  第三个老婆是你的亲朋好友。

亲戚也罢,朋友也罢,缘分再好,感情再深,但总有缘到尽头的一天。

你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帮你解决。

  第四个老婆则是你的心灵。

因为忙于与前面三个老婆的亲热,人们会对这个老婆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个老婆才是真正与人片刻不离、生死相随的。

如果人全神贯注于物质和欲望,这个老婆就会自动隐藏。

  既然前面三个老婆迟早是靠不住的,为何不尽早多关爱一下第四个老婆呢?

  从现在开始,好好守护你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为自己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

只有这样,你才有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是非标准,你的人生也会因为心灵的纯净而美好。

  坐过飞机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进入平流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而云层之上却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这是飞机不受环境影响,平稳的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

然而当我们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变得足够强大,就能得到一种全新的自由,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幸福。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说过:

“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

”王阳明的学生中,有职位比他高的官员,有文人学子,也有下层贫民,甚至还出现了一位天资五行极高的聋哑人。

这个人叫杨茂,在幼儿时期患病致聋,不能听见声音,也无法说话。

幸而他能识字,闻知先生大名,为了求道,不远万里来到赣州求学。

  阳明先生看到杨茂是聋哑人,一开始感到有点意外,但他没有拒绝,以书字互相笔谈,上了一堂无声的课。

这样就削去客套外壳,直接达到核心了。

  王阳明问:

“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中还能知是非否?

  杨茂答:

“知是非。

  王阳明说:

“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的心还与人一般。

  杨茂点头拱谢。

  王阳明接着说:

“大凡人只是此心。

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此心若不存天理,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言,耳虽能听,也只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

  杨茂扣胸指天,表示此心可昭日月。

  王阳明说:

“你如今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心的敬;于乡党乡里、宗族亲戚,但尽你心的谦和恭顺。

见人怠慢,不要嗔怪;见人财利,不要贪图,但在里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

纵使外人说你是非,都不须听。

  杨茂首肯拜谢。

  王阳明说:

“你口不能言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耳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

凡说是非,便生是非,生烦恼;听是非,便添是非,添烦恼。

你比别人省了多少闲是非、闲烦恼,你比别人倒快活自在许多。

”王阳明最后下了结论:

“我今日教你,只是终日行你的心,不用口去说;终日听你的心,不用耳去听。

  杨茂于是跪下磕头,不断顿首再拜,眼角带着泪花离开。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映着各层次事物的规律。

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

我们心灵的能量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

如果能摒弃“自我”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心灵就能根据客观规律,做出自己的精准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过一定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潜能的结果。

他有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是这种智慧和能力并不是已明明白白的摆放在那里。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表面上人还是愚昧无知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被自我和物欲蒙蔽的话,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

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人们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正确认识自我和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

古人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心境提高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三.让心灵去散步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静心录.答友人问》】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难以找到应事接物的最佳途径,其关键在于没有将自我真正放下来,没有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认真对付。

  正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一种安顿的感觉,生活也会有一种充实感。

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加,这样做事更有效率。

这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心学”强调心灵的自由,认为只有心灵豁达、宁静了,我们的心才能变得更强大。

因为我们的心是最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其他的负面言论,我们就会不高兴半天,可见心灵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阳明“心学”就是从这个最根本的源头出发,抓住修身养性这一关键所在,通过磨练,把我们平常被各种负面因素扭曲了的心灵给纠正过来,达到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境界。

如果我们的心灵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或是接近此境界,平常被那些诸如恐惧、懦弱、自卑、自大、骄傲等不良因素影响乃至干扰、封闭了的本来状态,就会逐渐显示出来,进而获得一种宁静、从容的智慧。

这时我们的本来智慧。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麻烦事,这时如果被内心的烦恼和烦躁所困扰,往往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

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往往会恍然大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

  这个世界不再让人拥有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地方。

我们每天都处在喧嚣的人群之中,在这种喧嚣中我们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心跳声。

我们总是被家人、朋友、同事围绕着,各种关系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在头上。

我们耳边充斥着噪声,人声喧哗,我们忍受着繁忙工作、家庭琐事的无穷折磨。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太久,无论谁都会感到烦躁,但我们无处躲藏,我们只有承认,我们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找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找一段时间静一静,让那段时间完全属于你自己静静地思考一下,好好的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

  有了这种自我的心灵交流,你不仅不再感到生活的烦恼,还会以一个宁静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一切喧嚣。

许多人之所以过着一种忧郁、烦躁的生活,其原因之一便是他们不能从那些使自己忧郁、烦躁的事情上解脱出来,因而他们无法使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和谐。

  静心在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得到了非常高超的应用,比如日本许多高层管理者要定期到寺院进行打禅修行。

为什么要去参禅论道呢?

做企业跟禅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纷杂错乱的现实社会里面,管理者在诱惑面前,往往会“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参禅可以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人生的大义,反思己身之过失,以及参悟管理之真谛。

  大家知道,一杯浑浊的水只有静下来一会儿,才能够清浊自现。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洞察人生之道,正确认知。

反省自己。

  一天,禅师率领诸弟子走在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景象。

  走了一程后,禅师问弟子:

“刚才所看到的商贩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

”一个弟子回答道:

“我经过的那个鱼肆,卖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一直漾着笑容。

  弟子的话还没有说完,禅师便摇了摇头。

说:

“为利欲的心虽喜,却不能持久。

  禅师率众弟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片农舍,鸡鸣桑树,犬吠深巷,三三两两的农人穿梭忙碌着。

禅师打发众弟子四散了去。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禅师又问弟子:

“刚才所见的农人中,哪个看起来更充实呢?

  一个弟子上前一步,答道:

“村东头有个黑脸的农民,家里养着鸡鸭牛马,坡上有几十亩地,他忙完家里的事,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闲着,始终汗流浃背。

这个农民应该是充实的。

  禅师略微沉吟了一阵子,说:

“来源于琐碎的充实,最后终归要迷失在琐碎中,也不是最充实的。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面山坡,坡上是云彩般的羊群。

一块巨石上,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怀里抱着一杆鞭子,正在向远方眺望。

禅师随即止住了众弟子的脚步,说:

“这位老者放松自己,任心游走,是生活的主人。

  众弟子面面相觑,心想,一个放羊的老头,可能孤独无依,衣食无着,怎么可能是生活的主人呢?

  禅师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朗声道:

“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的散步吗?

  人活一辈子,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让自己的心灵染上世俗的尘埃和名利的污秽。

即使他们看起来是光鲜的,但他们活得最累。

只有心灵得到自由和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是圆满的。

所以,从现在起,好好守护你的心灵,为自己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

  四.以静安心,以静养生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

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

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传习录》】

  王阳明对静坐修身养性下过很大的工夫。

他在《年谱》中说:

“究极仙经密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

”王阳明对静坐还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

“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

”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的“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物吾心”。

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

唯有坚持修炼静坐,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

  静坐是东方独特的一种修心养性的传统方法,许多名人,平时都爱好静坐,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

通过悉心练习静坐,可以感悟人生,认识自我,医治心灵的创伤,并可以促使注意力集中,开发潜在的智慧。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

  郭沫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身体一直比较弱。

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静坐健身法,发挥了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郭老的静坐,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

1914年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六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科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心悸、乏力、睡眠不宁且夜多噩梦,一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昔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消失,往往读书读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并感到头昏不堪,筋疲力尽。

当时郭沫若非常苦恼、悲观、消沉,难以自持。

到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一家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并且每日读《王文成公全集》10页。

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也不感到累了。

  静坐在郭沫若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郭沫若曾意味深长的说:

“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

  静坐,不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且能使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最近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有规律的静坐不但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而且还能有效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焦虑、沮丧、失眠、不孕等疾病,增强人的免疫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是无法得到休息的,干活时一会想这,一会想那,即使不干活,坐在那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从脑海里冒出,迫使脑子不停地运转。

古人把大脑这种特性成为“心猿意马”,认为我们的思维意识就像猿猴和烈马一样好动,难以驾驭。

而静坐,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拴住“心猿意马”的目的。

其实,静坐也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神秘,以为其是和尚道士的专利品。

静坐就是坐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的一种方法罢了。

  刚开始,找一个安静一点的地方,以舒服的姿势坐定。

如果在床上盘腿而坐,可以在床上铺上坐垫,然后坐在坐垫上,这样不容易疲劳。

除盘腿坐外,也可以坐在一张椅子或凳子上,即儒家所说的“端身正坐”,也称“正襟危坐”。

“正襟危坐”这个词源于儒家修身法。

  静坐前,要把皮带解开放松,手链、手表、眼镜等物也要取下,然后尽量不再想其他事,平静情绪,让身心放松下来。

  做好后,再一次放松身心,头正身直,坐椅子的注意不要靠背,双眼慢慢合上,微露一线光,似有似无的看着自己的鼻尖,慢慢意守身内心窝处,即“眼观鼻,鼻问心”,儒家称其为“守中”。

  身心放松下来,就要调呼吸,把呼吸调到深、长、细、绵的程度,这是有个过程的,没有招式和诀窍,顺其自然就行。

  调呼吸一般用“自然呼吸法”,即吸气是小腹自然向外微鼓,吸气时小腹向内微收。

吸气时不理它,呼气时自己的意识慢慢地随着呼吸沉入下丹田小腹处,不用太用意,应似有似无、若存若忘。

  这样慢慢地静坐半小时左右,有时间者坐久点也可以。

  不想静坐了,就慢慢睁开眼睛,再坐一会(约一两分钟),然后将双手手心互相摩擦搓热,将两手捂于脸上摩擦十多下。

  然后缓缓站起来,随意散一会儿步即可。

  这就是静坐的方法和基本要领。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

静坐效果好坏的关键就在于静心的程度。

在实际过程中,虽然不一定要严格要求,但是有一点要切记,就是心如止水,心境一定要平和宁静。

  通过静坐能够获得种种独特效果,其境界也并不是高不可攀。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和毅力,抽出一点儿时间,沉潜内心,摒弃干扰自己的琐事,让身心进入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就可能领悟到静坐的神奇功效,并将其精神融入人生之中,从而达到提升心灵、开发智慧的目的。

  五.淡定:

培养心灵的定力

  【问:

“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

“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

心统五官,亦要如此。

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

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静心录.答友人问》】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想一脚两船、左右逢源,有人想不问是非、抽身事外,但只有立场坚定的人,才可能有所作为。

  在内,阳明“心学”让人不把外界的是非诽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养成无所亏蔽、无所牵挂、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富有弹性的心理状态;在外,由于有了内在的支撑,一事当前,不待思考,塑所行便能执两用中,恰到好处,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既不过分也无不及,理直气壮而又通达权变,最终迈入无内外之分、无人我之间,与天地同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

  古人认为新具有思考能力,在各种器官中处于统帅地位,所以将它称为“心君”,而眼睛耳朵不会思考,与外界接触时容易被吸引而误入歧途。

所以,只有首先把心树立起来,确定一个目标在心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我们才不会让外物扰乱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心中有了一个大的目标,才能对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熟视无睹。

  所谓定力,就是要淡定,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态。

当你面对比自己差的人时不屑一顾,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时战战兢兢,你还能有什么作为?

  学生陆澄问王阳明:

“有人一天到晚就怕鬼,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的回答:

“这是由于平日做过损人利己的事,如果为人处世上不愧天、下不负人,便不会怕鬼。

  另一个学生插话道:

“正直的鬼自然不怕,但邪恶的鬼还是会迷人。

  王阳明忍不住笑道:

“邪鬼也迷不了正人君子!

只此一怕,便是心有邪念。

心有邪念,就会以为鬼会迷人,其实并不是被鬼所迷,而是被自己的新所迷。

好色就是色鬼迷,贪财就是才鬼迷,其实都是被自己的邪念所迷。

  其实,许多人之所以容易受外界影响,这是因为心不正,被各种物欲牵缠住了的缘故。

如果我们的心光明正大,坦坦荡荡,那么即使经历再困难的环境,面对再大的压力,他们也奈何不了自己。

  王阳明的“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是指一种心态,只有心单纯,才有可能集中思维做到真正的淡定。

心不动,就是心单纯的意思。

只有心不动,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行动。

  明正德十一年七月,王阳明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南赣。

他的同事王思舆对王阳明的学生季本说道:

“王阳明此行,必定会建立极大地功勋。

”季本好奇的问:

“你怎么知道?

”王思舆感叹说:

“我用各种语言试探,根本无法触动他。

”事实证明王思舆的判断是正确的——王阳明平定了暴乱,建立了赫赫战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要想使自己的心灵面对这些事情仍然保持从容淡定,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波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躁,这时那些不良影响就不能轻易侵入。

  《静心录.答友人问》: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王阳明认为,有抱负、有修养的读书人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于提升自己。

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让它们触动、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且还要借用他们来修身养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做事没有定力,常常受外物地干扰,联想翩翩,杂念纷纭,很难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底。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时时注意训练自己的定力,把一切杂念从心底赶出去,让意识和潜意识协调一致,让愿望真正的出自内心,成为主宰自己人生的主导力量。

  如果在面对许多外物的诱惑时,我们能保持内心镇定,不为外物所动,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超然境界,这样就能从容自如的处理各种问题。

  在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只有提升自己的心灵,从根本上增强自己的内在,让内心的浮躁情绪平静下来,才能经得起各种险恶环境的考验,在关键时候才能经受住巨大的压力,从而发挥出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潜能来。

 六.常快活便是功夫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

“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

“功夫甚难。

”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