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398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docx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鉴赏表达技巧。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鉴赏程序

1、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004年春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7—19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

……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

“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

“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答案:

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

2、了解作家的思想经历风格;

3、读懂作品的字面含义;4、理清作品的层次结构:

①景与情的关系;②事与情的关系;③事与志的关系;④景与人的关系。

5、掌握各类诗歌的特点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1句怨战事频繁,“朝朝”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6、进行深层次地分析评论。

不同作家多样风格;同一作家多样风格

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有呈现不同特点,形成各自不同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韩孟诗派”的奇绝险怪;(孟)郊寒(贾)岛瘦

此外,词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幽默之分。

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

诗庄、词媚、曲俗。

2004年春考:

鲁迅说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请举出课文中陶潜的一篇作品来说明这一观点。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或“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表现出他的豪情和愤懑。

1、王维是盛唐典型的山水诗人,但也有边塞题材的力作。

如: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2、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作家,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苏轼是豪放派作家,但也有婉约之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这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但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

如:

《清贫乐·村居》、《西江月·明月别枝》

5、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但除了爱国诗以外也有反映个人生活的作品传世。

如《钗头凤》、《沈园》。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备考知识

(一)常见题材:

送别诗不舍、思念、劝勉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诗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边塞诗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闺怨诗思远怀人、控诉战争

(二)情感类型:

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建功立业之情、恋友之情、闺怨之情、不遇之情、苦闷忧愤之情。

(三)手法技巧:

见考点阐释3

(四)风格:

诗风:

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词风:

豪放派、婉约派。

语言:

典雅、绚丽、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质朴、纯真)、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五)常见意境:

幽静、萧瑟、孤清、安谧美好、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等。

(六)常见意象(见基础知识手册)

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行》)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2、烘托3、对比衬托

4、比兴手法: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鉴赏要点

1、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高考诗词鉴赏如何切入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1、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2、揭示了作品的线索,3、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首先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四、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捕捉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

例如: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五、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鉴赏时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七、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八、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阅读注解以便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喻、比拟、夸张、设问、反问、对比、借代等。

借代: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城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互文:

在诗文中,拆开一个完整的意思,放在前后两处表达,以求内涵的扩充和升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刘禹锡《竹枝词》

白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等。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用典: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

——李白。

“折腰”典出《宋书?

陶潜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折腰”喻屈身事人。

引申为“献身、牺牲”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化碧,典出《庄子?

外物》,用以形容刚直中正或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高考炼字热点:

1、动词2、形容词3、特殊词(叠词、数量词、表颜色的词等)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炼“修饰语”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题: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炼“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炼“叠词”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加强感情的表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

“寻寻觅觅”,写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炼“数量词”

1、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三、检测练习

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鉴赏分析

1、大下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第六种模式意象鉴赏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

(1)是什么样的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七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八种模式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

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金门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

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第十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

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

?

?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巩固练习: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问: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问题: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考生会误认为这是一首描绘新婚夫妇洞房私语的诗作,其实这是一首巧妙的临考试的试探诗。

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水部,以公婆比主考官,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征询张水部的意见,询问主考官对自己的看法,以帮助自己度过主考官这一关。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

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

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

“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

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

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

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

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

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

“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

“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此诗语言特点是口语化,比较自然(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好看到之意。

(字义)登翠楼时兴冲冲,而闯入眼帘的柳色却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意境)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感情)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一)。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二)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步骤三)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