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06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docx

用技巧解答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

用技巧解答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

2010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版)存在着一定的偏题难题,学生做起来不是很顺手。

有的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考下来抱怨说: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只为高考,谁想到新(新课标版)高考的头一年的选择题竟然这么难,高考这一次错的选择题比高三一年任何一次考试错的都多。

2010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确实很难,但怎可一个难字了得,我们可以利用“技巧”迎难而上,“技巧”如下

一、明察“以偏概全”

例1.(文综第27题)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根据材料,选择肢C和D都属于“以偏概全”,应予排除。

例2.(文综第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根据材料,选择肢B和C是“包容关系”即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的表现之一,C(全)包容了B(偏),B应予排除。

二、顺藤摸瓜

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或政治原因为主,文化、军事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等。

例3.(文综第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选择肢C是“经济、政治等方面原因的总和,为主,军事等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次之;C是深层次原因,为主,B是浅层次原因,为次。

所以正确答案是C

三、咬定“关键(词条)”不放松

例4.(文综第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

多数小部队可排除A、D(大兵团作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

分散于广阔地区,可排除B(不是中国军队),只有C项百团大战作战区域分布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

四、识别“似是而非”

例5.(文综第35题)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根据材料,选择肢C非: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不一定能够还原历史真相;选择肢B非: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可能变得模糊不清;选择肢D非:

错误的原始记录能说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所以正确答案是A。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解析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答案】D 

【解析】“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然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如图所示)却鲜为人知,即使是有些中学历史教师在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也是茫然。

这很符合每年全国卷历史第一题所谓“难”、“偏”的传统。

如果平时学习重视课外积累,对五行知识略懂一二,解决此题也不是难事。

首先要明确曹魏代汉是“相生”还是“相克”,通过“禅让”一词判断出“相生”应该是很自然的。

千万不能把“代”笼统地看做是“相克”,要注意其具体的方式。

然后根据“相克”关系即可解答。

这几年两套全国卷历史第一题都是同一道题的不同问法。

此题乃哲学(五行学)、史学的结合,极大可能与命题者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有关。

正因为此,每年临考前,几乎各校都在“打探”命题组成员。

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答案】C

 

【解析】A应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时开始的;唐朝的钱币的材质仍是铜和铁,B错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成熟,铸造钱币肯定是越来越精良,可问题是这不能成为“开元通宝”能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的原因之一。

排除三项,答案自然是C。

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的货币不一,名称也各异)后“半两钱”这种以重量定名逐渐形成传统,如汉武帝铸“五铢钱”等,“开元通宝”显然是改变了这一传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前也有不以重量定名的,可未形成传统。

另外,“开元通宝”是唐高祖始行的,并不是唐玄宗。

根据“开元”,以为是唐玄宗的年号,很容易将“开元通宝”张冠李戴成为玄宗的功劳。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

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材料中所说的“《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出自陆游《老学菴笔记》)。

王安石变法,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

A、C、D三项均可排除。

 

15.宋人刑昺上疏称:

“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此题的解答完全依靠材料的解读,因为四个选项在宋朝均有可能成立,无法排除。

这两句文言文即使不能完全读懂,只要抓住“具经经疏者百不一二”和“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就能大致知道由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士庶之家都有藏书。

进而感叹这才是儒者遇到好的时候的幸运。

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就可以知道雕版印刷术盛行,导致书籍由以前“百不一二”走向大众化,人人有“书”可读,无疑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

以其日祭天。

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D

 

【解析】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

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

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

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

 

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一般地,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当时阶级属性的反映。

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所以可以直接排除C(这是维新派的主张)。

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是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

人民主权说即主权在民是卢梭的《论民主》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

知道这些,再去看陈所说的话,就知道其主旨应为主权在民。

D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而且革命党是反对君主的,不是“轻贵”的问题。

 

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所给时间为1925年,主旨为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

北伐战争时间为1926年至1928年,可排除B。

土地革命的时间是1927—1937年,应排除C。

1925年正是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这一年十月以前,各种惨案与斗争运动(如罢工)不断。

在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队伍不断壮大。

 

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老教材”试题,属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B项载客本站叙述的时间是1952年底,1950年上半年只是开始好转。

C项与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增加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只是一种表象,题干本身也是现象,不能由现象反映现象。

A项直接符合题意,而且题干中的“12倍以上”体现在A项中“迅速“是非常恰当的。

 

2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

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1649年1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审判查理一世的时间,也是他断头的时间。

查理一世所说的“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显示出当时的英国议会的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王看来的“必须有”现在却不知“在哪里”。

很明显,B项直接符合意思。

A是容易误选的,可是仔细阅读,可知查理一世是通过说贵族在议会里不起决定作用或者是找不到来说明议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心是在议会,而没有具体说到贵族的变化,所以不选A。

C、D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21.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

“我可以给你之初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用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

”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答案】A

 

【解析】“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表明了一个新的民族的形成,而其组成是“荷兰人”、“法国人”等其他“不同国籍”的人。

这说明这个新民族是通过不同民族的婚姻而逐渐形成。

而18世纪70年代这个时间有暗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期。

有这些信息即可选出A。

 

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

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答案】D

 

【解析】“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然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如图所示)却鲜为人知,即使是有些中学历史教师在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也是茫然。

这很符合每年全国卷历史第一题所谓“难”、“偏”的传统。

如果平时学习重视课外积累,对五行知识略懂一二,解决此题也不是难事。

首先要明确曹魏代汉是“相生”还是“相克”,通过“禅让”一词判断出“相生”应该是很自然的。

千万不能把“代”笼统地看做是“相克”,要注意其具体的方式。

然后根据“相克”关系即可解答。

这几年两套全国卷历史第一题都是同一道题的不同问法。

此题乃哲学(五行学)、史学的结合,极大可能与命题者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有关。

正因为此,每年临考前,几乎各校都在“打探”命题组成员。

 

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答案】C

 

【解析】A应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时开始的;唐朝的钱币的材质仍是铜和铁,B错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成熟,铸造钱币肯定是越来越精良,可问题是这不能成为“开元通宝”能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的原因之一。

排除三项,答案自然是C。

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的货币不一,名称也各异)后“半两钱”这种以重量定名逐渐形成传统,如汉武帝铸“五铢钱”等,“开元通宝”显然是改变了这一传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前也有不以重量定名的,可未形成传统。

另外,“开元通宝”是唐高祖始行的,并不是唐玄宗。

根据“开元”,以为是唐玄宗的年号,很容易将“开元通宝”张冠李戴成为玄宗的功劳。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

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材料中所说的“《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出自陆游《老学菴笔记》)。

王安石变法,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

A、C、D三项均可排除。

 

15.宋人刑昺上疏称:

“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此题的解答完全依靠材料的解读,因为四个选项在宋朝均有可能成立,无法排除。

这两句文言文即使不能完全读懂,只要抓住“具经经疏者百不一二”和“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就能大致知道由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士庶之家都有藏书。

进而感叹这才是儒者遇到好的时候的幸运。

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就可以知道雕版印刷术盛行,导致书籍由以前“百不一二”走向大众化,人人有“书”可读,无疑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

以其日祭天。

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D

 

【解析】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

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

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

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

 

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一般地,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当时阶级属性的反映。

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所以可以直接排除C(这是维新派的主张)。

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是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

人民主权说即主权在民是卢梭的《论民主》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

知道这些,再去看陈所说的话,就知道其主旨应为主权在民。

D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而且革命党是反对君主的,不是“轻贵”的问题。

 

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所给时间为1925年,主旨为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

北伐战争时间为1926年至1928年,可排除B。

土地革命的时间是1927—1937年,应排除C。

1925年正是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这一年十月以前,各种惨案与斗争运动(如罢工)不断。

在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队伍不断壮大。

 

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老教材”试题,属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B项载客本站叙述的时间是1952年底,1950年上半年只是开始好转。

C项与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增加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只是一种表象,题干本身也是现象,不能由现象反映现象。

A项直接符合题意,而且题干中的“12倍以上”体现在A项中“迅速“是非常恰当的。

 

2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

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1649年1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审判查理一世的时间,也是他断头的时间。

查理一世所说的“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显示出当时的英国议会的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王看来的“必须有”现在却不知“在哪里”。

很明显,B项直接符合意思。

A是容易误选的,可是仔细阅读,可知查理一世是通过说贵族在议会里不起决定作用或者是找不到来说明议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心是在议会,而没有具体说到贵族的变化,所以不选A。

C、D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21.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

“我可以给你之初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用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

”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答案】A

 

【解析】“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表明了一个新的民族的形成,而其组成是“荷兰人”、“法国人”等其他“不同国籍”的人。

这说明这个新民族是通过不同民族的婚姻而逐渐形成。

而18世纪70年代这个时间有暗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期。

有这些信息即可选出A。

 

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

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答案】D

 

【解析】从选项来看,这道题问的是“该组织”的性质。

那么必须要先知道“该组织”是什么。

题干“1951年……煤钢共同体”直

接告诉我们“该共同体”是由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的欧洲煤炭联营(材料中的“煤炭共同体”是别称)。

那么有教材知识可知是一个经济组织,再加上“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则可知是独立于政府的。

综上,符合的只有D选项。

23.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时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解析】本体的这幅漫画估计大家不会陌生的,这是平时习题、模拟题中经常出现的。

所以这一题算是旧图旧题了,获取简单的信息。

其实从题干中的对漫画的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