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655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docx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试题2

第二章全章复习指导与练习

在线回眸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典例精析

【例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评析】跳伞员看到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

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若直升飞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飞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解答】D

【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飞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例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C、迎面驶来的汽艇    D、奔流的江水。

【评析】本题需要将题目中四个物体逐个选为参照物,分别考察研究对象——“乘客”的运动情况。

【解答】根据题意,A和C都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坐在游轮中”,应该与船舱相对静止;D则要加以分析,游轮顺流“行驶”,不同于木筏、竹排顺水“漂流”。

前者“行驶”——相对于水运动;后者“漂流”——相对于水静止。

【解答】A、C、D。

【例3】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A、4h内通过160km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D、1min内通过1000m

【评析】要比较快慢,必须在单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小。

A物体的速度是40km/h;B物体的速度是10m/s合36km/h;C物体的速度是12km/h;D物体的速度是60km/h。

【解答】D

【说明】也可统一成m/s单位来比较。

只是按题中条件,用km/h比m/s要简单些。

【例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评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

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

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如:

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

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例5】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m长的铁桥,用时1min20s。

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评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

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入“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入,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

},此时车辆通过的路程应是路程=桥(洞)长+车长。

【解答】v=54km/h=15m/s,t=1min20s=80s,l桥=1100m,求:

l车

根据题意:

 s=vt=15m/s×80s=1200m

因为:

s=l桥+l车

则:

l车=s-l桥=1200m–1100m=100m

答:

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m。

训练与回顾

  

注:

本训练题因题量偏少,设置总分也为60分,各题分值由各位教师自由分配。

题型可以根据需要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火车减速进站B、人造地球卫星在回收途中烧毁

C、划破夜空的流星D、骑自行车上学

2、茫茫宇宙,浩瀚无垠。

要描述宇宙天体间的距离,最方便的单位是()

A、年B、光年C、米D、千米

3、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用这把刻度尺测量,如用m来做单位,记录测量结果,结果的小数点后面应有几位数字()

A、1位B、2位C、3位D、4位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测量工具越精密,测量越准越好.

B、用分度值不同的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相同的.

C、测量长度的准确值只与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关,与刻度尺的长短无关.

D、测量长度要估读数字,估计的数字越多越好.

5、三个同学同时登一座山,他们登山的平均速度为:

甲是3.5km/h,乙是1m/s,丙是每分钟走63m,则谁最先登上山顶()

A、甲B、乙C、丙D、同时到达

6、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甲看到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上升,甲在下降。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B、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快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慢D、以上都不对

7、一个物体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D、都不对

8、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2-13所示。

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m处B、甲在乙前面1.2m处

C、乙在甲前面0.6m处D、乙在甲前面1.2m处

9、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3∶2,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则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 )

A、8∶9B、9∶8C、1∶2D、2∶1

10、客车以20m/s的速度向南行驶,迎面驶来一列长210m的货车,以54km/h的速度向北行驶,则在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驶过的时间为:

()

A、6sB、10.5sC、12sD、14s

二、填空题

1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

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

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估测。

12、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为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那么:

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

运动状态

参照物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泰坦尼克号终于撞上了冰山。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冰山迎面压了过来……”

歌曲: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歌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树叶在小溪中漂流而下

为了不从马上摔下来,小战士紧紧地贴在马背上,动也不敢动

13、根据下面表格中物体的运动描述填出参照物:

14、如图2—14所示“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

请你观察情境,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表示运动快慢的程度。

15、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值分别记录为10.31cm、10.32cm、10.3cm、102.9mm,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则上述测量数据中,是记录错误的应放弃,其余三个数据的平均值是cm。

16、如图2-15所示是一辆汽车在一条公路上直行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0~4s内汽车做运动;4s~8s内汽车做运动。

17、一列长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k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m/s。

18、信号沿动物神经传播速度大约是100m/s,身长30m的鲸,尾巴被鲨鱼咬了一口,大约经过s,它能感觉到被咬。

身高1.8m的人,大约经过s能感觉到脚上被咬了一口。

19、一小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0.6s开始刹车,又经过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m/s。

三、分析与思考

20、根据图2-16的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以及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探究题

21、如图2-17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测量值为cm,其中准确值为cm,估计值为cm。

 

22、如图2-18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从图可知,甲物体做运动,乙物体做运动。

23、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2-19所示的照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下表:

照片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t/s

0

10

20

30

40

50

路程s/mm

0

12.0

22.2

48.7

61.2

⑴、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⑵、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m/s。

24、请利用公路边的路标(每100m一个标记)或铁路钢轨(每根长12.5m)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出汽车或火车的平均速度。

写出还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应记录的实验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最后平均速度的表达式。

五、计算题

25、“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

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⑴、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示如图2-20所示。

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从交通标志牌到上桥的距离为18km,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需要用几分钟?

⑵、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km,行驶速度要求为:

最低限速60km/h,最高限速120km/h,小明看表此时正好是上午10:

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第二章全章复习指导与练习

在线回眸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典例精析

【例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评析】跳伞员看到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

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若直升飞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飞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飞机向上运动。

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解答】D

【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飞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例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C、迎面驶来的汽艇    D、奔流的江水。

【评析】本题需要将题目中四个物体逐个选为参照物,分别考察研究对象——“乘客”的运动情况。

【解答】根据题意,A和C都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坐在游轮中”,应该与船舱相对静止;D则要加以分析,游轮顺流“行驶”,不同于木筏、竹排顺水“漂流”。

前者“行驶”——相对于水运动;后者“漂流”——相对于水静止。

【解答】A、C、D。

【例3】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A、4h内通过160km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D、1min内通过1000m

【评析】要比较快慢,必须在单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小。

A物体的速度是40km/h;B物体的速度是10m/s合36km/h;C物体的速度是12km/h;D物体的速度是60km/h。

【解答】D

【说明】也可统一成m/s单位来比较。

只是按题中条件,用km/h比m/s要简单些。

【例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评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

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

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如:

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

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例5】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m长的铁桥,用时1min20s。

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评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

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入“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入,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

},此时车辆通过的路程应是路程=桥(洞)长+车长。

【解答】v=54km/h=15m/s,t=1min20s=80s,l桥=1100m,求:

l车

根据题意:

 s=vt=15m/s×80s=1200m

因为:

s=l桥+l车

则:

l车=s-l桥=1200m–1100m=100m

答:

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m。

训练与回顾

  

注:

本训练题因题量偏少,设置总分也为60分,各题分值由各位教师自由分配。

题型可以根据需要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火车减速进站B、人造地球卫星在回收途中烧毁

C、划破夜空的流星D、骑自行车上学

2、茫茫宇宙,浩瀚无垠。

要描述宇宙天体间的距离,最方便的单位是()

A、年B、光年C、米D、千米

3、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用这把刻度尺测量,如用m来做单位,记录测量结果,结果的小数点后面应有几位数字()

A、1位B、2位C、3位D、4位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测量工具越精密,测量越准越好.

B、用分度值不同的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相同的.

C、测量长度的准确值只与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关,与刻度尺的长短无关.

D、测量长度要估读数字,估计的数字越多越好.

5、三个同学同时登一座山,他们登山的平均速度为:

甲是3.5km/h,乙是1m/s,丙是每分钟走63m,则谁最先登上山顶()

A、甲B、乙C、丙D、同时到达

6、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甲看到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上升,甲在下降。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B、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快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慢D、以上都不对

7、一个物体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D、都不对

8、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2-13所示。

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m处B、甲在乙前面1.2m处

C、乙在甲前面0.6m处D、乙在甲前面1.2m处

9、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3∶2,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则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 )

A、8∶9B、9∶8C、1∶2D、2∶1

10、客车以20m/s的速度向南行驶,迎面驶来一列长210m的货车,以54km/h的速度向北行驶,则在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驶过的时间为:

()

A、6sB、10.5sC、12sD、14s

二、填空题

1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

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

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估测。

12、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为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那么:

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

运动状态

参照物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泰坦尼克号终于撞上了冰山。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冰山迎面压了过来……”

歌曲: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歌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树叶在小溪中漂流而下

为了不从马上摔下来,小战士紧紧地贴在马背上,动也不敢动

13、根据下面表格中物体的运动描述填出参照物:

14、如图2—14所示“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

请你观察情境,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表示运动快慢的程度。

15、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值分别记录为10.31cm、10.32cm、10.3cm、102.9mm,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则上述测量数据中,是记录错误的应放弃,其余三个数据的平均值是cm。

16、如图2-15所示是一辆汽车在一条公路上直行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0~4s内汽车做运动;4s~8s内汽车做运动。

17、一列长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k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m/s。

18、信号沿动物神经传播速度大约是100m/s,身长30m的鲸,尾巴被鲨鱼咬了一口,大约经过s,它能感觉到被咬。

身高1.8m的人,大约经过s能感觉到脚上被咬了一口。

19、一小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0.6s开始刹车,又经过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m/s。

三、分析与思考

20、根据图2-16的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以及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探究题

21、如图2-17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测量值为cm,其中准确值为cm,估计值为cm。

 

22、如图2-18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从图可知,甲物体做运动,乙物体做运动。

23、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2-19所示的照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下表:

照片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t/s

0

10

20

30

40

50

路程s/mm

0

12.0

22.2

48.7

61.2

⑴、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⑵、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m/s。

24、请利用公路边的路标(每100m一个标记)或铁路钢轨(每根长12.5m)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出汽车或火车的平均速度。

写出还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应记录的实验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最后平均速度的表达式。

五、计算题

25、“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

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⑴、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示如图2-20所示。

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从交通标志牌到上桥的距离为18km,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需要用几分钟?

⑵、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km,行驶速度要求为:

最低限速60km/h,最高限速120km/h,小明看表此时正好是上午10:

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答案

一、选择题:

1、B2、B3、C4、C5、C6、B7、C8、A9、C10、A

二、填空题:

11、脉搏;12、甲同学用的是毫米刻度尺,而乙同学用的是厘米刻度尺;13、冰山;船;云朵;山;树;马;14、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速度;15、10.3cm;10.31;16、加速直线;匀速直线;17、20;

18、0.3;0.018;19、14;

三、分析与思考:

20、31.7km/h;33.1km/h;

四、实验探究题:

21、3.48;3.4;0.08;22、匀速直线;变速直线;23、⑴34.2;⑵变速直线;1.22;24、略;

五、计算题:

25、⑴36;27;⑵11:

30~13:

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