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70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docx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整理人

Malilulu

时间

2017年6月

学科

语文

总分150

其中: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及古诗词阅读鉴赏;材料作文

题号

分值

知识点

题号

分值

知识点

题号

分值

知识点

1

3

字音字形

11

6

《论语》语段赏析

21

2

3

词语成语

12

6

古诗词默写

22

3

2

标点符号

13

60

材料作文人生三本大书

23

4

3

病句

14

24

5

3

仿写

15

25

6

6

扩写

16

26

7

10

现代文阅读实用文

17

27

8

20

现代文阅读小说《一种美味》

18

28

9

20

文言文《上池州使君》书

19

29

10

8

古诗词鉴赏《采地黄者》

20

30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A项的错误在靡这个字的读音上,【mí】1.浪费,奢侈:

~荡。

~费。

侈~。

2.分散:

~散(消灭)。

3.古同“糜”,糜烂。

【mǐ】①无,没有:

~日不思。

②倒下:

望风披~。

[靡靡之音]颓废、趣味低级的乐曲、歌曲。

所以此处应读第三声。

B项密诀应为秘诀。

C项禁有两种读音:

【jīn】1.受得住,耐久:

~受。

~得住。

~不起。

弱不~风。

【jìn】1.不许,制止:

~止。

~绝。

~书。

~令。

~赌。

~欲。

~锢。

此处应该读第一声。

第一题难度与往年相比较是有所降低的,主要考察字音字形的积累,最容易迷惑的是A选项中的靡的读音,考生需要重点注意。

阅读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

[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

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

[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阅读文字是高考改革后新增的一块容,包括词语成语和标点的考察。

特别是标点的容是高考新增板块。

第二题中B选项,付与是交付的意思。

与我们的使命搭配应该用赋予,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正确选项是B。

第三题答案为B,乙句的“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是对临界值的解释,这里的逗号应该改为破折号。

破折号-详细用法

(1)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

(2)声音的延续.(3)解释说明(4)声音延长(5)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

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A病句的考察是高考的重点,六大类病句。

A选项中属于搭配的不当,把大型客机打造成标志性工程;B留学生吟诵社不属于具体的朗读者,出现了逻辑归类的错误;D选项中宾语成分缺失,按照后面缺少“构想”。

所以这里的正确答案应该为C。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

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3分)

例句:

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第五题考察语言的组织和仿写能力,

例句一:

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例句二:

如果财富是健康的保证,能够让人延年益寿,那么家财万贯的人就可以千秋万岁了。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6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第六题考察句子的扩写,形式类似小作文,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境,不偏离主意,用词恰当。

例句:

寂静的夜晚,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经过一座有十八台阶的桥,我慢慢走上去,数一阶停一阶,坐在了最上面。

看着如水的月光,突然觉得时光在这一刻静止了。

四周的虫鸣又将我带回了现实,我蓦地发现台阶上行走着一排蚂蚁,真有趣,那么晚了他们怎么还不睡。

干起了一件傻事,一二三.....我要让蚂蚁数会我的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社会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学科&网加工。

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

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

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

“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

”“哪里着火了?

”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

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

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

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7.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实用文的阅读非常考察对文本的阅读和查找能力,考察学生的逻辑思辨和推理,这里的A类传播行为要强调信息代码的编制和发送,B类要强调接受和加工,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答案为A。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D这题考察信息的提取能力,原文中强调的接受者反应“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

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这里强调的反应仍然需要讯息的加工。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容。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

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

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

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皇。

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不过这种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

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

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

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

美味是什么味呢?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

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

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

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这里需要首先强调陌生的意思,在结合人物情感作答。

陌生的光是母亲拿到我捉的鱼时心的惊讶和欣慰,这是我之前未曾遇到过的。

陌生的气息是我们家沉浸在鱼所带来的物质富足中的温馨和谐,家人对他的宽容可亲,这也是之前没有见过的。

(1)

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

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首先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含义,联系具体的人物情感做拓展说明。

端着碗出神、卸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心不在焉。

表现现实生活的困苦给家庭带来的沉重压力,父母亲心的沉重和担忧。

“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

浅层来说指的是不曾吃过的鱼汤;也指鱼汤带来的物质富足感,家庭在喝鱼汤的过程中产生的和谐温馨氛围;主人公心的体悟和成长。

考察概括的全面性,要写全比较难。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小说结尾的设置,与欧亨利式的结尾相仿,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鱼儿诡异的光又呈现出了魔幻色彩。

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成长体悟,受到了家庭的重视,从另一个成熟的面来了解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爱;通过现实的揭露,表现物质贫乏的情况下精神的求而不可得,引发深思。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上池州使君①书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

“使圣人微旨不传,乃玄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学科.网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对曰:

“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

“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

使君:

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即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缪:

通“谬”。

玄:

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

萍实:

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

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

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

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

检验

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文言虚词的考察,18个虚词是必考容,难度中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4分)

(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2)我看玄等人

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采地黄者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插:

也同“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

分叙述和对比两部分来写,需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白居易的诗都比较通俗易懂,体现一种悯农思想,在答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主旨的练习,情感的分析。

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德行,子贡属于言语。

(2分)

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

对孔子教学方式的考察是论语中的重点容之一,今年的先秦散文题型是比较简单的。

这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师生平等观念,对学生亲切亦师亦友,同时真诚能自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