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569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卷

浙江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

修辞手法D卷

一、单选题(共48题;共96分)

1.(2分)下列句子只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2分)判断下面句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句()。

A.饥饿的疼痛是剧烈的,它一阵一阵地发作,好像在啃他胃,疼得他不能把思想集中在去狄斯河必经的路上。

B.最后,到了漫漫的暮色袭来的时候,他才发现一个水坑里有一条独一无二的像鲦鱼般的小鱼。

C.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

D.这是一匹病狼,它的那双尖耳朵并不像别的狼那样竖得笔挺,眼睛也昏暗无光,布满血丝。

3.(2分)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2分)“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5.(2分)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例句: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A.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B.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C.人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D.……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6.(2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比喻对偶 夸张    

B.对偶 夸张 拟人    

C.夸张 拟人借代    

D.借代 比喻 对偶    

7.(2分)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B.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8.(2分)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比喻、夸张)

D.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反复)

9.(2分)对下面语段中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②正因为要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③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金属般的声响;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幽潭之中,便有了自己不可测的深沉。

A.第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借溪流的“宣告”显示了它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B.第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步伐是艰辛的”强调了前进路途中的坎坷不平。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了溪流欢快流淌时喧嚣的声音和优雅的姿态。

D.第③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展现了溪流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坚忍、乐观的精神。

10.(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抒怀,写成此文。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1.(2分)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偶、借代)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比喻、拟人)

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设问)

D.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排比、反复)

12.(2分)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像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的地方。

从每一条小径走进去,阳光仅在树叶的空隙中投射过来星星点点的光彩,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挤到路边来了;每一棵嫩芽和幼苗都在生长,无处不在使你注意:

生命!

生命!

生命!

在这些植物的大家庭里,我认为还是叶子耐看而富有生气,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纤巧,有的壮丽,有的是花是叶巧不能辨;叶子兼有红黄紫绿各种不同颜色,就是通称的绿叶,颜色也有深浅,万绿丛中一层层地深或一层层地浅,深的葱葱郁郁,油绿欲滴,浅的仿佛玻璃似的透明,深浅相同,正构成林中幻丽的世界。

A.选段中用“挤”一词赋予小花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小花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B.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生命!

”,突出了黄山无处不在的生命力。

C.选段中运用“有的……”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植物的叶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特点。

D.选段中把植物的“叶子”比喻成“玻璃”,突出了“叶子”的绿色深浅不一的特点。

13.(2分)对下面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反复)

B.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拟人)

C.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比喻)

D.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排比)

14.(2分)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种句式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前边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说“单是”后边的内容。

    

B.表明前边的内容是次要的,后边的内容是主要的。

    

C.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边的点到为止,后边的详写。

    

D.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无穷乐趣。

    

15.(2分)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B.那点薄雪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D.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16.(2分)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我读了遗嘱,仿佛看到一颗真诚的共产党员的心还在跳动。

C.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7.(2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等等,真是巧夺天工.这句话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

B.大雪覆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仗工整。

C.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已》都选自《呐喊》。

D.颜真卿、欧阳询、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代表的颜体、欧体和柳体书法,各具特色。

18.(2分)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B.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C.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19.(2分)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0.(2分)“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一句使用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对偶    

C.比喻    

D.互文    

21.(2分)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22.(2分)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B.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C.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3.(2分)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B.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D.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4.(2分)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

A.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B.远远的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支利箭,奔着东南去了。

C.苏州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D.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覆盖着银灰色的薄纱。

25.(2分)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D.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26.(2分)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比喻)

B.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拟人)

C.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

流向人的心底。

(反复)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排比)

27.(2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28.(2分)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29.(2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30.(2分)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

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然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31.(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雨后初晴,明朗的天空是那么清亮,那么湛蓝,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宰尽天下打鸣的公鸡,就能阻止黎明的到来?

C.虽然年纪大了,可她说话的声音却还是像以前一样,又响又脆。

D.证明我在你心中没有位置,全宇宙有且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不在我面前玩手机。

32.(2分)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紧张气氛,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

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对偶,突出战事紧急)

33.(2分)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比喻的一项是()

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

D.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34.(2分)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D.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5.(2分)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比喻)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夸张)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

D.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排比)

36.(2分)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流缓慢,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和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

“晋祠流水如碧玉。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

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A.“清澈”、“微波”都是名词,“历历可见”是并列短语。

B.“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一句是递进关系。

C.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引用、比喻修辞方法。

D.“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

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一句中冒号后面应加上双引号。

37.(2分)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B.《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

D.劝说是一门艺术。

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38.(2分)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反复、拟人)

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比喻)

C.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排比)

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设问)

39.(2分)对下面文段中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花逢盛时,固然惹人喜爱,但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

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

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

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

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

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时,花仍在那里。

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时,花还在那里。

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

人生就是如此呵!

酸甜苦辣皆是花,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

A.选段中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真正的看花人时刻都可以赏花。

B.选段中运用“当……在那里”的排比句式,强调了在生命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花的存在。

C.选段中用“探头”“舒手舒脚”分别赋予绿芽和枝条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花在绿芽和枝条萌发时的情态。

D.选段结尾把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比作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同样都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体验。

40.(2分)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41.(2分)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运用拟人,将大雁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归来时的兴奋与友好。

B.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运用排比,连用三次“救救”,强烈地呼吁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运用引用,通过诗词写出了自己对他乡咸鸭蛋的“瞧不上”,表达了“我”对家乡咸鸭蛋的自豪。

D.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脸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脸比作喝过酒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的高兴、得意。

42.(2分)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在哪儿捏?

在袖子里捏?

在裤裆里捏吧!

B.泥人张……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C.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D.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

怵谁?

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43.(2分)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好大的山啊!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44.(2分)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B.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C.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D.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45.(2分)对下面句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好像始终没出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作者一开始就以这种极端的口吻给蚂蚁判了刑。

为了让自己的论断显得“严谨”,他使用了铺垫法--承认蚂蚁是辛劳的,声明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瑞士蚂蚁和非洲蚂蚁,然后对蚂蚁予以当头痛击--“它那份愚蠢劲儿却是我瞧不入眼的”,揭示出蚂蚁的任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愚蠢行为。

B.“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颠”,“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对它笔下的第一只蚂蚁进行了精心刻画:

蚂蚁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不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往上“拽”,在攀登过程中,“扯”“拉”“掀”“爬”,“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用了这么多动词来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

但是作者仍不过瘾,又用了一个总结性比喻,以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突出蚂蚁的吃苦耐劳。

C.“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作者再次运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他笔下的第二只蚂蚁:

费劲力气把蜘蛛“举”到空中,“叼”着走,一路上“拉”“搡”“拖”“跳”,最后却随意把猎物“丢”在路当中,与第一次的描写有许多重复之处,并且再次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从而再一次强化了读者对蚂蚁辛劳和徒劳并存的荒谬行为的认识,蚂蚁的愚蠢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

D.“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在这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给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地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