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788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枣庄一模.docx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枣庄一模

山东省枣庄市

2012届高三三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请认真核查。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o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诧异叱咤叉形符号姹紫嫣红

B.翕动膝盖熙来攘往独辟蹊径

C.褪色艰涩退避三舍摄魂夺魄

D.湖泊播种竹影婆娑拨弄是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即使连锁店苦思瞑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B.竟标大姆指崭露头角为丛驱雀,为渊驱鱼

C.合龙假惺惺绵里藏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捍卫和事老毋庸置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倡导公务员“135”(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交)出行方案,意味着节能减排理念可成功实现“软着陆”。

B.西兰花是常见的蔬菜,其模样与菜花“长相”相似,很多消费者一直想弄清楚,到底哪种食材的营养与保健价值更高?

C.“辽宁用法规的形式规定未成年人严禁参与灭火,”法学家说,“这是现代道德文明理性的回归,让人领悟到法律的温情与人文关怀。

D.本季度优质花生油价格小幅上涨原因有三:

一是原料涨价,二是民工、学生返回生活场所增加了需求;三是运输成本增加了。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12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权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

B.对于市场上的“注胶虾”,消费者早就向相关部门举报过,但众多监管部门纷纷规避的姿态更让民众汗颜、无奈。

C.进入2月以来,新奥能源和中国石化联合收购中国燃气一事传得纷纷扬扬,露姓担心天然气会“涨声想起,。

D.美国高等学府资质良莠不齐,部分攀校管理松散的现象并不鲜见,发生在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入学丑闻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美两国把农业领域的互助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保证两国国内经济平稳运行。

B.成立于2000年的归真堂没有想到公司上市会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争议的不是其质量本身,而是其赖以生存的“活熊取胆”模式。

C.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57%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饭局太多,很多人认为自己患上了“饭局焦虑症”。

D.食品、药晶监督部门应加强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适时开展抗生素流通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防止滥用抗生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是指当前文化领域内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的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

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么泾渭分明了。

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

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更紧密了。

再后来文化本身也成了一种产业,许多文化产品都有了它的商业属性。

这也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给文化领域带来的勃勃生机,是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使文化领域呈现出的繁荣景象。

如果文化与商业结合有度,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21世纪以来,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过度商业化”却愈演愈烈。

与价值失范、信仰崩解、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风潮相伴,许多人精神空虚,偏爱感官刺激。

“过度商业化一兢迎合了人性中的这些欲望,把各种文化的糟粕汇于一笔,打着“怎么都行”的旗号,否定一切传统,恶搞一切,低俗、恶俗充斥文化生活;

以文学论,阿·托尔斯泰说: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在“过度商业化”的潮流中,文学逐渐迷失方向,主动弃置其精神属性。

一些作者为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不断制造垃圾作品。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但是,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视作自然与时尚,无视是非,怎么也说不过去。

它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恐怕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大众文化领域如此,学术教育领域也不容乐观。

“过度商业化”催生出学术产品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

本应属于文化发展高端、起引领作用的学术教育文化领域被如此侵蚀,令人担忧。

“过度商业化”,正使“象牙塔”充满铜臭味,使耐得住寂寞、潜心守护学问的真学者举步维艰,而使急功近刺甚至品行低下者耀武扬威。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

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标准。

巴尔扎克说他写作的最高使命是:

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和良知.这应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牢记的。

珍惜文化的羽毛,勿使其因“过度商业化”而变成一团垃圾,空耗了精神,也容易消磨观对文化的信心。

(节选《人民日报.“过度商业化”之忧》)

6.下列对文化“过度商业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过度商业化”是指人们以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为目的,在文化领域内一味追求商业价值的做法。

B.许多地方利用本身不能赚钱的文化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许多文化产品都有了商业属性,文化成了产业。

C.与价值失范、信仰崩解、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风潮相伴,文化“过度商业化”迎合了大众偏爱感官刺激的倾向。

D.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使文学慢慢迷失了前进方向,让写作者制造出各种垃圾产品来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追求。

7.下列对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或“商业价值”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与商业的紧密结合过程中,文化产品为迎合经济发展,已失去了其精神属性,文化与商业失去了双赢的机会。

B.当人们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属性,不断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并无限放大其商业价值时,“过度商业化”就会愈演愈烈。

C.如果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商业价值结合有度,文化商业化就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不会走上歧途。

D.文中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是为了强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文化工作者应为人类守护真善美而不懈努力。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许多地方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其知名度,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使文化本身成了产业的下海文人因此被称为“儒商”。

B.文化的商业化有一个渐近的过程,它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作者对其还是持完全肯定态度的。

C.大众文化领域与学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值得我们思索。

D.文化“过度商业化”的危害范围广、程度深,选文末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危害,让人们警醒。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9~12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日:

“殷其乱矣!

”武王曰:

“其乱焉至?

”对曰:

“谗愿胜良。

”武王“尚未也。

”又复往,反报日:

“其乱加矣!

”武王日:

“焉至?

”对日:

“贤者出走矣。

”武王曰:

来也。

”又往,反报曰:

“其乱甚矣!

一武王曰:

“焉至?

”对曰:

“百娃不敢诽胜怨矣.”武王曰:

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

“谗愿胜良,命曰戮。

贤者出走,命曰崩:

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其乱至矣,不可以加矣。

”故选率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

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

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觅之。

胶鬲曰:

“西伯将何之?

无欺我也!

”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胶鬲曰:

“曷至?

”武王曰:

“将以甲子至殷郊,予以是报矣!

”胶鬲行。

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军师皆谏曰:

“卒病,请体之。

”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

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

至殷,因战,大克之。

此武王之义也。

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

殷长者对曰:

“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

”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

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

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

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表吹笙,因也;孔予道弥于瑕见羞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

故因则功,专则拙。

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

①候:

侦察,刺探。

②戮:

暴乱。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不敢诽怨矣诽:

指出过失

B.是令胶鬲不信也信:

相信

C.若夫期而不当期:

约定日期

D.夫审天者审:

观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B.反报曰:

“其乱加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禹之裸国沧浪之水清兮

D.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吾属今为之虏矣

11.以下六句话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证明“因则无敌”的一组是

①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②视月行而知晦朔

③适令武王不耕而获④其乱至矣,不可以加矣

⑤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⑥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

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国土即使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

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3分)

 

(2)人为人之所欲,己炎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4分)

 

(3)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凉”的?

请简要说明。

(4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必无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故术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有暗番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3),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是鸟也,。

(《庄子·逍遥游》

(4),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五、(12分)

16.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作者或人物,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成为我们的精神坐标。

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句式一致,②至少运用—种修辞手法,③体现人物的精神特点。

(4分)

例句:

读海伦·凯乐,我懂得了,人即使折断了翅膀,也能在理想的天空中飞翔。

17.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意连贯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微阅读,是一种与传统阅读方式有别的,文本不需要读者太多背景铺垫与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阅读经验前后连贯的,需要借助手机短信、微博和短文体而传递信息的迅捷阅读方式。

 

18.某班的几位同学相约要与恩师过七十岁生日,一位同学因身体原因向联络人发短信请假,语言表达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4分)

获悉恩师六十诞辰,甚喜,渴望重睹恩师容。

近期,本人因身体欠安,恐难以按时光临,深表歉意。

请转达本人对恩师的祝福,谨此奉告。

另备厚礼一份,烦请笑纳。

(1)改为;

(2)____改为____;

(3)____改为____;(4)____改为____。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沉香木

林清玄

①从印度回来的朋友送给我一块沉香木,它外形如陡峭的山,颜色像黑釉,有一种极素朴悠远的香,飘流在空气里,那香木非常沉重,无非一般的木石可比。

②我知道,海南是我国热带植物宝库,最有名的当属海南花梨木,现在已经被当成稀有藏品,据说是论斤称两来加以交易,价格高得吓人。

而这种比花梨木更加稀有的植物——沉香木,被喻为植物中的钻石。

其与身俱来的香气至今无法人工合成,因而十分珍贵。

③这种香是灾变和痛苦的磨练换来的,犹如珍贵的琥珀,是用昆虫的生命换来一样。

因遭受雷击、风折、虫害感染或人畜为害等各种伤害,沉香树会分泌树脂以修补受伤部位。

为治愈创伤,它开启了持久而奇妙的沉香制造与累积过程,甚至要经过数百年漫长岁月的磨练,才能诞生珍稀优质的沉香。

《本草纲目》记:

其积年老木,长年其外皮俱朽,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从这一点来说,沉香其实是沉香树经过了世纪的磨难,而锤炼成的一种内在本质,犹如具备了神性一般的造化。

④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海南盛产品质上乘的沉香的记载。

自宋代的时候开始,海南沉香便成了朝廷贡品,并逐渐成为商品,故有一片万钱之说。

其时,贬居者苏东坡曾对海南沉香木加以涵咏:

“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

”并作诗抨击当时乱砍沉香的行为,诗曰:

“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

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苏东坡尽管自己身处窘境,但对沉香的关爱与重视,可以想见。

从此,苏东坡身上,便有了沉香的涵蕴;海南的沉香也沾有了苏东坡的气质。

⑤古往今来,围绕沉香,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悲喜剧,凝聚了多少美好的追求,寄托了多少速妙的愿景,也攒集了多少尔虞我诈的阴谋和罪恶。

现代,沉香更成为人们展示个人品味与财富的象征。

官是大自然馈赠人类改造生命、提升心境最美妙、最神奇的宝物。

宗教虔诚者注重的是沉香的清静灵气,洋溢心灵芬芳;而富有的人则摆饰沉香,借以凸显其高贵的气度;文人雅士享受的是沉香所激发出来的优雅高尚生活内涵与情趣。

⑥沉香能够供佛、能够静心、能够去除秽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头,它是一种启示。

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

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

⑦人世间存在许多诱惑,也会有许多沉香木,我们不可能拒绝一切,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不可能脱世,但可以脱俗。

⑧木的香在于“沉”,它要历经数百年历史,方能成就。

一旦成就,便不断地从内部散放出木质的芬芳,永不散失。

木有“俗”与“雅”、“沉”和“浮”的分别,人幂也是一样吗?

人要脱俗,不被物欲所流转,就要有一颗坚实的心,有了坚实的内心,人少了一些浮躁,才能沉得下来,历经时间才能具有沉水香的品质,一种沉静内敛的动人品质。

人当身是浮木,心有沉香。

(选自2011年5胃《散文丛刊》)

19.文章第②段提到海南的花梨木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我们不可能脱世,但可以脱俗。

(2分)

(2)人当身是浮木,心有沉香。

(2分)

21.为什么说“苏东坡身上,便有了沉香的涵蕴;海南的沉香也沾有了苏东坡的气质”?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2.沉香木现象对你有何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法官梅汝璈

徐百柯

①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

父亲枯坐在吱吱作响的藤椅上。

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岿立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②今天,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梅汝璈时,一下就想到了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这一幕。

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

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

孤寂。

③梅小璈说:

“虽然那时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

当时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

父亲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

现在家中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

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

④作为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新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

“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

“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

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算没有受太大的罪。

”梅小墩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⑤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

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

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

“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睛雨表。

”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提及。

⑥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

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⑦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

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在显著版面同时刊出标题:

"清算血债: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在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秀,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

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接过这柄剑。

他说:

"'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

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

"顾毓秀说:

"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

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

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

"

⑧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

"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

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

……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

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2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2人被判处有期徒。

⑨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

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选自《再现民国文人风骨》)

19.文章开头所写“上世纪60年代初的这一幕”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0.请分别指出文段④⑦中划线句子运用的手法,并具体说说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1)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2分)

(2)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接过这顶剑。

(2分)

21.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22.梅汝璈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态度给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当选的10位感动中国人物分别是:

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朱光亚,坚守雪域高原12年的义务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的医学泰斗昊孟超,全世界见证梦想奇迹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一生奉献清廉履职的好书记杨善洲,烤羊肉串的善良慈善家阿里木,跨越海峡为大陆添爱心的志愿者张平宜,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照顾养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杰,两袖清风的佘安部高官刘金国。

在人世间行走,作为当代青年,你该与谁同行?

请联系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与你同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写成诗歌。

 

高;考﹥试╝题[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