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09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惠州市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惠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2012.04)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考生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的答案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联袂/妩媚诅咒/咀嚼肖像/惟妙惟肖

B.炽烈/整饬通缉/修葺奢靡/风靡一时

C.拓本/鞭挞依偎/煨汤露宿/原形毕露

*D.内讧/拱手枯槁/长篙绿茵/绿林好汉

【A项mèi/mèi,zǔ/jǔ,xiào/xiào;B项chì/chì,jī/qì,mí/mǐ;C项tà/tà,wēi/wēi,lù/lù;D项hòng/gǒng,gǎo/gāo,lǜ/lù。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这样一种骤雨:

华北平原的雨季,乍暖还寒,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冷;半晌,铅云伴随着电闪雷鸣低低地漫上来了,瞬间暴雨倾盆。

还有这样一种毛毛雨:

一连多日雾丝一样氤氲着,它沾衣欲湿,但绝对打不湿泥土;它是吝啬的守财奴,面对饥渴难忍者,永远无动于衷。

这两种雨,农人都不叫酥畦雨。

*A.乍暖还寒B.暴雨倾盆C.沾衣欲湿D.无动于衷

【A项,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联系下面相关句子看,应是夏季的情况,可知用词不当。

B项,暴雨倾盆,形容雨非常大,就像用盆子盛着水往下倒一样。

C项,沾衣欲湿,形容雨非常小,像要打湿人的衣服又没有打湿。

D项,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的事毫不感动,对应该关心的事毫不关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广州亚运会期间,“越秀山”、“白云山”、“罗浮山”、“西湖风景区”、“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承载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C.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D.市井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

他们的欲求原本就简单,只是盼望着生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然而,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稳扎稳打的“内功修炼”。

【A项,两面对一面,应改为“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能否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令中外游客为之倾倒”。

C项,句式杂糅,“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和“是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

______。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④①②⑥⑤③*B.②①④③⑥⑤C.③⑥⑤④②①D.②①④③⑤⑥

【②承接“陆上丝绸之路”,故在最前;①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承接②的内容,又引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话题,故在第二;④中的“史料记载”是关键词,后面的内容都是其内容,故该句排在剩余句子前面;③写路线,⑥⑤写商品,故③排在⑥⑤前,⑤中的关键词“而”又决定了它要排在⑥后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

“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后来读《庄子》,感叹说:

“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

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

“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

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

苏轼拒绝说:

“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

”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

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士卒头目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

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

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

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苏轼代理掌管礼部贡举。

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说不出话来。

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苏轼奏请把这些宦官全都驱逐出去。

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遭当权的人怨恨。

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

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

过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

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来往,如同要在当地终老。

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有人说:

“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

”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文日数千言研究

*B.闻者始哗不厌信服

C.使者发币于官吏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堰塞

【A连缀,写作。

C礼物。

D量词,一段、一截。

原为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其城

B.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为当轴者所恨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以论事

D.①锻炼久之不决②神宗独怜之

【A①他的,自己的②那;B①替②表被动;C连词,“因为”。

D①起后缀作用,②他(苏轼)】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分别表现苏轼德和才的一组是(3分)

A.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B.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D.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德:

无私无畏/才:

文才难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儋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不合“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的意思。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②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

“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2)①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得分点:

“无所蒂芥”“无贤愚”、句意)②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得分点:

“虽然”“易其所为”、句意)】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

(1)请简述“人间”一词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分)

【“人间”涵盖了诗人以往所有历经之地(1分),从而对比(1分)突出了大林寺桃花盛开时节的不同凡响之处(1分),表现了大林寺一带幽深、神秘、别有洞天的特点(1分)。

本小题最多给3分。

(2)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分)

【诗人目睹大林寺桃花此时盛开的奇景,异常惊喜(2分。

不说“惊喜”,而使用“喜悦”“欣喜”之类不见惊异之情的词语,没有提及“喜”的程度,此处给1分);因春日易逝而产生的失落伤感一扫而空,在说佛谈禅之地顿生超凡脱俗的感悟(2分。

答成“在惆怅失意之中顿感新的生机和希望”或类似意思亦给2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_______,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4)嗟乎!

_______,__________。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3)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鸦片战争前,已有零星的、个别的西式建筑出现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建筑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面对着高大张扬的西洋建筑,起初国人来不及认真审视和仔细消化,产生了莫名的自卑感,并在许多地方掀起了盲目模仿西洋建筑的风潮,从而“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中说,“这个国家(中国)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这个观点很能代表一部分西方人的看法。

中国人中也多有持此类观点的。

概括起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对营造工事,视等卑役”,中国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数千年来的中国匠师们遵循固定的法式、则例,设计缺乏创意。

而在欧洲,建筑师的地位却很尊崇。

教皇曾经颁发亲笔敕令,赋予米开朗基罗在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时有随意设计的权力。

“蜀山兀,阿房出”,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架构法,木头是主体、骨干,然而木材难以经受长时间的风雨和水火的考验,坚固、长久很成问题。

而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之源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建筑,依然保留着较多的遗存,这显然主要得益于它们坚固的石质结构。

“忽视基础”是中国建筑为世诟病的缺点之一。

经常能看到,一堵砖墙几乎是平地而起,而同样的状况下,外国承包商则必定会先深挖出一条沟来。

“忽视基础”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功用上的不合理——阴冷潮湿,所以中国建筑也往往遭遇“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批评。

由于中国人自古重礼教、讲风水,有时反而将居住舒服的功能让位给了礼教、秩序和风水。

中国建筑讲求“辨方正位”、等级有序。

为了遵守这些“规矩”,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湮没居住者的人性;而讲风水,重五行,有时也是与舒适的原则相背离的。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从海外学成归国并逐渐成熟,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重新“找回”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其中以被业内人士誉为“得中国建筑之真谛”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力最勤。

30年代初,梁、林二人在对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研究之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说:

“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

”她同时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结构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与趣味的,不必“削足就履”。

对于中国建筑使用木材而不求久远,梁思成的解释是,中国自古就没有像埃及人那样去刻意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的传统,而是“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一旦失慎被焚,则“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至于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是“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

与梁、林看法相似的人士还有很多。

对中西方文化都有透彻了解的林语堂,则认为西洋建筑讲究实用,但“十足丑陋”,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

诚然,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之所在是它的群体优势——单体建筑与院落、围墙、园林相互搭配,向四面铺开,组成一个完美的组合。

除了佛塔外,一般很少向上发展,与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的西方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

除了技术的原因外,与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有关。

坚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审美上的价值,也是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人们厌倦了高楼大厦的丛林,寻求回归自然途径的时候,很容易在民族建筑中找到归宿。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等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按照林语堂的说法,将所有的建筑都建成传统的四合院或其他形式的单层或低层的建筑,并遵守传统,使用天然木材而不是“石头、砖块和灰浆组合起来”的建筑材料,也是不可想象的,将会给生态环境、交通等带来诸多不便。

(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里却找不到像样的中国建筑。

B.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证明木质结构未必不及石质结构长寿。

C.古人建房讲究等级有序,重视风水,这是与舒适原则相背离的。

D.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做到了结构上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不必“削足适履”,盲目学习西方建筑。

*E.林语堂认为,中国建筑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比西洋建筑更有诗情,更有美感。

【B项“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是对“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的曲解;C项参考原文“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D项参考原文“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偷换概念。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部分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建筑粗忽观察后,得出了浮躁轻率的结论,认为中国建筑简陋低劣,没有什么发展。

B.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并不刻意追求永久不灭,而是遵循着自然生灭规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失当的地方。

*C.西式建筑因为追求实用,追求个性张扬,而忽视了美观,“十足丑陋”。

D.“大屋顶”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符合当时时代的特征,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历史淘汰。

【原文林语堂说法中讲究实用和“十足丑陋”之间是转折关系,而C项把这两者整合成了因果关系。

此外,说西式建筑“忽视了美观”是对文意的曲解。

“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这不是“忽视美观”,而是追求美观,问题是只追求单体建筑的美观,没有“完美的组合”。

14.请分条概括早期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批评意见。

(4分)

【①建筑、设计缺乏创造性;②木构建筑难以长久;③忽视基础;④舒适的原则让位于礼教和“风水”。

(每点1分)】

15.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怎样寻求发展?

(4分)

【①应该坚守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因为中国的建筑具有审美上的价值,符合中国的传统习惯与趣味。

②中国建筑应该与时俱进,借鉴西方建筑一些成功经验,寻求发展,例如改变建筑材料,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每点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题内容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试任选一组作答。

请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填涂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

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

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

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

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

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

银行。

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

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

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

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

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

什么修女?

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

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

这是他的岳母。

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

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

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

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

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

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

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

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

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

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

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6.请简要赏析第一段划线句子(“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的表达效果。

(4分)

【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示确认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②推动情节发展,为发现、关注小纸头作合理铺垫。

③表现主人公失落的情绪。

(每点2分,最多得4分)】

17.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说“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

他是否坚持“决心要忘却”呢?

请作简述。

(5分)

【他没有坚持“决心要忘却”(1分);两年来温馨幸福的一面——与艾丽丝恋爱、订婚、结婚,跟她一起看歌剧,受到亲人的照顾,艾丽丝怀孕产子等(2分)给了他启示:

悲惨的一面并非生活的全部,已往的生活值得记忆和珍惜。

(2分)他亲吻珍藏小纸也表明他要珍惜这一段生活。

(2分)本题最多给5分。

18.小说提到的是一整张涂满字迹的便条纸。

第一段却称之为“半张小纸”,标题也是“半张纸”,这有何意蕴?

(6分)

【①称“半张”突出这张纸之小之轻,与其记载内容之大之重形成对比,给人深刻印象。

②“半张”给人以残缺、不完满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生活、家庭的残缺破损,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③主人公已往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全部,作者和读者都希望他续写人生的篇章。

(每点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