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181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docx

《兰亭集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兰亭集序.docx

兰亭集序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注:

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兰亭集序》

姓名

陈秀兰

工作单位

大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年级学科

高三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传世经典,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作者不仅记一次集会,同时也借题发挥,别开一面,面对兰亭美景,不禁兴尽悲来,感慨万千,痛惜人生苦短,较为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生死观,使原本简单的记游有了更深沉的蕴涵,耐人咀嚼寻味。

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会、齐”等文言词语。

2.能直译文言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痛再到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借助注释,能疏通字句、了解语意。

但由于阅历所限,学生的难点就在于对王羲之思想的理解。

因为本文不仅仅是王羲之个人的思想展现,更是古代文人们对功业、命运的深沉思索。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兰亭集序》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精神的最佳蓝本。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达到对生死这一问题的积极感悟。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初步感知了这篇文辞优美的序言。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次名士云集的盛会,走进王羲之的心灵世界,去体味字里行间渗透的旷世情怀。

(幻灯片)

(二)检查复习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翻译下列句子(幻灯片)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

同学们认为他翻译的是否准确?

这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同学们继续思考,“会”这个实词我们都学过哪些意向?

请举例说明。

A会天大雨会其怒(适逢)B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C长风破浪会有时(应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定当)D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看来大家对“会”这个实词掌握的相当牢固,下面同学们看另外一个句子。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舒展眼力,开畅胸怀。

足够用来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句子。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同学们要注意“一”和“齐”这两个词的意动用法。

(提问学生——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比如成语“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引导学生举所学的例子,进一步巩固意动用法。

提示:

本课(欣于所遇)

A太子迟之群臣怪之B越国以鄙远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看来,同学们对词、句的掌握比较全面、准确,学习文言词语要注意积累、归纳,翻译文言句式要学会分析句式特点、掌握直译原则。

我们在此基础再一次齐读这篇序言,体会作者情感。

(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理清作者情感发展脉络)(幻灯片)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从每段筛选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幻灯片)

(三)齐读,分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悲(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准确)

A、第一段

在这篇序言中,作者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先看第一段,大家自由朗读,分组讨论思考作者为何而乐?

(板书:

乐)

把学生分为三组(前两组先自由发言,PK竞争。

第三组评论组评论、补充。

结合文中所写的内容,设想当时宴会的情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同学们畅所欲言,第三组评论。

教师归纳总结:

1.良辰:

(幻灯片)

可让学生描述春景。

(补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幻灯片)

(孔子有一次和他的弟子一起谈论志向问题。

当问到曾皙时,曾皙回答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的思想大得孔子赞赏。

)(幻灯片)

暮春指阴历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杨柳吐翠,草长莺飞。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又因为修禊事这一契机名士们聚在一起,同学们结合注释,便可知道古人们每年在3月3日举行的一种祈福消灾的仪式,可见,这又是一个非常吉祥美好的日子。

文人雅士们在最明媚的季节,最美好的时日集会,乐在“良辰”。

2.美景:

(幻灯片)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是当年越王勾践遍植兰花的地方。

王羲之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景色,“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

“茂林修竹”给高峻的山岭带来了盎然生气;“清澈的水流”环绕左右,又增添了许多灵动的神采。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清风拂面。

乐在“美景”。

3.乐事:

(幻灯片)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参加集会的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因为禊事,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味着涤除尘垢,驱除不祥,祈求安福。

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好友谢安、孙绰等诗人名流共41人,聚会兰亭。

(幻灯片流觞曲水图)

这些人都是热爱自然,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志趣相投之人。

40多人围坐水边,沐浴着春日阳光,酒杯顺水漂来,有人端来一饮而尽,赢得满场喝彩;有人酒酣诗浓,铺纸研磨,尽情赋诗。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赏心:

(幻灯片)

美丽的山水风光让作者陶醉,流觞曲水让作者畅快,但更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应是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任精神遨游于天地间,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里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官场的应酬,在这里可以获得最大的自由,最大的快乐。

所以作者感慨——“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视,很明显,眼睛看到的,指文中的景色描写,咱们已经品味过了。

听:

听到的,这就要留给同学们想象了,大家再次品味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你都能听到哪些声音?

水流声,谈笑声,鸟声,风声,吟诗作赋声。

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总结:

(幻灯片)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作者的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乐”,所以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欢快的语气和节奏。

(请杨梦凡同学带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大家齐读一遍。

B、第二段

思考:

刚才同学们一块体会了兰亭宴集之乐,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痛”的情感?

(幻灯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分组讨论

提示:

中国文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美景——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春光会消逝,流觞曲水的集会在不久后也会消逝。

作者自身(50岁知天命,60花甲,70古来稀。

集会事件——修禊事也。

(目的:

祈福消灾。

人生最大的福是健康快乐地活着。

最大的灾是死亡。

思考:

面对兰亭盛会,作者也感慨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从第二部分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快的一个词?

“俯仰”。

(俯仰:

抬头低头间,形容时间过得快)

同学们继续思考,你所熟知的关于时光流逝快的成语或句子有哪些?

明确:

A白驹过隙B似水流年C弹指一挥间D一寸光阴一寸金E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F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什么时候会感觉“时光飞逝?

”(快乐的时候,美好的时刻。

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畅所欲言。

(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相同的体会,当你参加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或和你的几个好友结伴同游,临别之际,总会有几分怀恋,几分不舍,几分伤感,因为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美好的时光如此易逝,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作者由此又联想到了两种人生态度。

(学生概括)

一种是“悟言一室之内”,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

同学们分别思考一下,举例说明。

明确:

“悟言一室之内”的生命态度有:

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那是一片清净自由的天地,志趣相投之人,畅谈理想心志,任精神自由驰骋,体味生命的乐趣。

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很多。

(幻灯片)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的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

)雪天邀好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谈,也是一种人生志趣。

“放浪形骸之外”的生命态度

什么是放浪形骸?

(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

放浪形骸之外,纵情诗酒(山水)之间,唐代的李白。

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

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

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

思考:

一种是室内畅谈,一种是放浪形骸,这两种人生态度有没有共同点?

生读课文,讨论概括。

明确:

无论是室内畅谈,还是纵情山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体验到了生命的乐趣。

然而生命中的乐趣、欢娱,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转瞬之间就会逝去,留给人深深的感伤。

(板书:

欣——陈迹)王羲之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感伤。

所以他抒发了——欢乐易逝的感伤。

(板书)

学生继续看课文,思考讨论,作者的“痛”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最后都将归于消亡。

时间流逝是如此之快,在时间面前人又是何其渺小,生命又是何其短暂。

所以曹操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活越是美好,生命越是宝贵,一经与死亡联系,留下的就越是痛苦。

所以作者慨叹——生命短暂的痛惜。

(板书)

总结:

(幻灯片)作者的“痛”是对时光流逝,对生命无法把握的一种深深的“痛惜”之情。

是由集会之乐引发而来的,是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所做的一番理性思考。

这种“痛”是许多人共有的。

王勃面对滕王阁盛宴感慨到: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幻灯片)

《红楼梦》中王熙凤曾梦到病中的侄媳妇秦可卿说到这样一番话:

(幻灯片)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可见这种“欢乐过后的感伤,繁华落尽的无奈”是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这一自然段,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诵读时语调要和缓、低沉。

(孟德轩读)

(以上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主体性,在思考、探究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和作者能产生共鸣。

C、第三段

1.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由“痛”到“悲”,你认为作者的“悲”与上文的“痛”是否相同?

学生按分好的三个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

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共同话题,本段的“悲”和上段的“痛”是不同的。

“悲”是指当作者想象到昔人和后人都同自己一样感慨生死,感受时光飞逝和人生短暂时,不禁对千古同伤共痛发出“悲夫”的喟叹,而玄学家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

较之前文之“痛”,这里的“悲”,是由己及人,更加深沉厚重。

2.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你所理解的作者的生死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联系社会背景——“一死生,齐彭殇”——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也是政治恐怖的时代。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幻灯片)

作者的生死观和他们是不同的,作者认为不能把生和死等同起来,而是应该珍惜生命。

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3.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谁能举个例子?

曹操在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叹,但他同样吞吐出了盛唐华章。

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

4.你对人生又有了什么新的体验?

面对生命短暂的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

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

死有各种各样的死:

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藏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评价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愿我们珍惜生命。

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全文小结:

(幻灯片)

这篇序言中,作者叙写了兰亭美景和集会之乐,由眼前的“乐”引发了对欢乐易逝,生命短暂的“痛”的感慨,并把这种感慨推己及人,抒发了千古同“悲”的感情,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后人在评价王羲之的作品时,认为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文学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

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

(五)背诵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背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需要翻译的文言语句

找好知识点,直译。

知识巩固

提出问题:

筛选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乐——痛——悲

难度小,可以准确筛选

理清文章结构

课文分析

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情感的体现和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

课文背诵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感受文章意蕴。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小组评价:

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时,相互评价。

2.评价小组:

对课堂上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量化。

3.教师评价:

结合以上两种评价,对个人和小组进行量化打分。

七、教学板书

兰亭集序

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痛:

欢乐易逝的感伤生命短暂的痛惜

悲:

喻古人之兴感斥今人之虚诞喻古人之兴感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八、教学反思

新课标实施意以来,对于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我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方法,实事求是地讲,如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之间的尺度问题,我有时也充满困惑。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在设计本课时,也努力想把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这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主要的问题:

作者为何而乐?

他的情感又为什么为由乐转痛?

悲和痛的情感是否相同?

这三个问题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兰亭盛会,作者很自然会产生乐的情感。

而当作者想到欢乐的盛会终究会消散,人的生命又如此短暂时,就会产生痛的情感,当这种痛的感情和古人、后人相通时,自然就是千古同悲了。

但这种悲并不等同于悲观,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按照常规的讲法,我会在课堂上边翻译课文,边分析内容,也会有问题的生成,但显然还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要多一些。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在这次教学设计上主要想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学过的知识讨论,对文章内容有更为深入的、更为真切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面对生活。

但由于经验不足,开始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很多的漏洞。

后来我又反复思考,采用了把学生分组来讨论问题的形式,学生通过读、思考、讨论等活动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组与组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