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207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docx

科学五下一二单元备课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

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

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

(食物)

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

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

胰)

老师:

还有补充吗?

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

引入下面)

二、消化系统的认识

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

学生:

查资料

老师:

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

(小组长分发资料)

投影2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

老师:

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

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

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

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

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

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

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

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

老师:

板书口腔腺,肝(胆),胰。

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

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

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

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就是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三、消化气管位置的认识

老师:

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消化系统,那你知道?

这些器官人体的位置?

他们又是怎么连接的吗?

楼老师这里有一些器官的模型,请你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

老师把这些部位帖在黑板上(小组长发放记录纸)

交流汇报:

老师挑选几特别夸张的两张记录纸放在投影上展示。

老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

老师总结:

老师刚刚在看你们画时,30幅图,有三十种不同的画法,是不是我们体内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都是不同的呢?

那到底确切的位置在哪?

,万一这里疼,你说不出是什么疼。

那不是太没水平了吗?

所以,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他们的位置吗?

楼老师有一件十分神奇的衣服?

谁穿上,谁就能知道自己消化器官准确位置。

楼老师看一下谁能来试穿。

学生穿“衣服”老师让他站在凳子上。

老师问,你的胃,食管,小肠,大肠在哪?

(这件衣服上最好还有肝胆,胰的位置),学生指。

老师说:

下面的同学,你们能指出来吗?

(要点:

食管长;胃躺在左边;小肠盘在腹部,大肠的位置等)

四、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过渡句:

食物经过这么长长的消化道以后,形态还是原来的样子吗?

在不同的消化器官内,形态相同吗?

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

再次查找资料,圈出重点

板书:

细碎、通道、食糜、小分子、残渣

为什么口腔里会变的细碎,在胃里会变成食糜?

他们有哪些结构特点吗?

重点

1.体验胃的蠕动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挤捏口袋,体验蠕动磨碎食物

实验指导:

如何蠕动

实验深入:

有些不能磨碎的食物要细嚼慢咽,下节课将深入研究。

(考虑一下是否时间与收获不成正比)

2.体验小肠长度,大肠长度,两者相比,各有特点功能。

五、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检查一下自己画的图,对吗?

现在可以试着去修改一下食物消化过程图。

下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2、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3、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呼吸器官图片)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

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3、学会提问:

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验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

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实验探究

实验1:

每组桌上都有一个用广口瓶、直玻璃管,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

请每组同学通过玻璃管向瓶中吹气,大家观察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呼气时,石灰水变混,说明了什么?

(5)结论: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2:

请每组同学取一个集气瓶,往里面呼入气体,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其他同学将燃烧的火柴慢慢地伸入集气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火柴灭了说明了什么?

(5)结论:

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氧气少。

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知道,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四)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

1.问题:

如果呼吸器官生病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2.你知道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疾病?

3.怎样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生长?

请看一段录像再回答。

三、小结及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了解些什么?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三课《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知道心脏、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能够测量自己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与关系。

3.初步感知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重点难点]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

学生准备:

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

(1)教师示范:

抱头下蹲

师: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向老师一样做下蹲,做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感知一下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2)学生做下蹲30个,学生汇报下蹲体验活动中,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的身体上有那些地方在跳动呢

(3).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管(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心脏跳动

1.师:

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

你能明确指一指吗?

2.师:

教师讲述:

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

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

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回答

4.师:

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

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

师:

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

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

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脉搏

1.师:

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

为什么到处都有呢?

2.师:

出示人体挂图:

“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

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同学们看到的由红蓝色画出的这一个网络,就是我们身上的主要血管,他们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血管网,把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

3.师: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

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

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师:

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

你怎么知道的?

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学生猜测与什么有关

3.猜想:

你认为脉搏跳动与什么有关系呢?

1.师:

脉搏的跳动是否与心脏有关?

2.请同学们读P9研究计划,明晰研究计划的内容方法步骤

3.学生完成布置任务:

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4.师:

为什么要测3次,要算平均数呢?

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5.小组活动:

分组测量。

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师:

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

脉搏的跳动次数和我们心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跳动次数和脉搏的跳动次数是一致的.

4.演示实验:

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

借助这个模型可以把血管与心脏之间的搏动联系展示出来,化内为外,使教学活动更直观。

5.小结:

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脑与神经》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

教学理念:

贯彻让学生亲历科学、了解科学的理念

教学准备:

每生硬币1枚,白纸一张,封眼用的毛巾、笔等。

教师准备:

尺子15把,探索反馈表每组4人一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上课!

学生:

起立,教师回礼并座下。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人体内部的秘密》,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要求: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大屏幕出示:

  要求: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①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

“有蚊子!

”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

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

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

②课堂上,当老师叫某一学生的名字时,学生应声起立。

请他坐下,学生坐下。

为什么当喊到他的名字时他会站起来?

请他坐下,他又能坐下?

是他身体的哪一部分控制的?

③我们在抄写生字时,眼、手、脑等器官是怎样起指挥和协调作用的?

  讲述: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做几个探究实验?

请同学们先注意看清、听准老师的三个实验全部要求:

先提几个要求:

第一在老师说开始后,各小组才能进行实验;第二每做完一个实验立即做好相关记录,再进行下一个;第三最先完成并坐得最好的小组将有机会上前汇报探究结果。

探究实验:

一、摆放硬币实验:

沿一枚硬币的外轮廓在一张纸的不同位置画6个圆。

随意给这几个圆标上1-6这几个数字。

再次拿起硬币,按照数字顺序依次摆放在这几个圆上。

(请你来读一下)

二测试反应小游戏:

一人任意说出一种人体器官的名称,另一人迅速指出其位置。

两人合作,每人说三个人体器官,错误一次轻拍打手心一次。

三测试反应速度实验:

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

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这个距离可以说明自己的反应速度。

(教师阅读并请一位同学做示范)每人做两次,记录下自己的最快反应速度记录(距离最短)

             

探究实验报告单

记录人:

探究名称

思索并回答:

人的反应是靠什么来完成的?

1、摆放硬币实验

2、测试反应小游戏

3、测试反应速度实验。

每个人的最快反应记录(距离最短)

cm

cm

cm

cm

  教师巡视,根据实验情况展示1-2组的实验结果。

  人的反应到底是靠什么来完成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脑与神经。

(板书课题:

4脑与神经)

(二)学习新课(传看脑结构模型)提问:

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脑的外形像什么?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下神经神经系统的组成,出示人神经系统的组成挂图。

让学生看挂图(停30秒),提问:

仔细观察你能根据神经系统的分布形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吗?

学生回答,教师不急于表态。

(2)讲解: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教师赞叹。

神经系统就象一株倒长的树,枝丫茂盛,长遍了全身各个角落,它的中心--脑非常脆弱,被包在头骨的里面。

这部分就是脑(板书:

脑)

  脑向下延伸位于躯干中央的粗大部分,就像树干一样。

叫脊髓。

(板书:

脊髓)。

由于脊髓也很娇贵,它被藏在脊柱里,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平时要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否则脊柱弯曲,会压迫脊髓,长期发展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由脑、脊髓发出许多一条一条象“树根”一样的是神经,(板书:

神经)它们分布的范围最广,遍布全身各处。

脑、脊髓和神经共同完成指挥和协调人体一切活动的任务,就组成了我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及作用

例1:

(1)谈话:

那么这些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我们的身体的进行工作的。

根据我们完成的几个探究实验和神经系统的组成,我们再来看看上课开始的几个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

“有蚊子!

”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

  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

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

神经系统在这件事上是怎样工作的?

(2)讲解:

  (完整叙述)当蚊子飞近你的身旁时,耳朵首先听见蚊子嗡嗡的声音,连接耳的神经马上把蚊子入侵的信息报告给脑,脑接到信息后马上警觉起来。

当蚊子落在脖子上时,连接皮肤的神经立刻把蚊子着陆的位置报告给脑,脑向手臂肌肉发出命令:

收缩,打击。

(3)提问:

  ①蚊子入侵的声音是哪个部位先发现的?

(耳)蚊子落的部位是哪个部位发现的?

(皮肤)

  ②它们把信息报告给谁?

(脑)脑又把命令传递给谁?

(手)

  ③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是谁在起作用?

(神经)

  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

回答的真棒,奖励你一下!

例2

(1)谈话:

谁再来解释下第二个问题?

(2)提问: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引导)

  ①老师的声音是该同学身体的哪个部位先发现的?

(耳)它把信息报告给谁?

(脑)是通过什么传递的?

(神经)

  ②起立需要身体的哪些部位完成?

(腿)谁指挥它们完成这些动作的?

(脑指挥的)命令是由谁传递的?

(神经)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

(3)讲解:

  当声音传递到耳时,连接耳的神经立即把接受到的信息报告给脑,脑下达命令起立,于是连接腿部肌肉的神经把指令送到肌肉,肌肉立即按照命令,带动身体站起来。

例3

  第三个问题,谁能回答出来?

同伴这间互相说一下?

  (做作业时,眼睛将文字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脑,脑经过思考向手臂发出命令,写出结果;同时脑还向眼发出命令,监视手书写的是否正确。

  同学们结合刚才分析几个事例,你能说出脑在整个神经系统活动中起什么作用、神经起什么作用。

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

  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6)小结神经系统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连接脑和身体各部分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

脊髓也分担一部分简单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它是脑和神经间的“联络站”。

  人体就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下,成为一个整体,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活动。

3.用脑卫生保健教育

  脑和神经组成一个整体,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活动。

如果当人的某一器官失去功能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

它又是怎样完成活动的?

学生体验,用手巾蒙助眼睛,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谁先来想象一下,交流体会。

  师:

残疾人都是在某一器官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感受器来感知外界信息的,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脑,通过脑的分析之后,再把相应的命令通过神经传达下来。

这就增加传递信息的难度和时间,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力所能及的帮助残疾人士,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4. 为什么要注童用脑卫生?

  ①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表现,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喜欢动脑筋?

经常动脑筋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但你发现没有,连续几个小时长时间读书、写字、思考问题,常会感到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

这是为什么?

  ②讲解: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认识脑的结构和神经中枢分布。

出示脑模型,脑的结构非常复杂,只大脑表面一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40亿个,并且(出示大脑中神经中枢分布示意图。

)分为不同的区域,各部分管的工作不同。

例如感觉中枢(草绿色部分)──有的部分负责人体的感觉;有的部运动中枢(黄绿色部分)──负责人体的运动如踢球、跑步;听觉中枢(深红色部分)──有的部分负责人体的听觉如:

听音乐、听讲课;视觉中枢(紫色部分)──负责人体的视觉看东西等。

  认识了神经中枢分布,同学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

(做个小活动,双手举起来,时间一长什么感觉)如果一次看书时间过长,主管视觉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大脑发给人体的信号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

  ③谈话:

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应该怎样科学用脑?

长期不注意用脑卫生,会有什么结果?

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④讲解:

  1、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与劳动、休息时间相交错)。

如果一次看书时间过长,主管视觉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而其他区域却没有疲劳,此时如果做点其他的活动,比如:

散步、听音乐,大脑就会轮流得到休息,始终使大脑保持清醒、灵活的状态。

  2、为了使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睡眠。

睡眠时大脑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

少年儿童的身体各部分都在发育,大脑也在发育阶段,容易疲劳,每天必须保证9~10小时的睡眠,才能使大脑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休息,就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三)自我评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那些收获?

针对这节课你的表现,请你对你本课及本单元的表现情况进行一下评价,看课本12页,给自己一个认真公正的评价。

(四)布置作业(布置两个实践作业)

根据用脑卫生的要求,制定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表。

平时注意分析在日常生活事件中,神经系统是怎样起调节作用的?

下课。

  附:

板书设计

4、脑与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比喻

作用

司令部

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

神经

电话线

,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部分.

脊髓

联络站

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一、教学计划单元分析:

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的秘密。

在《凸透镜》中,孩子们会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自制望远镜,领略神奇的折射现象;在《照相机和眼睛》中,孩子们将通过制作照相机和眼球模型,揭开它们成像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条目如下:

(一)科学探究:

1.能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2.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三)物质世界: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生命世界:

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映;

(五)注重个人保健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本套教科书的“魂”,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趣味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仅满足于把实验搞得热热闹闹,而要启发学生做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而且,也不应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因为知识结论之于科学方法,永远犹如金子之于点金指。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一系列简单的光学实验;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3.尝试制作望远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二)科学知识: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基本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3.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4.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1.凸透镜教材分析:

玩放大镜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光的折射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