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356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docx

精选七上第三单元复习

七上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单元说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

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竟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句子。

想像文中的意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对学生则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文教育要贯穿与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1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

1、重点掌握五幅春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散文《背影》、《绿》、《荷塘月色》。

2、相关资料

本文大致写于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葬于念四桥祖茔,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是牧歌式地抒唱。

3、生字词掌握

朗润lǎngrùn:

明朗润泽。

繁花嫩叶宛转wǎnzhuǎn:

声音委婉而动听。

酝酿yùnniàng:

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本文是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

越来越浓。

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zhǎn: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嘹亮liáoliàng:

声音圆润而响亮。

黄晕huángyùn:

昏黄不明亮。

烘托hōngtuō:

陪衬,使明显突出。

欣欣然xīnxīnrán:

极其高兴的样子。

抖擞精神dǒusǒujīngshén:

振作起精神。

卖弄màinòng: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4、课文解读

1、中心:

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及热爱生活、积极进去的感情。

2、思路:

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3、重点:

(1)1、2段总写春景(总领全文):

①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②重点句子赏析: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盼望春天的心情急切。

B“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突出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C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第1句运用拟人方法先总体勾勒,写出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情态。

然后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形容,写出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

水“睡醒”的情态用“涨”形容,表现了冰雪融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

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形容,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

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描绘春景创设广阔的背景。

(2)春草图:

①先从情态(“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既表现了草的调皮可爱,又感觉其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给人惊喜)、质地(“嫩嫩”)、色泽(绿绿)、长势(一大片)正面写草,后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来侧面衬托草的柔软及带给人的欢乐及草之可爱。

②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

1、概括本段内容。

——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2、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角度)?

——由物到人的顺序写的。

3、写到春草的那些特征?

——写了春草的嫩、绿、多、软的特征。

4、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5、本段中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侧面衬托春草的柔软及带给人的欢乐及草之可爱。

重点句子赏析:

A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的”拟人手法,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B“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写出春草的长势,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

C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运用“坐,躺,打,踢,赛,捉”等一系列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

D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用风的“轻悄悄”衬托草的“绵软软”,从感受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3)春花图:

①写景顺序:

上——下;角度:

视觉、味觉、听觉;

修辞:

拟人、排比、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春花的多、艳、甜的特点;

②虚实结合:

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动静结合:

写蜂蝶是为了侧面衬托花的多艳甜;

用词:

“闹”比“叫”好——既有声音,又有动态,渲染了春天的热闹气氛。

重点句子赏析:

A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写“花”下蜂闹蝶舞,从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和甜香。

“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把百花争春的热闹场面写出来了

B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写出野花的数量繁多,种类丰富。

运用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写了“树上”三种花。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字写活了。

“赶趟儿”写花朵多;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写花色艳;

D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写花味甜,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的秋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春风图:

角度及修辞: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像母亲的手(比喻)抚摸(拟人)着你”——形象生动写出春风的温暖柔情;

嗅觉: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写出春风之芳香;

听觉:

“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鸟声—拟人),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写出春风之悦耳。

(将无形之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重点句子赏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从触觉的角度来写春风,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5)春雨图:

A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写了树叶儿特点是绿得发亮。

写了小草,特点是青得逼你的眼。

B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

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写了房屋。

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

C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第1句先总写江南春雨多。

第2句用“别恼”撇开,细说春雨的可喜,“可别恼”显得亲切而有情趣;然后运用排比,比喻,突出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用“斜织”“薄烟”状春雨紧密、迷蒙,形象贴切;

一个“笼”字准确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侧面描写,写小草树叶青翠、浓绿的特点,侧面烘托春雨对万物的滋润,突出对春雨的喜爱。

(6)迎春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打算)含义:

春天给予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鼓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7)颂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欣赏: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这三个比喻句按照春的生长过程而写,排列有序,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不能颠倒。

“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这个结尾概括了五幅春景图的含义,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1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文章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

3、体会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

领略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2、相关资料

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

他曾经这样说: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

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

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

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3、生字词掌握

镶xiāng响晴温晴安适ānshì:

安闲舒适。

蓝汪汪肌肤jīfū:

肌肉皮肤。

水墨画shuǐmòhuà:

指用水墨画的国画,不上彩色。

澄清chéngqīng:

清亮;清澈。

绿萍lǜpíng:

植物名,又名满江红,体小,飘浮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水藻shuǐzǎo:

水生藻类植物名。

秀气xiùqi:

清秀。

贮蓄zhùxù:

储存,积聚。

4、课文解读

1、中心:

着重写了济南冬天天气、山、水的总特点“温晴”,赞美济南冬天的美。

2、思路:

总写天气温晴(三组对比突出宝地: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与伦敦相比——无重雾;与热带相比——无毒日)——绘山景(阳光下的山(温暖)——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远山(淡雅))

——描水色

3、重点:

(1)首尾:

开头作用——总写,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写对济南的总体感:

“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结尾末句作用——与开头相呼应;点题;抒发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空间。

(2)修辞:

拟人、比喻——“睡着、唤醒、卧”等将老城拟人化,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特点;

“它们安静不动低声说”写出山之温情;

将山之色彩比拟为“给山们穿花衣”,把薄雪比拟为少女,写出山的秀美可爱;

把水藻、水、垂柳都拟人化了,表现济南冬天生机无限。

把济南比作摇篮、把山坡雪景比作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贴切。

(3)赏析:

A、雪后山景:

妙在山色(鲜明悦目)和情态(秀美可爱)

或(l)妙在雪色;

(2)妙在雪光;(3)妙在雪态

空间顺序由上到下(高到底)

山上:

松树的尖上顶白花(像看护妇)

山尖:

全白(镶银边)

山坡:

白雪黄草(穿花衣)

山腰:

薄雪露粉色 (害羞)

判断本体和喻体

(“树尖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中本体为顶着白雪的树,喻体为看护妇);

B、水的特点(末段):

温暖(有热气)、澄清、绿(以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水之生机)

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

“绿”——冬水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清”——冬水清澈透明

空间顺序: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4)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好处在哪?

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这”指的是“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静的蓝水晶的世界”。

(5)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6)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

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1什么称“小山”?

——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

(济南的地形: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

——不可以。

“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

 

(7)重点句子理解:

A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村庄和雪的“安适宁静”的情态,活灵活现。

与第二段中“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若换成“立、躺、铺”等字都显得呆板、生硬。

B“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怎样理解这句话?

其作用是什么?

“山的肌肤”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

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憧憬和人们美好的期望。

C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D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文中“这些绿的精神”具体指哪些景象?

“绿的精神”其实质是什么?

景象有: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照个影呢?

“绿的精神”实质是:

水充满无限的生机、顽强的精神和孕育着朦胧的春意。

“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E.“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F.“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13夏感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生字词掌握

黛色dàisè:

青黑色。

灵秀língxiù:

清秀美好。

终极zhōngjí:

最终;穷尽。

匍匐púfú:

躯体贴地(像虫、蛇、龟)缓慢爬行。

芊芊细草qiānqiān:

碧绿色。

融融róngróng:

暖的或表明是暖的,尤指暖到一种温和舒适的程度。

轻飞曼màn舞

春花秋月chūnhuāqiūyuè:

春之花,秋之月。

指人间最美好的时光和景色。

澹澹dàn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xiánqíngyìzhì:

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3、课文解读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1、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热爱、赞美)

4、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

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

品味语言:

示例1:

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

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14秋天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3、生字词掌握

丁丁zhēngzhēng:

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等声音。

幽谷yōugǔ:

幽静、深邃的山谷。

归泊bó寥阔liáokuò:

空旷;广远。

枯涸kūhé:

水干竭。

清冽qīngliè:

澄清而寒冷肥硕féishuò:

又大又饱满。

栖息qīxī:

歇息。

梦寐mèngmèi

4、课文解读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

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

牧女思恋图——寥阔空远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乌桕叶像青鳊鱼;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优美语句赏析: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15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

领略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

①《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②《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③《钱塘湖春行》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④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

他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