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426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docx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图纸)

(送审稿)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6年2月

目     录

第一章总 则  3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

第二节 城镇发展方针和战略  4

第三节 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目标  5

第三章城镇发展的总体结构与规划  5

第一节 城镇空间组织  5

第二节 等级规模结构  6

第三节 城镇职能分工  6

第四章关中地区城镇发展  7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  7

第二节 关中城镇群  8

第三节 西安都市圈  8

第四节 其它城镇  10

第五节 重点镇  11

第五章陕北地区城镇发展  12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  12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  12

第三节 其它城镇  13

第四节 重点镇  13

第六章陕南地区城镇发展  13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  13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  14

第三节 其它城镇  14

第四节 重点镇  15

第七章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5

第一节 城镇建设用地  15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5

第八章水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6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  16

第二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  17

第三节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  17

第四节 城市供水水源规划  18

第五节 城镇节水措施及地下水保护  19

第九章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  20

第一节 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20

第二节 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3

第一节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23

第二节 邮政通信和信息化建设  26

第三节 能源与电力  27

第四节 城市防灾  29

第五节 城市警务和消防建设  31

第十一章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1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  31

第二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2

第十二章区域管制规划  34

第一节 管制区域划分  34

第二节 有条件开发地区  35

第三节 严格保护地区  35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  3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37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政策  37

第二节 实施措施  38

第十五章附则  39

附表1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0

附表2 陕西省城镇规模发展一览表  40

附表3 规划期内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小城镇(重点镇)  41

附表4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42

附表5 陕西省2006-2020年铁路建设  45

附表6 陕西省2006-2020年公路建设  46

附表7 规划期内陕西省民用机场建设  46

附表8 陕西省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46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协调全省城市和区域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省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城镇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及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全省实际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陕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省域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遵守本规划。

本规划同时指导省域内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及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等。

第三条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其中,近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本规划本着近中期较详细,远期简略的原则进行编制。

第四条 本规划范围为陕西省行政辖区。

重大问题的论证和重要设施的布局与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协调。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五条 发展目标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产业、旅游业、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全省城镇化的发展,把陕西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并在15年里达到国内中等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人均达到16000元。

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人均达到4500美元。

“十一五”期末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到60%,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等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

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60%、35%。

实施信息化、科教兴陕、工业强省、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条 发展战略

信息化战略:

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保持全省信息化水平与全国同步,为城镇建设的高起点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科教兴陕战略:

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环境,建立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项目带动战略:

集中力量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优势产业项目的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陕西发展。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

依托高新科技,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加速科技产业化,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劳动就业市场的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有力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认真解决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重点搞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以非农化和城镇化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城镇发展方针和战略

第七条 发展方针

以发展为主题,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并举,推动基础设施和各类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镇发展的软硬环境,形成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八条 战略目标

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交通、商贸等优势明显,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功能较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规划期末,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要有明显提高,城镇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镇管理体制。

第三节 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目标

第九条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830万以内,城镇人口达到172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其中,关中达到52%,陕南32%,陕北36%;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100万以内,城镇人口达到2214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4%,其中,关中达到62%,陕南39%,陕北44%。

  到规划期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便捷可靠的全省城市间交通通信网络;区域及城镇土地、水、旅游、矿产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达到或高于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附表1)。

第三章城镇发展的总体结构与规划

第一节 城镇空间组织

第十条 规划期内城镇空间发展将呈现主从型核心―边缘式加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全省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框架是:

“‘一线两带’,一核多中心,带动南北两翼城镇发展”。

“一线”是指关中地区的陇海铁路陕西段及GZ45号公路宝潼段;“两带”是指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

“一核”是指西安都市圈,多中心是指省域内西安都市圈以外的区域中心城市(大中型)。

未来的关中地区在“一线两带”和“一核”的作用下将形成城镇群。

以关中城镇群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向周边的辐射和扩散,带动陕南、陕北两翼地区产业与城镇发展。

第十一条 全省城镇规模体系基本呈序列-规模分布,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等级规模有序结构。

  第十二条 关中城镇群初步形成,在陕北长城沿线及陕南汉江沿线形成一批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区域中心城市。

第二节 等级规模结构

 第十三条 全省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

  一级,西北地区中心城市——西安。

  二级,省域中心城市——全省除西安以外10个市(区),即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杨凌(区)等。

  三级,县域中心城市(包括城关镇)——全省有83个(华阴、韩城、兴平等市和县城关镇)。

  四级,一般建制镇——县城以下所有建制镇。

第十四条 全省城镇规模分布趋于合理。

到2020年,全省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数量之比为2∶6∶8∶27∶850;人口规模之比为2.27∶1.80∶1.0∶1.41∶4.1。

以人口规模计,规划期内,西安、宝鸡建成特大城市;咸阳、渭南、铜川、榆林、汉中、安康等6城市建成大城市;延安、兴平、韩城、商洛、神木、华阴、蒲城、杨凌等8个建设成中等城市(区)。

同时,重点建设好其他小城市和县城关镇,以及100个重点镇(见附表2和附表3)。

第三节 城镇职能分工

第十五条 西安,陕西省省会,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咸阳,西安的辅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医药、化工等工业和商贸发达的大城市。

宝鸡,关中西部中心城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国防工业、轻工业、交通和商贸业为主的特大城市。

渭南,关中东部中心城市,以机械、化工、商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大城市。

铜川,关中北部中心城市,发展以矿产和能源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延安,陕北南部中心城市,以旅游和化工、轻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

榆林,陕北北部中心城市,以能源及其关联产业、商贸业为主的大城市。

汉中,陕南地区中心城市,以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业和商贸业为主的大城市。

安康,交通枢纽城市,以生物和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大城市。

商洛,陕南东部中心城市,依托西安,以中医药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中等城市。

杨凌(区),依托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高新农业开发区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提升。

第十六条 其他城市主要依托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重点,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关中地区城镇发展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

第十七条 以加快“一线两带”建设为契机,构筑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有机协调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结构科学、城市功能互补、城镇发展有序、城市(镇)发展环境良好、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关中城镇群。

第十八条 到2010年,关中人口控制在2405万人以内,城镇总人口达到12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2545万人以内,城镇人口达到157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2%。

第二节 关中城镇群

第十九条 关中城镇群以“一轴”为骨架,轴线上的核心是西安都市圈,在东西两个方向轴线上加快建设渭南、杨凌、宝鸡、华阴、岐山、大荔、凤翔、陇县等8个大中小城市(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星火产业为龙头的综合产业。

建设好一批县城、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形成关中城镇密集区。

  第二十条 关中广域分布的城镇在轴和核的带动辐射下形成较快发展的格局。

这些城镇应主动接纳发展从轴带和核心区域置换出的传统产业,亦要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形成以煤炭、建材、电力、机械、冶金、食品、轻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比较现代化的农业,建成一批迅速发展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第二十一条 关中城镇群空间组织框架:

核―轴―面型结构。

即:

以西安都市圈为核,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GZ45号公路宝潼段沿线为轴,以整个地区城镇的广域分布为面组成叠加的垂直型城镇群结构。

第二十二条 关中城镇群以西安为中心,通过由铁路和干线公路组成的“米”字形交通网络强化区域空间联系,并以此构成城镇群空间结构的基础。

第三节 西安都市圈

第二十三条 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9区4县和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4县,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

到规划期末,成为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中上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大规模聚集,充满创新活力、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地区。

第二十四条 西安都市圈由多层次城镇构成“主辅两城、指向分布”的城镇总体空间结构,都市圈的主城为西安中心城市,辅城为咸阳中心城市,城镇沿国道线呈指向放射状分布。

第二十五条 到2020年,西安都市圈人口达到1200万,约占全省人口29%,占关中城镇群人口46%,GDP占全省GDP总量的50%左右。

西安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00万左右,咸阳城市人口达到80万,兴平城市人口达到30万,三原城市人口达到15万,礼泉城市人口达到15万,乾县城市人口达到17万,建成34个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强的重点镇(包括县城关镇)。

第二十六条西安市

到2020年,发展成为有4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切实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文化产业和通信信息等现代产业,加强同国内外大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建成初步现代化的、人居环境比较优美的西部现代化大都市。

 城内6区是高新技术、新型制造业、现代化的服务业的最大综合中心。

阎良以航空航天为主,临潼以旅游、交通、居住为主,长安以高新技术、科技教育、旅游为主,户县以新型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

其他郊县以旅游、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为主。

第二十七条 咸阳市

到2020年,咸阳市城市人口达到80万,成为关中城镇群的重要中心城市。

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咸阳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应以电子、食品、医药、机械工业为主。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批发中心和物流中心,成为省域内大型商贸业中心城市。

  第二十八条 西安都市圈的其它城镇

  兴平:

到2020年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发展具有高新技术性质的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星火产业。

  三原:

以星火产业和食品、轻工和商贸业为主。

  礼泉:

以果业、星火产业和旅游业为主。

  乾县:

以旅游、商贸业为主。

  发展一批具有特色产业的经济强镇,即引镇、洪庆、相桥、新丰、汤峪(东)、太乙宫、郭杜、滦镇、秦渡、草滩、六村堡、三桥、终南、楼观、底张、店张、韦曲、周原、王村、烟霞、哑柏、马庄、永乐、大程、骊山、余下、马召、厚镇、耿镇、子午等。

第四节 其它城镇

 第二十九条 宝鸡市

到2020年,建成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工业强市和商贸中心,西部交通枢纽。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以南山、北塬为依托,渭河水系为开敞空间,形成以市区为主体,区间绿地为间隔,外围组团相对独立,“山、塬、水、林、城”融为一体的带状发展格局。

处理好内外交通线路的组织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结合环境保护、渭河防洪、退耕还林、组团间绿地等建成山水园林城市。

宝鸡市域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是:

以陇海铁路为主轴,宝鸡中心市区为中心,岐山为副中心,宝中、宝成铁路为次轴,凤翔、陇县、凤县为支撑点,以重点镇为依托,形成“Y”字型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岐山为加工制造业城镇,凤翔为轻工食品城市,陇县为地方小工业和商贸型城市,凤县为装备工业城市。

县城关镇和其余15个重点镇以地方小工业和星火产业为主。

第三十条渭南市

渭南市:

到2020年,建成西安都市圈以东的大型综合产业城市。

城市空间布局呈“一主一副”(临渭区和华县)两大片区的结构。

建设重点是: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城市用水;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按百年一遇建设渭河防洪工程设施。

渭南市域空间结构:

发展“一主一副”城镇轴,一主为关中陇海线沿线城镇群主轴,一副为以能源、旅游、果品产业为主的渭北城镇发展副轴。

韩城:

按“一城三片”结构发展。

居中的新城为居住、行政、商贸区;南片旧城区应保护历史古城的完整,为居住、旅游、商贸区;北片下峪口为工业区。

处理好旅游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蒲城、大荔、富平:

蒲城建成以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大荔为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城市;富平为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业城市。

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白水、澄城、合阳、潼关等4个县城和15个建制镇。

第三十一条 铜川市

建成关中北部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产业型大城市,成为关中辐射和带动陕北的桥梁。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城两区”(即由王益、印台组成的老城区和下高埝、耀县县城等组成的新区)的双城空间结构;以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型产业提升转型为主,积极发展中医药、旅游和果业,建成关中北部特色产业和重工业基地。

铜川市市域重点镇有黄堡和董家河,两镇的产业发展重点为商贸业和地方工业。

规划期内,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城镇内外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三十二条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要强化农业科技的产业转化,使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尽快实现市场化,提升经济实力,建成西部地区大型高新农业类试验示范推广基地。

杨凌示范区的建设除中心区外宜采用低密度、分散组团式的建设方式,给农业科技开发、推广留出大面积空间。

进一步完善中心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科技城的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第三十三条 咸阳市域北五县城镇

咸阳市域北五县包括彬县、长武、永寿、淳化、旬邑等。

规划期内应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业,积极发展加工业;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煤电工业。

把彬县县城建成以煤炭、商贸业为主的城市,建设好其余4个县城。

第五节 重点镇

第三十四条 关中重点发展62个镇,即:

郭杜、引镇、太乙宫、秦渡、草堂、余下、蒋村、泾渭、涝峪、终南、哑柏、新丰、相桥、华胥、关山、常兴、汤峪、县功、阳平、陈村、柳林、蔡家坡、五丈原、法门、绛帐、凤州、底张、正阳、渭滨、五泉、钓台、云阳、店张、大程、土桥、张洪、新民、方里、临平、峰阳、董家河、孙塬、庙湾、广阳、五里、龙门、庄里、美原、下吉、固市、许庄、西固、东陈、荆姚、韦庄、冯原、路井、黄堡、桑树坪、莲花寺、永乐、楼观。

到2020年,重点镇的规模应达到5万人左右,其中位于城市近郊的镇应达到10万人左右。

城镇工业(特别是工业类城镇)集中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污染集中处理,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部稳定达标排放。

第五章陕北地区城镇发展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

第三十五条 加快以榆林、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城镇建设与发展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榆林和延安的建设。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完善和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建设农贸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通信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等向县城和重点城镇集中。

鼓励和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创业,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

第三十六条 榆林市

组成“一城四区”的空间结构,中心城市为政治、经济和商贸中心,金鸡滩为能源、电力工业区,鱼河为精细化工区,镇川为商贸和乡镇工业区,成为晋、陕、蒙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重点搞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榆溪河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治理。

第三十七条 延安市

建成陕北商贸、旅游、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规划期内寻找更可靠的城市水源地以适应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需求,同时尽快建成并运营城市污水处理厂。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解决过境交通。

加快城市周边山地绿化,使中心市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

加强延安革命文物遗址及古城保护。

第三节 其它城镇

第三十八条 神木:

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能源化工产业,保护历史名城(省级),搞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化。

第三十九条 靖边、府谷、定边:

发展资源型经济,即煤炭、天然气、石油、盐的开发利用、加工,发展电力、化工产业,注意解决城市供水和环境保护问题。

第四十条 子长、志丹、黄陵、洛川、绥德:

子长为煤炭、电力、石油开采业城镇;志丹为石油开采、地方工业城镇;黄陵为煤炭、旅游业城镇;洛川为果品生产和加工、商贸业城镇;绥德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业、地方小工业城镇。

第四节 重点镇

第四十一条 重点发展20个镇,其中高石崖、店塔、锦界、大柳塔、尔林兔、瑶镇、安边、永坪、交口河、店头以矿业及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主,镇川、义合以商贸业为主,壶口以旅游业为主。

到2020年,上述重点镇的发展规模应达到3万人左右,其中锦界、店塔、瑶镇、交口河、店头等镇的人口规模应达到4-8万人。

以工矿业为主的镇应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所有工业企业的污染物全部稳定达标排放,绿化、供水和防灾工程设施逐步健全。

第六章陕南地区城镇发展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

第四十二条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形成以汉中、安康、商洛为中心,汉江干流和大交通为骨架,农村集镇为网点,商贸流通为脉络,以生物和水力资源开发,旅游和林特加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园林及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加强小城镇建设。

重点抓好县城和部、省、市级试点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多功能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

第四十三条 汉中市

建成以旅游、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和商贸为主的大型中心城市,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汉中中心城市以“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

加强开发区新型产业发展力度。

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

加快水源地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

完成城区的防洪工程。

实施城市燃气工程,加快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四十四条安康市

成为集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商品集散、特色产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型中心城市。

城区结构形态为“一江两岸、四桥相连、外围组团、环道串联、绿色绕城、环境清秀”。

围绕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矿产、旅游、水电等产业,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群。

利用大型交通枢纽建设的有利时机,发展商贸、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

加快解决市区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以组团方式拓展城市用地。

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建成环境优美的城市。

第四十五条 商洛市

空间形态为“一心、五区、一圈一带”。

城市景观轴沿丹江展开。

省域东南部区域性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