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491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一、选择题

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D )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2年

C.公元前9年D.公元9年

2.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

其建立者是( C )

A.刘邦B.吴广

C.王莽D.陈胜

3.(2018云南芒市校级)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的史事( C )

A.刘邦B.刘彻

C.刘秀D.刘备

4.东汉的建立者是谁(C)

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

5.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是( D )

A.公元前9年B.公元9年

C.公元前25年D.公元25年

6.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属于其统治措施的是( D )

A.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D.统一度量衡

7.“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D )

A.皇帝早逝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D.外戚专权

8.下列帝王中那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D)

A.汉武帝B.王莽C.汉景帝D.光武帝

9.有人说:

“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C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0.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

汉灵帝光和七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黄巾起义爆发。

光和元年是公元178年,黄巾起义开始于( C )

A.171年B.172年C.184年D.185年

11.下列关于黄巾起义叙述错误的是( C )

A.朝政腐败是其根本原因

B.因起义军头裹黄巾而得名

C.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D.使东汉统治一蹶不振

12.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13.较之秦末农民战争,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 A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推翻了封建王朝

D.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

14.(2018唐山丰南区)《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15.要拍一部关于东汉的电视剧,由你担任导演,你会选择下列素材中的( C )

①刘秀起义反抗王莽统治 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个治世——光武中兴 ③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政局混乱 ④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6.(2018宝鸡渭滨区)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D )

A.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

17.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A)

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1)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哪些变化?

原因有哪些?

答案:

(1)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合并郡县,减轻刑罚,惩处贪官污吏。

(2)东汉政权走向衰亡。

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

19.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原因探究】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出现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组织准备】

张角在社会底层传教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

(2)分析材料,张角为发动起义做了怎样的准备?

【历史影响】

黄巾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

但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他们先后都被残酷镇压。

但是,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3)黄巾起义对东汉的统治有何影响?

【历史感悟】

(4)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答案:

(1)反映了人民群众再也不能忍受当时的黑暗统治,体现反抗的情绪。

原因: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2)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在社会底层传教,为起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了准备。

(3)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为政清廉,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活,爱惜民力等。

2019-2020部编人教版:

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8部编版:

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原因:

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外戚: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3)结果: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4)灭亡:

公元23年,号称42万的王莽军队主力,在昆阳一战中被刘秀等人率领的1万余人的农民起义军打败。

2、东汉的建立

时间:

25年

都城:

洛阳

建立者:

刘秀(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

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

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措施(以柔术治天下):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的赋制,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光武帝下诏:

“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经过整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影响: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中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

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探究:

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

(1)同:

①从背景上看:

都是在国家统_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

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都提倡节俭等。

 

③从结果上看:

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2)异:

措施不同:

光武帝刘秀整顿更治,严惩贪官污史,这是文景之治”所没有的。

(3)启示:

盛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揺薄賦;

都善于用人等。

2、识图说史:

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段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东汉彩绘击鼓说唱俑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知识点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2、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梁冀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危害: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史料: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解读: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知识点三:

黄巾起义

1、背景: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朽,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元嘉元年)京师旱。

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2、原因: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尖锐;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

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自然灾害频繁。

3、时间:

184年

4、领导人:

张角

5、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利用宗教(太平道)组织发起的起义

张角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他以宗教为形式,以免费行医治病为手段,组织了义军三四十万,编成了36方,各设统帅,在衙门上标记“甲子”,作为将来的攻击目标和进攻时间,并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6、结果:

失败

7、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者,使其一蹶不振。

群雄争霸,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州牧割据:

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改刺史为州牧,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州牧拥兵自重。

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知识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

新课

导入

导入:

(情境式导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黄巾起义》,你们知道这次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吗?

它的特点是什么?

结果如何?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来了解这次起义吧!

课堂探究

板块一 光武中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陈亮称赞:

“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

——《龙川文集》卷5《酌古论一》

(1)材料中“中兴”指哪一治世局面?

(2)分组讨论:

“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表现如何?

答案:

(1)光武中兴。

(2)原因: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表现: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过渡语: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政治日益黑暗。

板块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1)上表反映了东汉皇帝即位的什么特点?

(2)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皇帝即位年龄都很小。

(2)影响:

小皇帝执政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过渡语: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板块三 黄巾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 《后汉书·黄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请回答:

(1)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2)这次起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这次起义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1)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结束语:

东汉统治在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随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板书设计

东汉的兴亡

当堂达标

                              

1.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 A )

A.农民起义B.世袭继承C.谋权篡位D.联盟征战

2.“光武中兴”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C )

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明帝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B )

A.下令释放奴婢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治贪官污吏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C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 )

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

教材图

片分析

1.东汉宅院画像砖:

此砖为东汉邸宅画像砖。

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

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支奇葩的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

2.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此俑出土于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俑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击鼓槌前伸欲击。

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

身涂白粉,施朱彩。

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史料积累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