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007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儿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

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

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

①黄疸出现过早:

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

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蕴证: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

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3.气血瘀滞证: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

舌见瘀点,指纹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内蕴证

治法:

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推荐方药:

①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淡竹叶、陈皮、生大黄(后下)、生山栀、生甘草等。

②经验方加减:

生麦芽、茵陈、通草、金钱草、泽兰、丹参、黄柏等。

散煮剂:

消导散+三甲散+胃苓散+白蔻散。

中成药:

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制剂等。

2.脾虚湿困证

治法:

祛湿健脾,利胆化瘀。

推荐方药:

1茵陈理中汤加减:

茵陈、党参、茯苓、薏苡仁、干姜、白术、生麦芽、车

前草等。

2经验方加减:

马齿苋、败酱草、生薏米、土茯苓、生铁落、贯众、白花蛇

舌草、虎杖等。

散煮剂:

消导散+参苓散+理中散+白蔻散。

中成药:

肝苏颗粒、四磨汤口服液加太子参免煎颗粒等。

3.气血瘀滞证

治法:

化瘀消积,疏肝退黄。

推荐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郁金、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膝等。

散煮剂:

消导散+三甲散+活血散+白蔻散。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茵栀黄注射液等。

(三)外治法

1.熏洗疗法:

适应于湿热内蕴证。

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给患儿擦洗全身。

每次洗10~15分钟,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2.药浴:

根据辨证配方药浴,多用于湿热型黄疸。

3.敷贴疗法:

按不同证候,分别将药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穴位处,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20分钟,每日2次。

常用穴位:

巨阙、大横等。

4.背部抚触: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通过指揉华佗夹脊穴,振奋人体阳气;气满则泻,促进肠道蠕动。

5.腹部抚触:

喂奶后1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室温26℃~28℃下进行。

腹部抚触时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增进食欲,并且通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加快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四)其他疗法

蓝光箱内光照疗法:

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

患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个管,下方距患儿25~35cm)照射,持续12~24小时/天,连续或隔天进行,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停止光疗。

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

(五)内科基础治疗

1.对症治疗:

黄疸较重时,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或采用光照疗法。

对症治疗药物包括保肝药物如葡醛内酯、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等,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退黄。

2.病因治疗:

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3~5天;病毒性肝炎,应予抗病毒治疗等。

3.其他治疗:

注意监测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异常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严重感染者,注意纠正缺氧及酸中毒;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者,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

(六)护理调摄

1.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加重或消退时间。

2.提倡新生儿早期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以增强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3.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及早发现变证。

4.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感染。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进行疗效判断。

治愈:

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正常(34.2umol/L,即2mg/dl以下);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

显效:

黄疸较前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大于入院时数值2/3。

有效:

黄疸较前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大于入院时数值1/3,小于入院时数值2/3。

无效:

黄疸变化不明显,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小于入院时数值1/3,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观察患儿皮肤、粘膜及小便黄染变化情况。

2.记录患儿肝脾肿大变化情况。

3.对比患儿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4.治疗前后可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者应先接受培训。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痫病》(1994年发布)。

(1)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恐尖叫、恶心、腹部不适、心神不宁、幻听或幻视等不同发作前兆。

(2)以起病急骤、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为特点。

(3)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可表现为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或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意识障碍;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4)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Todds麻痹、头痛、或恢复正常等不同表现。

(5)反复发作可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认知、心理、社会功能障碍。

(6)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7)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8)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

参照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第7版)。

(1)确定是否为癫痫。

(2)明确癫痫的发作类型或属于某一特殊的癫痫综合征。

(3)尽可能明确或推测癫痫发作的病因。

(二)证候诊断

1.惊痫证:

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惊惕不安、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四肢抽搐、神昏,平素胆小易惊、精神恐惧或烦躁易怒、寐中不安,舌淡红、舌苔白,脉弦或脉乍大乍小、指纹青。

2.痰痫证:

发作时瞪目直视、喉中痰鸣、痰涎壅盛,四肢抽搐、或局部抽动、或抽搐不甚明显,意识丧失或神志恍惚、失神,或头痛、腹痛、肢体疼痛,平素面色少华、口粘多痰、胸闷呕恶,可伴智力低下,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3.风痫证:

常由外感发热引起,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发作时突然扑倒、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颈项强直、全身强直或阵挛或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红或舌红,苔白,脉弦滑。

4.瘀血痫证:

既往产伤病史和(或)脑外伤病史和(或)颅脑感染史,发作时头部晕眩、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固定,或肢体麻木,或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年长女孩的发作往往与月经周期有关,行经前易发作,平素易胸胁少腹胀满,舌紫暗或有瘀点,苔少,脉涩,指纹沉滞。

5.脾虚痰盛证:

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抽搐无力,平素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时作眩晕,食欲欠佳,胸脘痞闷,泛恶易呕,咯吐痰涎,大便稀薄。

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软,指纹淡红。

6.脾肾两虚证:

发病年久,屡发不止,发作时多以瘛疭抖动为主要表现,平素时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溏,可伴有智力发育迟滞。

舌淡或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惊痫证

治法:

镇惊安神,豁痰熄风。

推荐方药:

镇惊丸加减。

茯神、枣仁、龙齿、石菖蒲、远志、钩藤、天麻、胆南星、半夏、川黄连、沉香等。

中成药:

小儿琥珀丸、琥珀抱龙丸等。

2.痰痫证

治法:

顺气豁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

涤痰汤加减。

石菖蒲、胆南星、陈皮、清半夏、枳壳、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果、青礞石等。

中成药:

小儿抗痫胶囊、癫痫康胶囊等。

3.风痫证

治法:

熄风止痉。

推荐方药:

定痫丸加减。

天麻、全蝎、蜈蚣、石菖蒲、远志、胆星、半夏、青礞石、陈皮、茯苓、朱砂、川芎、枳壳、钩藤等。

中成药:

医痫丸、癫痫平胶囊等。

4.瘀血痫证

治法:

活血化瘀通窍。

推荐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川芎、桃仁、大枣、红花、老葱、生姜、麝香等。

5.脾虚痰盛证

治法:

健脾益气,化痰熄风。

推荐方药:

集成定痫丸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天麻、钩藤、石菖蒲、当归、肉桂、白芍、白蔻仁、苍术、木香、龙齿等。

中成药:

小儿抗痫胶囊等。

6.脾肾两虚证

治法:

补益脾肾。

推荐方药:

河车八味丸加减。

紫河车、枸杞子、生地、茯苓、山药、泽泻、五味子、寄生、麦冬、丹皮、肉桂、附子等。

(二)针刺疗法

根据病情及患者所需,选择性应用。

体针:

实证取人中、合谷、十宣、涌泉,针刺,用泻法;虚证取大椎、神门、心俞、丰隆、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

均隔日一次。

(三)基础治疗

就诊时已服用抗癫痫西药者,根据病情维持原有抗癫痫西药量,或酌情减量,或渐停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发作频率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青岛全国癫痫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显效:

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

有效:

发作频率减少50~75%;

效差:

发作频率减少25~50%;

无效:

发作频率减少25%以下或增多。

2.脑电图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常规或/和动态脑电图检查。

从癫痫样电波的发放部位、范围、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脑电图背景波改变情况评价。

改善:

癫痫样电波及异常背景波较治疗前有改善。

无改善:

癫痫样电波及异常背景波较治疗前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疗效观察时间宜在1年以上,并不短于患儿治疗前两个发作间隔期。

2.在着重进行癫痫发作次数评价的同时,宜结合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脑电图改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3.在疾病疗效评价的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2000)。

抽动障碍分为四类: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ticdisorder,TTD);

(2)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motororvocalticdisorder,CMVTD);(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disorder,TD);(4)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tic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TDNOS)。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ticdisorder,TTD)

(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1天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2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所致;

(5)不符合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motororvocalticdisorder,CMVTD)

(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但在病程中不同时出现;

(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可每天发作或有间歇,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5)有上述抽动或发声,但不符合Tourette综合征。

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disorder,TD;多发性抽动症)

(1)病程中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然而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可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阵发性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的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4.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tic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TDNOS)

包括不符合上述诊断指标的抽动障碍,发病持续不足4周或18岁以后起病者。

(二)证候诊断

1.风邪犯肺证:

眨眼、搐鼻、清嗓、撅嘴、摇头、干咳等头面、咽喉部抽动症状,鼻塞不通,流涕喷嚏,自觉咽痒,咽腔红赤,眼睛发痒或常揉眼睛,常因感冒等呼吸道感染而加重或反复,常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舌质偏红,或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

2.肝亢风动证:

摇头、耸肩、挤眉眨眼、撅嘴、踢腿等运动性抽动,伴或不伴发声、秽语,抽动频繁有力,声音高亢,多动难静,烦躁易怒,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或滑数。

3.痰热动风证:

摇头、耸肩、眨眼、甩肩、踢腿等,伴或不伴喉中发吭、怪叫、秽语等,秽语频发,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4.脾虚肝亢证:

眨眼,皱眉,耸鼻,撅嘴,腹部抽动,伴或不伴喉中“吭吭”、秽语等,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夜卧不安,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弱或弦细。

5.阴虚阳亢证:

挤眉弄眼,耸肩摇头,肢体抽动,清嗓,头晕耳鸣,多动少静,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尿频或遗尿,盗汗,舌偏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偏干少津,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

治法:

宣肺解表,平肝熄风。

推荐方药:

熄风静宁汤加减。

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桑叶、菊花、蝉衣、僵蚕、葛根、钩藤、白芍、甘草等。

加减:

咽充血明显者,加连翘、薄荷;常流涕、喷嚏者,加白芷、荆芥;喉中有痰者,加半夏、桔梗;肢体抽动明显者,加全蝎、蜈蚣;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延日久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

2.肝亢风动证

治法:

平肝泻火,熄风止痉。

推荐方药:

天麻钩藤饮或千金龙胆汤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菊花、桑叶、茯神、白芍、甘草等。

加减:

肝气郁滞者,加柴胡、枳壳等;头痛头晕者,加川芎、葛根;头部抽动者,加葛根、蔓荆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全蝎、蜈蚣等;口角抽动者,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明显者,加夏枯草、木贼、僵蚕;肝火亢盛、急躁易怒者,加龙胆、大黄;多动难静者,加生龙骨、珍珠母;异常发声者,可加蝉衣、僵蚕、玄参、板蓝根。

中成药:

羚羊角胶囊、羚羊角口服液、羚羊角颗粒等。

3.痰热动风证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推荐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半夏、陈皮、茯苓、黄芩、黄连、栀子、枳实、竹茹、石菖蒲、钩藤等。

加减:

痰火较重、便秘难解者,加大黄、芒硝;痰浊壅盛者,加白附子、青礞石;肝风明显、抽动较重者,加天麻、白芍、全蝎;喉部异常发声者,加桔梗、青果、蝉衣、白僵蚕;秽语频繁者,加郁金、胆南星、白僵蚕。

4.脾虚肝亢证

治法:

扶土抑木,熄风定痉。

推荐方药:

归脾汤合四逆散加减。

炒白术、当归、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太子参、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

加减:

抽动频数者,加葛根、天麻;肝气旺者加钩藤、生龙骨;食欲不振者,加焦麦芽、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睡眠不安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兼心气虚者,合用甘麦大枣汤。

脾虚痰湿者,抽动发作无常,喉中有痰,甚或秽语。

形体虚胖,困倦恶动,舌质淡,舌苔腻滑,脉滑。

治以健脾柔肝,行气化痰。

十味温胆汤或六君子汤加减。

痰热者,加黄连、胆南星;肝郁气滞者,加柴胡、薄荷;痰阻气滞,经气不通,项背强直不适者,加葛根、鸡血藤、伸筋草;痰阻气滞,血脉瘀阻加丹参、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5.阴虚阳亢证

治法:

养阴补肾,柔肝熄风

推荐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甘草等。

加减:

夜眠不安者,加琥珀、珍珠母;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柴胡;抽动明显者,加鸡血藤、伸筋草、川芎、丹参;阳亢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夏枯草。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常根据抽动症状或部位的不同酌加药物,如头部抽动加葛根、天麻、蔓荆子;肢体抽动明显,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等;口角抽动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明显加菊花、谷精草、木贼、僵蚕、白附子;吸鼻明显加辛荑、苍耳子、白芷;喉部异常发声加射干、青果、锦灯笼、山豆根;多动者加石决明、煅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失眠明显者加酸枣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明显者加菖蒲、远志、益智仁;病久可加丹参、红花等。

用法、疗程:

中药汤剂或单味配方颗粒剂,每日1付,水煎分2~3次服,或分2~3次水冲服。

3个月1疗程。

(二)针刺疗法

头针加传统针刺法

主穴:

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头部舞蹈震颤区、精神情感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内关、太冲、合谷、印堂

配穴:

根据症状不同选取相应穴位。

①频繁眨眼、皱眉者,配枕上正中线、额旁l线、太阳、丝竹空、攒竹;②皱鼻严重者,配迎香;③撅嘴、咧嘴者,配地仓、颊车;④异常发音、咽痒、喉中有痰者,配颞后线、天突、廉泉、申脉、照海、丰隆;⑤肢体抽动者,配顶颞前斜线;扭颈加颈夹脊;耸肩加肩髃;⑥脾气急躁者加大陵、劳宫;⑦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定神针;⑧智力低下者加本神、神庭;⑨睡眠异常者加足三里、三阴交;⑩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者加迎香、足三里及相应背俞穴。

刺法:

头针刺法:

常规消毒针刺部位,在所选头穴上用一次性不锈钢毫针与头皮呈15°~30°角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时间45分钟,在留针期间约每隔15分钟进行间歇行针。

传统针刺采用穴位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同头针。

疗程:

隔日1次,3个月1疗程。

(三)耳穴贴压

主穴:

皮质下,神门,心,肝,胆,肾,脾,脑干,耳尖,肝阳。

配穴:

睡眠不实者,加心、额、枕;眨眼者,加眼;嗅鼻者,加内鼻、外鼻;清嗓者加咽喉;头面部抽动明显者,加口、面颊、额;上肢抽动明显者,加肩、肘;下肢抽动明显者,加膝、髋;躯干抽动明显者,加胸、腹;过敏性鼻炎者加风溪、肺、内鼻、外鼻。

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

耳廓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日按压5~6次,每次按压2~3分钟。

疗程:

左右耳交替,3天1次,3个月为1疗程。

(四)心理治疗

参照《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刘智胜、静进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

1.认知支持疗法。

2.心理转移疗法。

3.行为疗法

(1)正性强化法;

(2)消极训练法;

(3)集结联系法;

(4)自我监督法;

(5)放松训练;

(6)习惯逆转训练。

(五)家庭护理指导

1.一般护理

(1)患儿的居住环境要安静,减少噪音;

(2)不吃、不喝容易使大脑兴奋的东西如巧克力、茶、咖啡等;

(3)避免感冒和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4)避免多看电视,特别是一些恐怖、刺激性的节目;避免玩电子游戏。

2.饮食护理

(1)适宜多吃的食物:

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动物脑子及骨髓、鱼、牛奶、粗粮、核桃、莲子、百合、新鲜水果等;

(2)不宜多吃的食物:

含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的食品,煎炸、烧烤、油腻食品及滋补品、饮料等;

(3)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挑食、偏食。

3.心理护理

对儿童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加强家长心理护理指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评定。

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对病人治疗前后的抽动严重程度的改善情况,以治疗前后量表的积分值多少,制定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

抽动发作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YGTSS评分改善率>95﹪;

显效:

抽动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75﹪,但≦95﹪;

有效:

抽动症状有所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50﹪,但≦75﹪;

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YGTSS评分改善率>25﹪,但≦50﹪;

注:

YGTSS评分改善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100﹪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制定。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见附表2。

临床控制:

证候计分值减少率>95%;

显效:

证候计分值减少率>70%~95%;

有效:

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70%;

无效:

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

注:

证候计分值减少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100%。

(二)评价方法

1.疗效评价时点

治疗前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对患儿近一周内的抽动情况进行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后30天、60天、90天对病人治疗后的抽动严重程度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2.疗效评价要求

(1)疗效评价人员应是高年资专业医师,最好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

(2)疗效评价人员应接受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应用培训。

(3)治疗前后应由同一人进行疗效评价。

附表1: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

项目

运动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

总分

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