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125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雨霖铃》导学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霖铃》导学案1.docx

《《雨霖铃》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导学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雨霖铃》导学案1.docx

《雨霖铃》导学案1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

把握内容;体悟情感;感受婉约风格。

2、通过讨论:

鉴赏本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手法。

课堂评价设计

提问性评价:

能准确说出词的内容、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

表现性评价:

能积极参与讨论,能准确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习要求

学案内容

1、了解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朗读诗词,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标注字音词义。

 

4、准确答题并记忆。

1、关于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代表人有柳永、晏殊、李清照等。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代表人还有辛弃疾。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了解作者: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

“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时人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释题及写作背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

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4、预习自测:

(1)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根据风格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根据字数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的前半生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在饱受世态炎凉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柳永。

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精通音律,创制长调,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时人语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课堂学习

活动实施方案

导入一:

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

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

导入二: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

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

分别痛苦。

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板书[雨霖铃]

一、预习检查:

比一比,柳永知多少: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柳永的经历和在词坛上的成就。

(明确要点:

(1)名字:

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经历:

改名前,失意不第,“怪胆狂情”,流连于秦楼楚馆,“奉旨填词”;改名后,考中进士,官微职轻,家无余财,客死襄阳。

(3)成就:

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二、初读感受,明确基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再读感知,把握内容:

各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上阕: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别时情景

下阕: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别后想象(相思)

四、合作探究:

1、各组选出喜欢的句子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方面进行鉴赏,并揣摩练习诵读出情感。

(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

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对长亭,正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这一句表面写景,但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诵读指导:

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赏析: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如何是好呢?

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

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

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诵读指导:

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让人想见哽咽唏嘘之声。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赏析:

想象这副画面:

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

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

好象一副山水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诵读指导: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这一句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所以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赏析:

上片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

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诵读指导:

重读“伤离别”“更那堪”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

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

--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

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啊!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

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3、“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请谈谈你的理解。

赏析:

作者设想了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当堂达标检测:

1、诵读诗词,读出情感,并尝试背诵:

2、总结本词的艺术特点:

融情于景、虚实相济

课后拓展,能力提升

1、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词句赏析它情景交融的写法。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

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

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

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

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

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

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

“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

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

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

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

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2、为柳永拟一副对联,表达出你对他的认识与评价。

3、描写离别的名句积累: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

《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送别》)

教师从两种导入方式里任选其一。

1分钟

 

指名学生回答,师生互相补充。

4分钟。

 

听范读或学生自读后明确基调。

5分钟。

齐读一遍后思考概括内容。

5分钟。

 

第一步:

要求每个小组选1—2个句子,先进行鉴赏,再练习诵读,小组内交流评价。

10分钟。

第二步:

按顺序鉴赏词句:

1、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师做好引导启发和补充评价;2、生诵读词句,师生共同评价,师做好诵读指导。

15分钟。

 

1、指名个别生读后再齐读。

2、生述特色,师板书。

5分钟

 

第二课时课前检查交流:

1、生读自写的答案,师生共同补充。

不求特别全面抓住要点即可:

何景?

何情?

如何烘托出?

2、每组学生选出代表板书自拟的对联,共同评价修改;师展示自拟的对联。

对联示例:

才子词人烟花巷陌浅斟低唱述情事;白衣卿相杨柳岸边泼墨挥毫开婉约。

(吴春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