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264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能农业区位论.docx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1.关于杜能

杜能(JohannHeinrichvonThunen)于1783年6月24日生于德国,1850年9月22日,杜能因脑溢血死于特洛。

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用以表示自然工资的数学公式:

,因为杜能最重视他的工资理论,生前就要人在他死后这么做。

杜能早年丧父,他父亲当时以数学和机械学著称,本来可以是杜能的良师益友。

杜能的母亲容德兼备,能干而有教养,对子女的教育完全独立自理。

杜能幼年就好深思,严肃认真,他母亲对他影响必定很深。

杜能在中年回忆童年时说:

是我母亲的泪水培育了我。

1789年,母亲改嫁。

继父冯·布特尔是个商人,喜好数学,这对杜能的影响很深,后来在杜能学术著作中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久杜能须接管父亲的田产,这也正符合他的志向,所以1799年起就埋头学习农业,杜能二十岁时向他的兄弟抱怨说,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学术研究则太少,颇为遗憾。

直到1803年杜能遇到德国伟大的农业理论家阿尔布雷希特·特尔,他的求知欲才得到满足。

除了亚当·斯密之外,特尔是杜能毕生敬崇的老师。

杜能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一般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

就思想来源来说,杜能的一般经济理论较多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则受到特尔的很大影响。

杜能在其《孤立国》里说:

“在国民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是我的师表,在科学的农业方面则是特尔先生。

特尔,特尔的四卷本专著《合理的农业原理》是德国的农业理论从官房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杜能在谈到特尔对自己的影响时说:

“我所尊敬的老师⋯⋯特尔先生⋯⋯对我所研究的整个农业方向及我的造就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斯密和特尔的理论。

他说:

“在我看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学说有未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难以满足我探求真理的需要,因而迫我自行研究。

”杜能对斯密和特尔深表尊敬,同时又对他们持批判态度。

1810年,他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并经营特洛庄园。

杜能亲自管理帐目。

凡是能登记和合乎计算目的的,他都详细而精确地加以记载和计算。

这种日常的经营业务,为他以后写作《孤立国》一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关于这一点,杜能后来回忆说:

“在我开始作为田庄主的务农生涯时,我就精细地治理会计,力求获得在不同谷物产量和不同谷物价格时农业成本和纯收益的计算数据。

这类数据经五年的汇集,我获得了一个概貌,以此作为基础开始我的、也就是第一卷中所叙述的研究工作。

1826年,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出版。

此后,杜能逐渐闻名于德国。

杜能被推崇为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鼻祖、农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2.时代背景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但普鲁士统治下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典型农业国。

为保存地力,德国仍延续早期普遍实行的三圃式耕作制,有1/3农地处在休耕状态。

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

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

每一块土地在连续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

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轮作制的实施对集约化利用土地创造了条件,但是,对位于市场(城市)周围不同距离的土地,如何配置农业资源,进而提高农业企业经营效益的问题,未提出办法,成为当时德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

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认为,泰尔的合理农业论虽然使农地集约化程度得到一定提高,但对商品农业条件下如何配置农业要素的问题未能给出答案。

他认为,农业土地经营品种及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经济状况,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不能笼统地认为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越大。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1.“孤立国”的六个假定条件

1、孤立国位于肥沃平原中央,只有一座巨大城市,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运费由农业生产者负担;

3、这一平原的土地肥力完全均等,各处都适宜于耕作;-不考虑生产条件;

4、距离城市50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之外是未经开垦的荒野,与其他地域隔绝;

5、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这个城市必须供应全境一切人工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于四周的土地。

6、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和盐场,假设就在中央城市附近。

(保证了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要求,不需要外运)。

经济学家常常要设立很多的假定,萨缪尔逊由此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猴年马月,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一起乘船出游,结果船只失事漂流到一个孤岛上。

大家都饥肠辘辘。

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盒,大家就开始想方设法要打开它。

物理学家说:

“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说:

“给我几种化学药剂,我可以利用它们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最后,经济学家慢条斯理地说:

“你们的方法太复杂了,假设有一把开罐头的起子,我们就可以轻松撬开它……”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对经济学家的嘲讽,因为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总是依赖于一大堆假设。

于是乎好像百无一用是经济学家,经济学最不是一门科学。

但把经济学的假设作为一种方法来看,却是经济学家常用的一种抽象分析,其目的在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最终得到研究结论。

其实,上面那个故事并不能说明只有经济学家的分析才利用假设,物理和化学不也是在空想么?

试想,在沙漠中,如果连开罐刀也没有,又何来聚光镜和化学药剂?

难道物理学家和化学学家会随身带着这些东西么?

他们只不过是根据自己的本行来假设罢了,在茫茫沙漠中一样不能奏效。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而且经济学是惟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

科学的定义:

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大家也别把科学想得过于神圣或神秘,科学无非是指一种人类的智力活动,它从一个或若干假设、公理出发,按照严密的逻辑推导,推出一整套由理论及其推论组成的体系。

假设、公理不需要证明,只需要参与这一学科的人共同接受,但它们、以及由它们推出的理论都要经受事实的验证。

其实理论也是来自于人们对事实的观察,是从中提炼出来的规律。

人们运用理论去解释已发生之事或推断未发生之事,如果事实没有推翻这解释或推断,我们就接受该理论;但如果事实推断了理论的解释或推断,我们就要修正理论,或甚至要认定该理论是错,并予以放弃。

经济学是基于一个假设——后面我们会说到,那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一个公理——后面我们也会说到,那公理是“需求定律”,然后用逻辑推导构建成一整套理论及其推论的体系。

人们运用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现象。

有些现象是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只有经济学才能解释。

例如,地上有一张百元钞票,物理学可以解释在有风的情况下这钞票会被风吹走,但物理学没法解释在没风的情况下这钞票也会不翼而飞,这只有经济学能解释。

如果你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10层楼的顶端掉下来需要多长时间,她会通过假设这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楼房周围是空气,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下落变慢。

但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大理石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假设大理石在真空中下落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影响。

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

例如,为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部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

但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

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科学思考的艺术——无论在物理学中、生物学中,还是经济学中——就是决定作出什么假设。

例如,假设我们从楼顶扔下来的是气球而不是大理石。

我们的物理学家就会意识到,没有摩擦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正确:

摩擦对气球的影响力要比对大理石大得多。

重力在真空中发生作用的假设对研究大理石的下落是适用的,但对研究气球的下落并不适用。

同样,经济学家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产生下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田间耕作的情况将会怎样(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如果最彻底地经营农作,那么离城的远近将对农作产生什么影响。

(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一般地说,近郊应该种植这样的产品:

相对于其价值来说是笨重而体积大的东西,往城市运输费用很大,从远地供应这些产品不合算;再则就是易于腐烂、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这是很清楚的事。

离城远的地方总是逐渐地从事生产那样的产品:

相对于其价值来说,只要求较小的运输费用的东西。

由于这一原因,城市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相当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主要产品。

如果改种别的作物,并把它看作主要目的,那末农作的全部形式就将随之改变,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圈界内,将看到完全不同的农作制度。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地租收入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经济学假定之一:

人都是理性的

理性人(经济人)总是追求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消费满足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等。

有人可能会不服气地说:

“我是不自私的!

经济学假设我是自私的,这是错的!

”然而,科学里的假设、公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也就是不需要是真实的,或是正确的。

但它们需要经受事实的验证,就是从它们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理论要能解释现实,如果不能解释,我们就要修正、或甚至不再接受这些假设、公理;但如果能解释,我们就接受它们。

弗里德曼在他的《价格理论》一书里举过一个例子。

植物朝着太阳生长这个现象,生物学里有一套理论去解释,就是叶子的生长需要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太阳照着的那个方向叶子长得多、背着太阳的那个方向叶子长得少,久而久之这植物就呈现出往太阳那边长过去的样子。

但我们也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

怎么解释呢?

就是假设植物是自私的,对它来说阳光是有利于它生长的好东西,所以在趋利避害这一自私本性的支配之下,它就趋向于朝着太阳生长。

显然“植物是自私”的假设是不对的,植物怎么会有思想呢?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用经济学来解释这一现象,跟生物学用光合作用来解释,推断的准确性如出一辙!

经济学假定之二:

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perfectinformation。

3.“孤立化的方法”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演绎:

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

杜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试图把实验科学的观察方法、经营农业的会计核算和高等数学结合起来。

杜能认为数学方法有助于准确地认识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反对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就很难改变这门学科的落后状态。

他说:

“在非数学不能求得真理的地方,使用数学是允许的。

如果人们在其他知识门类象农业和国民经济一样厌恶数学的倾向,那么我们现在仍处于对天文规律完全无知的境地。

”。

杜能是第一个把微分学应用于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家。

他在不少场合,特别是考察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变化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微分学。

杜能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经济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进行了评论。

但应该说杜能在《孤立国》中运用数学方法及他对数学方法的认识是正确的。

他尽管在其著作中广泛使用数学方法,然而他恰当地估计了数学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正确指出这一方法只“为我们提供了辅助手段”。

杜能首次用微分学研究经济而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对以后的经济学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杜能使用的边际分析法被广泛应用,在经济理论分析中解决了许多难题,推动了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在现在的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都用边际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

同样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也用到此方法。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更深入广泛地运用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的结合)的发展正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现在的高级微分学、宏观经济理论,没有深厚的数学知识是无法理解的。

回顾一下早在100多年前杜能的开创性工作,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作出伟大贡献的经济学家。

(二)理论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2、地租曲线(注意斜率含义及其大小代表的意义)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R=0点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农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

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杜能圈结构)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离城市越近,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高,反之相反。

2配置模式——杜能圈结构

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第二圈——林业、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第六圈——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产品:

蔬菜、牛奶、鲜花等

特征:

产品易腐烂变质,不易运输;土地租赁价格高;劳动力投入和粪肥投入多;运费率和集约化程度高。

(2)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产品:

林木及薪柴

特征:

产品不易腐烂,但笨重、运输量大;劳动投入较少,不需要大量粪肥;单位面积产值不及自由农作圈;运费率仅次于自由农作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产品:

谷物与畜牧产品

特征:

体积小,装卸方便,不易变质腐烂,牲畜可成群赶进城市;轮作和畜牧粪肥保证地力恢复,劳动和城市粪肥仍有投入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产值不及林业圈;运费率较林业圈低。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产品:

谷物和畜产品,畜产品为主

特征:

轮作和畜牧业粪肥保证了地力恢复,劳动及城市粪肥投入更少

单位面积产值不及轮作农业圈

运费率和集约程度比轮作农业圈低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学说,他说过去认为植物在土壤里面吸收的是有机物,但是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植物吸收的不是腐败的有机物,而是吸收的矿物质,简单的无机的矿物质,而且主要的成分他当时提了九种,氮、磷、钾等等。

这个李比希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1840年,一个德国的化学家李比锡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他认为有机物腐烂以后会变成一种简单的无机物,变成一种矿物质能够被土壤吸收。

就是这一点,在整个农业上它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

自从有了这样一个学说以后,就开辟了化肥的这样一个领域。

在以化肥为主体的第一次近代农业科技革命,带来了农药、拖拉机等先进的近代技术,也就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这些新的技术的应用,它给20世纪的农业产量,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20世纪的粮食单产的年均增长量增加了30倍。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特征:

按“谷物-牧草-休耕”3区3年轮作;畜牧业粪肥保证了地力恢复,劳动投入更少,集约化程度更低;单位面积产值比谷草式农业圈低;运费率比谷草式农业圈低。

6.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特征:

谷物自给自足;劳动投入更少,集约化程度更低;单位面积产值比三莆式农业圈低;牲畜直接赶进城市,加工畜产品运费率比三莆式农业圈低。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或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分别为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而第七带则为森林

2、华熙成(1982)等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的分圈层形态,因此中观尺度研究的实例很多。

其中完全符合《孤立国》条件的研究实例较少,但得出类似结果的却很多。

我国学者对上海和北京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也分别得出与杜能圈结构非常相似的结论。

如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层,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km内的区域,以蔬菜、奶牛、花卉生产为主;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的区域,主要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35km之间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

以北京市为中心市场的农业生产圈层与上海相似,也分为四个圈层,第一圈以蔬菜、牛奶、鲜蛋为主要农产品,肉类也占一部分,范围为以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为主的近郊区;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其次为蛋、奶、肉,范围以通县(现为通州区)、昌平县(现为昌平区)等为主;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范围是以平谷县和密云县等为主;第四圈是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其次为粮食,范围是以河北省各县为主。

这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的圈层结构不仅从整体上大致可反映出杜能圈的环状特点,从各圈层的集约度来看,也基本是由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非均一性,其构成仍然与原始的杜能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华熙成.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经济地理,1982,(3)

王秀清.北京城郊副食品生产与供应技术经济体系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91,

(1)

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农村居住聚落呈现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

即从内向外,依次为:

①居住聚落;②芭蕉林;③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④咖啡栽培地;⑤外侧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⑥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⑥A为雨季也耕作的相对干燥地;⑥B只有旱季才耕作的低湿耕地(图3—3)。

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贡献与局限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

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