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412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docx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了解及易考大题

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

持续增长

特点:

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

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

增长加速;二战后:

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

3、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

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

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

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

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

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

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

①人口流动:

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

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

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

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

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

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

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

一直是迁出

国内: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

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

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

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

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

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

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

家庭、婚姻:

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

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①定义:

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

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

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

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

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

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

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

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

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

负相关

1.20世纪成为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其原因包括[3+1]

☆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使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原因[3+1]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3]

☆原始型:

特点: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

特点: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

特点: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4.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及人口特点[2]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5.国际人口迁移实例

6.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3]

☆古代:

自北向南,战争和自然灾害

☆从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由东部向内地、边疆和西部迁移,东部农村人口向东北、西北农村迁移

☆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迁移,流向从内陆向沿海,由中西部向东部,由山区向平原、由贫困向发达地区迁移(以自发的“民工潮”为例)

7.人口迁移的作用[3]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拓展:

经济因素※最重要、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变革)

☆个人需要、个人动机: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9.美国的人口迁移[4]

☆第一次在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造成大量人口西移

☆第二次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第三次在20世纪20-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70年代之后,城市环境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10.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3]

☆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产生影响较大)

11.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3]

☆人口问题:

国际社会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

☆发展问题: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环境问题: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好生态平衡,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点:

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

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

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

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

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

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

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

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

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

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

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

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

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1.城市土地利用分类[8]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教育文化用地

2.常见城市形态[3]

☆平原地区:

用地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即团块状城市,如:

成都,合肥,美国华盛顿

☆山地丘陵地区:

城市用地破碎,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如组团状城市,代表城市重庆

☆河谷地区:

城市沿河分布,形成条带状格局,即条带状城市,如: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3.城市常见的功能分区及其特点[3]

☆住宅区:

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为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在分布位置、周围设施和环境上加以区分)

☆工业区: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交通便捷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心商务区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5.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4]

☆最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土地类型的确定决定于地租水平;地租水平受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方面影响)(此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程度变化)

☆居民收入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宗教种族因素☆城市规划因素

6.我国城市等级划分[4](划分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

20-50万人口

☆小城市(集镇):

20万人口以下

7.我国城市服务范围与等级的关系[3]

☆县城:

服务范围一般为本县☆省会城市:

一般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服务范围可扩展至全国

8.理论上城市等级体系特征[3]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不同: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在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分布着多个低等级的城市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形状呈六边形分布

9.城市的区位因素(形成城市的影响因素)[9]

☆地形☆气候(中低纬地区一般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资源条件(代表城市:

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交通因素(代表城市:

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政治因素(代表城市:

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军事因素(代表城市:

美国波士顿)☆科技因素(代表城市:

日本筑波)

☆旅游因素(代表城市:

黄山、泰安)

10.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2]

☆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

☆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11.城市化的作用[3]

☆使聚落形态发生变化☆使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12.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进程[3]

☆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低于30%):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60%之间):

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60%以上):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或停滞,出现逆城市化

13.逆城市化出现的条件[3]

☆有快速的交通体系☆城市环境问题严重☆乡村和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14.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3]

☆19世纪,欧洲是世界上城市化最高的地区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15.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4]

☆生物圈: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圈:

影响水质、水量、地下水运动

☆大气圈:

工业气体改变太阳辐射强度,气温、降水、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出现“热岛”现象

☆岩石圈:

物质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1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表现[4]

☆大气污染:

污染物:

粉尘、SO2、NxOy、碳氢化合物、Pb等

☆水污染:

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

☆噪声污染:

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休息交谈

☆固体废弃物污染

→以上污染问题均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17.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2]

☆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绿色交通,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与当地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热带:

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亚热带:

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温带:

梨、桃、苹果、甜菜

高寒:

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

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

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地形:

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

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

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

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

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

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

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2、按生产对象: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

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

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

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

农业类型特点原始、粗放、自给传统、劳动密集、自给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劳动力多,精耕细作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不断迁移变换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人力人力、畜力机械

生产技术靠自然凭经验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贫穷落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无生态失衡、物种少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

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

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

障碍、资源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

☆自然因素(较为稳定):

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发展较快):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府政策

☆科技因素:

机械化水平

2.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3]

☆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区位条件(澳大利亚):

地广人稀,相对集中在东南、西南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和地处大分水岭的迎风坡,东南部降水比较丰富,气温适宜历史悠久

☆经营模式:

大农场经营·特点:

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坚持“土—草—畜—市场”模式,既播种粮食,又饲养牲畜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高·在澳大利亚的分布地区:

墨累-达令盆地

3.季风水田农业[4]

☆分布:

亚洲季风区(中国是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作物:

水稻

☆区位因素: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产面积广阔的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历史条件和饮食习惯:

有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稻米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

☆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5]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中国东北、西北地区

☆作物:

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经营方式:

个体、家庭农场,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5.大牧场放牧业[3]

☆分布: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其中,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

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养羊为主)

☆区位条件:

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种植业交通便利,利于运送至市场销售

☆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6.乳畜业[3]

☆主要分布:

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周边有奶牛农场和乳畜业,如:

我国北京、上海)

☆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奶粉、黄油、奶酪)

☆形成的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地处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充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放牧市场发达:

城市密集,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5+3+1]

☆区位条件[5]: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和的特点;灌溉水源充足;地广人稀;交通便利(铁路、水运);工业和科技发达

☆保持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长盛不衰,所采取的农业措施[3]:

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稳产和高产,保持土地肥力

建立全国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特点:

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

8.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4+2+1]

☆区位条件[4]: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捷;历史悠久

☆当地促进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措施[2]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牧场不退化

饲养良种牛

☆特点:

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

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

工业类型区位选择原则部门举例工业特点

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市场指向型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运输指向型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技术指向型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动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指向型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

总厂与分厂的联系:

汽车生产

“上下游”的联系:

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

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

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

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

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

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

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

济钢

工业区:

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

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

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

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补充

世界主要工业区: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

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

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

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

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大气污染企业:

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

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