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尊重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794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开展尊重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展尊重教育.docx

《开展尊重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尊重教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展尊重教育.docx

开展尊重教育

开展尊重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卓越发展

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准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

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弗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

他的意思和“待人如己”。

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世纪对人才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在人格上除了具有起码的人格品质(诸如诚实、善良等)外,还需具备以下人格品质:

一是有民族责任感,弘扬传统美德;二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健体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四是要有正视挑战、敢于抗挫、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等。

健全的人格是社会成员21世纪的护照。

审视当代的中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其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

比如,缺乏现代文明意识,缺乏合作、平等、民主、法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甚至出现偏执性人格、爆发性人格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以前瞻的理念来思考人格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着力寻求变挑战为机遇的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尊重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全面育人、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理念和校园主流文化,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实施“尊重教育”

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准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弗施于人”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次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说厌恶的东西人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一层面。

但是,许多人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就是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有贬义,他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能生存。

但是,“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符合“道德黄金律”第一层面的要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黄金律”的第二层面。

“己所不欲,弗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思想,也希望别人能实现,这就是“推己及人”。

当然,“推己及人”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道德黄金律”的第三层面。

“尊重教育”是对传统意识的一次强烈冲击。

我们对一些现成的做法已经视为正常自然,早已深深积淀于意识深处,以至于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

比如师生谈话难以做到平起平坐,使学生感到不安;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老师当众责备,使学生感到尴尬;还有的动不动就翻学生书包,使学生感到隐私权受到侵犯等。

这些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而我们还觉得是应该的。

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这本身并不错,但由于过分突出这一点,而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的应有尊重。

有些教师为了显示“师道尊严”,对学生则表现了过分的严肃,让学生觉得其可敬而不可亲,也就只能敬而远之。

有的教师甚至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势和“家长制”作风,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消极的状态。

这不仅不利于培养教育学生,而且不利于形成学生的“尊重”意识和习惯。

我们有些教育者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于是,很多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比如,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

这个观点在一些人心中似乎已根深蒂固,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认为学生是需要塑造的,要由我来塑造的,而不是视学生自己自然“生成。

那么,因为你是一张白纸、一个容器,便需要塑造,所以就来涂抹、就来灌输、就来塑造,也是必然的。

这一切都是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正因如此,教育中一些不尊重学生的事件屡屡发生。

比如,我们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多年的做法是让学生戴上袖章站在门口,见到教师后问好,学校和班级也这么检查、落实和评比,大都使用扣分的办法。

这种用行政手段约束学生言行的做法,纯属外向型、形式性的东西,我们的礼貌教育并没有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也没有形成内在的动力。

再比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常常是哪个班级学生出了问题,就用扣除集体分数的办法,总用集体的舆论压力来惩治学生个人的过失。

这些做法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言行上的误区。

把这些自律行为当作是做给别人看的。

古罗马的哲人西塞罗曾说:

“师道尊严往往妨碍求学者的学业。

”师与生,仿佛一个是“上级”,一个是“下级”,法国的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说到:

“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

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

倡导“尊重教育”,就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来说,“尊重”是无前提条件的。

但人作为主体其主体性发展和成熟有个过程,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也有个过程,这两种过程的契合是人类最复杂、最艰巨、最崇高的自我提升建构活动。

其中各因素的组合和变量,导致教育过程中各类互动主体的素质水平和发展方向参差不齐的常态性,规定了教育过程中的尊重不能没有条件,不能没有层次,不能没有底线。

教育史上有“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爱之甚则求之切”的说法和做法。

其核心意蕴不外是越是尊重越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尊重的体现。

确切地说,“尊重教育”不是无条件尊重一切,对教育中一些人的不正常需求和活动,对不良素质和违法乱纪行为,不仅不应尊重,而且应严格禁止和要求改正提高。

这种严格要求是对当事人尚未意识到其人性尊严和发展短路而进行的终极性尊重,对人的发展过程和教育的循序过程的尊重。

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在不平等的环境中获得真正的相互尊重,而只有在尊重对方的行为中获得真正的尊重。

法国的蒙田在他的《随笔录》里说: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

”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

“老师和学生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

二、尊重教育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于此。

一方面,教育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另一方面,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将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个体,培育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使之成为能动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

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拥有必须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影响引导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选择、同化与顺应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等,都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

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

尊重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尊重”是一种教育理念。

从哲学上看,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一所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反映一所学校的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追求。

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从实践上看,教育理念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具有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行为科学的观点,人有两大需要系统,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

生理需要(即基本生物需要,如对粮食、水份、性、睡眠等的需要),安全需要(如保持生命、财产、职业、心理等安全,免于恐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如与他人交往、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爱、成立家庭、归属等需要),尊重需要(如自重、被他人尊重、得到赞许等需要)。

心理需要包括:

认知需要(如认识、理解、说明等需要),美的欣赏需要(如对顺序、对称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寻求自我满足、成就、发展最优潜能的需要)。

基本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

马斯洛认为其中的低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时难以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这类需要满足以后便停止需要。

心理需要也称生长需要,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而且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

尊重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

这种被社会尊重的需求对人的发展十分为重要。

 

所以,“尊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性的道德,同时也是深层次的心理反映。

它既包括个体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科学的尊重,又包括他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具有道德的双向性。

现代教育已经发展到呼唤尊重的时代,单纯的规范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尊重”的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管理由外在的制约型走向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启发----诱导----自我教育”型。

“尊重教育”是以学生尊重自己为原点,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活动以及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能力,逐渐增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爱心”永驻学生心间。

尊重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发展人的。

在我们看来,尊重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尊重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特别是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尊重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

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使我校师生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同时充分发展个性。

没有个性的发展难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没有尊重,个性发展的环境就不可能存在。

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那么“尊重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就会为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新世纪作出贡献。

尊重教育涵盖的内容很多,我们把它主要归纳为5个方面: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科学。

五个“尊重”不是割裂的,而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对生命质量的认识和追求只能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把“尊重自己”作为“尊重”教育的起点。

1.“尊重自己”强调“自立”。

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

人虽然有年龄、性别、体貌的差别,但人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希望获得尊重。

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自己”的基本内容包括:

 

认识自己。

在“尊重自己”教育活动中,学校开展的一次活动是“我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教育实践活动为两代人的沟通创设了平等对话的环境,学生、家长和老师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二字对同学们来说原只是朦朦胧胧的字眼,但在尊重教育中却变得非常具体,非常神圣。

尊重生命的教育启迪广大师生对生命----这个古今哲学家都在不断探索并回答的庄严命题进行思考。

接纳自己。

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现实中的我,善待自己,既不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人的一生中遇到坎坷磨难委屈是很经常的,我们要有勇气直面正视,增强抗挫的承受力,让生命在现实中生长出灿烂的意义。

尊重自己的生命我们还要让自己的生命富有意义,既有生活的美好,更有事业的辉煌。

维护自己。

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人格是自己的脊梁,尊严能使人高尚起来,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我们既然是社会中的一个人,就要有为社会公认的人格,而不是为社会唾弃的人格,这个人格的内涵就是社会公认的规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团体中时刻要考虑对社会和团体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和对他人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这样对人格的尊重才是对自己的尊重,才是对尊重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发展自己。

发展要靠自己。

我们将培养自律自治自主自立的精神和能力,使之贯穿于“尊重自己”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虽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又习惯于按照老师自己的习惯思维定势决定或评价自己和学生的所作所为。

比方说,人们习惯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每个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怎么可以要求所有的人都向一个人学习,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自己点亮自己。

同时,我们身边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和问题,我们能永远依赖他人(社会、家庭、学校、父母、老师)来安排,永远埋怨他人没有来解决吗?

这是不可能的,相反我们只能按照正确的“外因”条件,认真思考自己身边大大小小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2.“尊重他人”强调“平等”。

尊己与尊他是相互的,尊他就是尊己,在尊重自己基础上的尊重他人又提高了人的自尊的层次。

这样相互作用,就能逐渐形成一种能感染和影响他人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

当然,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

是基于平等,在彰显个性基础上的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实际上是“开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

会尊重自己的人也会很好地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必然会心中有人,必然会平等地待人,必然会真诚地对人,必然会用保护集体和遵守纪律来维护他人的利益。

魏书生曾经列举社会上两种人来论述尊重他人的重要:

一种人张牙舞爪,目中无人,惟我独尊,结果四面树敌,成为孤家寡人;一种人和颜悦色,努力树立别人的威信,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即使他一辈子普普通通,也会是别人的精神领袖。

当然尊重他人决不是无原则迁就他人的的个人主义,决不是无原则放任他人的自由主义,决不是无原则附和他人的不道德行为。

尊重他人要树立平等的思想,只有有了平等的思想,才会从心底里尊重人。

人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领导、被领导、老师、学生、长辈、小辈,还是工人、农民、学生在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尊重他人不但要对上,尊老尊师,也要对下,尊幼尊生,不但要对“强者”,也要对“弱者”。

尊重他人要树立分清是非的思想,只有分清是非,尊重他人才有生命力。

尊重他人需要建立在合乎法制规范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我们尊重的是合法合规的高尚,尊重的是有利于社会、学校和班级的责任,尊重的是有利于他人、同学的美德,尊重的是心中有人善于助人的品质,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他人而去容忍丑恶。

当然,对于一时犯了缺点错误的同学或其他人,我们仍然要尊重他的人格,满腔热情地帮助他认识不足,鼓励他去追求高尚,这同样是尊重他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尊重他人要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诚实守信是十分可贵的品质,使尊重他人有坚固的基础,我们每个人对人是诚实的,那他一定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他的对人也一定是发自内心、出自真心,没有奸诈没有不可告人;我们每个人对人是守信的,那他一定竭尽全力忠实承诺,他的对人也一定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没有欺骗没有阳奉阴违。

现代社会的文明需要诚实守信,WTO的经济需要诚实守信,我们真诚地呼唤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要树立宽容大度的思想,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宽广,容得下天下人和天下事,容得下一致的和争论的,容得下好朋友和曾经有过分歧的,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生活中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与自己不一致的人和事,我们在坚持真理的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用辨证的换位的思维想一想,天空也许就那么蓝。

尊人者人尊之,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文明世界。

“尊重他人”的基本内容是:

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

3.“尊重社会”强调“奉献和规则”。

社会是一个区域,它有自己的地理、气候、食品和自然资源。

只有适应社会自然条件的人才能得以生存。

社会是一个人群,分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或者说不同的阶层,一个没有对社会作出过劳动贡献的人,社会不会接受他,不允许他依靠救济赖以生活。

社会是一个系统,有它严格的游戏规划:

法律、制度、章程,社会不能原谅甚至要制裁违背系统游戏规则的个人。

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因为这是法制社会的基准。

社会人群间的联络沟通靠语言,不能理解、不能使用社会群体语言的个人实际上与社会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

社会有一套传统:

它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不尊重社会传统的个人会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走向社会的我们必须明白:

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某一个人,社会要求我们遵守规则,社会期望我们劳动、贡献。

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

适者生存。

所谓适应社会,就是要让我们的才华和特长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谐地合上节拍。

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有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心态,而这些源自于理性和良知。

应该懂得,人的一切,都是社会赠予的。

从幼年、少年到青年,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社会给予的。

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才华属于社会。

奉献和服务,应该是广大师生的义务,应该成为我们真心的追求。

有一个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很好的解释。

我们守法,为了建立法制的社会,法制的社会给我们以安全。

我们道德,为了建立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社会给我们以尊重。

我们文明,为了建立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给我们以享乐。

因此,每一个嘉高人走向社会的时候,都应该有适应社会的自觉意识,都有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

所以,“尊重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遵守规则、维护权利、承担责任。

4.“尊重环境”强调“和谐”。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现在已经面临这种紊乱扩展的后果--空气、土壤、湖泊和海洋的污染:

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失调;宁静已经消失,暴力成了经常性的威胁。

噪音干扰着工作中、街道上、家庭里的居民,使他们不能专心一致,引起一种新型的疲劳,并增加了职业病和失常的危险如耳聋等。

当城市人口越来越拥挤,而且又互不相识时,人们就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行为放肆。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幸福生活,没有为子孙后代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安全的保障,这一代人也没有安全可言。

因此,我们要形成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关爱自然也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我们只有首先尊重自然,自然才会“尊重”人,有效地服务于人。

因此,人对自然的改造,我们必须树立起在合理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注、爱护环境,强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5.“尊重科学”强调“探索”。

尊重科学,我们必须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

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学习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起“与时俱进,适应科技进步,做新世纪主人”的紧迫感,并落实到勤奋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实际行动中,认识到尊重科学的灵魂和动力在于实践和创新。

要注意寻找身边的科学,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不存在离开知识的所谓创新。

当然也不是说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获取的是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获取知识。

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转换的过程。

为此,我们在“尊重科学”的教育当中,要尊重学生探讨事物本身规律的权利,特别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呵护学生每一点带有想像力的火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身到研究性学习中,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综上所述,尊重教育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尊重教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工程。

尊重教育的实质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尊重教育从尊重出发来激发人的主体性,唤醒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是教育由“工具”向“人性”的一种复归,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它既是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使然,又是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使然,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逻辑,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

1、从目的视角来看,尊重教育是一种实现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

尊重教育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以开发、塑造、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充分张扬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动力,以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内容,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尊重,最终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从存在状态来看,尊重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

在嘉高的尊重教育里,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尊重。

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学生的一次责任与自主教育,每一项选择都对学生充满了特殊意义和趣味。

而尊重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条件控制、目标生成等运行轨迹无一不是一个动态变化、前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尊重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和体验。

3、从方法论角度上看,尊重教育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

它对现行的德、智、体、美、劳诸育进行有序化的整合重构,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嘉高特色的学校教育操作程序和规范。

三、我校尊重教育的逻辑表达

尊重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从理论上看,“尊重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一所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反映一所学校的学科特色和追求。

从实践上看,“尊重教育”理念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具有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嘉高“尊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发展”。

尊重教育追求的是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张扬,它强调为将来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和卓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嘉高“尊重教育”(学会尊重、主动学习、健全人格、卓越发展)的逻辑关系如下:

在这里“学会尊重”是手段和操作方略,“主动学习”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健全人格、卓越发展”是目标和结果。

四、尊重教育的实践

尊重教育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

具体来说,在这几年的尊重教育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确立“一个理念”;二是搭建“二个舞台”;三是设置“三个引擎”。

其中,“理念”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