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618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docx

无私奉献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附件:

 

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和命题创新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龚雄飞

引言

高考如何改革现?

实的状况是,我们整个的教育战车上装满的是人们久久渴望的分数,写满的是学生血泪拼搏的誓言,老百姓出于子女生存的需要,被迫在道德和利益的困境中跌入利益的怀抱。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社会自然就把高考当作教育病症的主要诱因,把改革高考当作推进课程改革、拯救基础教育的救命良方,这不能不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生出许多悲壮的感慨。

一、新课程高考的制度设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文件:

“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遵循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话题一:

新课程对高考改革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首先是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高考试题的质量有明显的改变。

培养目标——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个性鲜明、生命丰满的人,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升。

高考要体现这些理念,关键在考试命题的创新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新课程下的高考应该深入研究怎样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应该深入研究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试题来,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命题体现从“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的倾向,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

这些题目不是单靠机械的训练就可以解决的,要解决它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背景,甚至需要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体验。

也就是说,试题应给教师和学生这样一种感觉:

高考不仅仅在考查你已经掌握了什么,而且还考查你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获得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希望着什么。

要考虑如何在题目的设计上下功夫,让“应试训练”抓不住“把手”,找不到“捷径”,让那些真正素质全面、特长突出、个性丰满的学生在考场能发挥好,使每名高中学生都尽可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大学,使每所大学都能选拔到合适的新生,使教育最根本的资源——学生资源能达到最合理的配置。

做到这一点,高中教学的风气就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教学就会真正恢复到其适当的位置上来。

 

其次是新课程课程结构的变化——高中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变化必然要求高考科目的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设置了若干选修模块。

高中新课程的这种结构特点强调并凸现了课程的选择性,选修课程的比重与分量大大加重,成为高中课程的半壁江山。

这种课程结构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考命题的原则和思路。

为了突出考试的可选择性,新高考在课程结构上突出了“选考”的内容,“选考”有两层含义:

一是科目的选考。

以2007、2008年广东高考方案为例:

3+文科基础/3理科基础+X。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

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学科内容。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

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6学科内容。

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

全部采用选择题。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

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

二是试卷考题的选考,实行“超量给题,限量作题”。

同样以广东为例,新高考方案在各科目试卷内容上设计了“选做题”,如在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试卷上,会设置“选做题”,由考生选择答题,一般来说,选做题均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根据自己在中学所学的不同模块来选择解答其中一道,选做题的成绩计入考生成绩总分。

这就意味着,试卷将打破原有的封闭结构,出现大量的选做题目,因此,课程结构的变化对高考方案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第三是评价方式的变化¡ª¡ª高中新课程提倡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也将在一定条件下影响高考的招生录取。

 

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因此,高考改革必须要体现新的评价理念,也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获得的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不应是与学生的高考无关的东西,必须以某种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

以书面笔答为主要考试方式的高考能够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在高考录取时要不要发挥作用,要发挥多大的作用?

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话题二:

新课程高考方案的制度设计

 

海南高考模式:

“3+3+基础会考”

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考试科目按3+3设置,改变¡°综合拼盘¡±模式。

二是在3+3考试中,实行¡°超量命题,限量做题¡±。

三是与会考紧密联系,实行¡°反向测试¡±。

这样改革主要是源于三点考虑:

(1)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需要.

(2)防止学生学习¡°偏科¡±,保障学生的共同基础和知识学习的结构完整。

(3)参考了学生平时的成绩,不至于让高考成为全部的指挥棒。

因为¡°一考定终身¡±一直是现行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在高考成绩中增加学生基础会考成绩,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我们认为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改革方向。

四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江苏高考模式: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海南的高考方案直接影响了2008江苏高考方案¡ª¡ª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七门。

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

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一门。

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

成绩处理实行等级计分,分成4个等级,用A、B、C、D表示。

必修测试科目等级:

各科满分100分。

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

参加两次测试的,取较高等级计算成绩。

选修测试科目等级:

各科满分120分。

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出等级。

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B级为前20%至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

人们对江苏高考方案的质疑主要有3点:

第一、会不会改变大学生的性别比例?

《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8日报道:

2007年安徽专科(高职)以上上线男女比例为15:

85,这一比例创下国内高招统计新记录;

《南国都市报》2007年10月9日文章《高考¡°阴盛阳衰¡±,真的要拯救男生了吗?

》:

南开大学2007年共招收硕士生2551人,其中男生1251人,女生1300人,女生首次超过男生。

第二、会不会影响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学业水平测试以等级呈现合理吗?

浙江高考模式:

¡°分类测试、分批选拔¡±

在现有的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文、理两大科类为主线,按考试科目和内容将测试和选拔分为三类:

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测试研究型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侧重测试技能型能力。

(1)文、理科考试

一类(重点大学)3+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

二类(一般本科)3+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三类(高职高专)3+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2)艺术、体育考试科目

本科3+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专科3+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第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需要。

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单一的选拔模式较难适应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样性需要;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普及化后,学生个体差异更大,所有的学生参加完全相同科目与内容的考试,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实现有差异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统一考试和有差异发展的关系,强调树立“适合的是最好的”的理念。

实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选拔模式,兼顾了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目的是让合适的人通过适合的考试,选拔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和专业,接受适合的教育。

第二、适应高中教育个性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需要。

目前,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是选修课程的开设。

从全国范围来看,选修模块必修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何促进学校开足开齐选修课程,浙江新高考方案体现了有所作为的思考。

按新课程高考方案,主攻“一本”的学生需加试自选模块,自选模块分18个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总分60分。

在这样的导向机制下,不少学校纷纷尝试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

第三、适应高中教育多样化、人才规格层次化的需要。

将技术课程纳入高职类高考,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引导有应用技术潜质的学生加强技术课程学习,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2)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选择适合培养的新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有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价值观和知识观,强化考生的实践能力,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山东省新高考方案:

采用3+X+1模式。

¡°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所有考生都参加基本能力考试。

基本能力测试分必作题和选作题2类:

必做题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

选做题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涉及两个领域的必修内容。

文史方向的考生只做科学部分的题目,理工方向的考生只做人文与社会部分的题目¡±。

(反向测试)

也就是说,¡°1¡±考查的是一张包含理、化、生、政、史、地、技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实践活动等科目的综合卷,它涉及五个学习领域(科学领域、人文与社会领域二者择一)的必修内容。

这是山东新高考方案最大的特色,是集中体现新课程精神的亮点。

基本能力测试不以学科考试为目的,不以考查所涉及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目的,更不是几个领域课程的拼盘组合。

试题主要考查高中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考查学生的生活能力,它要求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以研究主题的形式借助一定情境对各相关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试题均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这是基本能力测试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指导思想,是区分它与语、数、外、文综和理综考试的关键所在。

这类题型是对围绕特定情境和问题而触发那些具有内在关联的不同领域与学科间的知识、能力的融合。

整合的切入点在于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来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它和其他考试科目最显著的区别,所以靠死记硬背,靠机械训练是比较难于奏效的。

下面是一组基本能力考试题:

 

山东省2007年高考¡°基本能力¡±测试题

•第43题(为母亲节主题晚会设计三个不同的舞台大屏幕背景)

•第49题(为“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的10项资料分类)

•第十一大题(关于学生崇拜明星现象调查的研究性学习)……

从实验省区高考方案看新课程高考改革的走向

第一、突出选考的特点。

五省区高考改革都保障了考生选择的权力,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把高考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加强质量的监控。

高考录取中开始引入高中学业水平成绩。

江苏方案实际上减少了2门统一高考科目,即改变了这2门科目的考试性质和难度,而海南方案则在高考科目之外,增加了会考性质的科目成绩的高考功能。

第三、提升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改革都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例如:

江苏省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合格+等级”的指标体系。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方面的评定主要看是否合格,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三方面的评定等第分A、B、C、D四级。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德”和“公民素养”合格,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

同时还规定,考生“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单项达到A级且其他三项均为合格的,高校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均为D级的,高校可以不录取,突出了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有用性”。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学[200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

  近年来,高校招生考试在管理和改革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显著进展。

为进一步适应以普通高中新课程逐步推广为重要标志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培养各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切期待,现就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实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改革的主要任务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中学综合评价的统筹,推进综合改革。

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

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相关科目,相关科目一般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也可以根据本省实际设置其他科目,各科目考试范围由国家制订的新课程《考试大纲》规定。

是否增加选考内容以及选考内容比重等,由各省根据本省高中课程改革实际及各考试科目的特点确定。

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2天。

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察。

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要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进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进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各地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推广在统一考试录取中实行平行志愿、分段填报志愿、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降低填报志愿的风险,增加考生选择机会,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

  三、改革的实施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实施高考改革。

各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事关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高考改革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招生考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有关方面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统一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要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周密设计改革方案,审慎操作、平稳推进、逐渐完善。

  加强管理,积极建设良好的高考改革环境。

要坚持改革、管理两手抓,越是在推进改革的时候越是要严格管理。

各地要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出台深化改革的举措要与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同时研究、同步推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推进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在研制和实施高考改革方案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做好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工作,让社会充分了解改革的意图、内容,促进公众及时接收正确的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2009年后有高中新课程毕业生省份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须上报我部核准。

先行实施高中新课程和高考改革的实验省份应参照本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

教育部

二○○八年一月七日

新课程高考改革必须突破两大难点——

 

第一: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问题。

第二:

高考的试题创新突破问题。

 

 

 

难点之一: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及其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避免了把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定不移进入高考。

校长实名制推荐其实就是在综合素质评价不健全的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无奈”的举措,是对传统录取方式的一种局部的纠偏。

(2)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是综合素质的恒常性——恒常的表现,要求看日常,看过程,不能看学生表现的最佳状态;

二是综合素质内隐性——内隐性使学生许多好的素质一时难以衡量;

三是综合素质表征多样性——表征多样,使衡量的标准不好把握。

综合素质的恒常性、内隐性和表征多样性等特点,使得综合素质评价的建立和评价结果在高考中的使用都非常困难。

因此,综合素质如何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十分审慎。

这种审慎在海南高考新方案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仅作为高考报名的准入条件,没有与高考硬挂钩。

第二、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只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3)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层面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

评价的操作性问题和可靠性问题。

首先是解决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问题。

主要的办法是:

一是抓住学生基础性素质表现的主要活动领域,与相关课程的评价结合起来,使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化。

具体是这样评价的:

道德品质(含公民素养)由班主任、政治教师负责评价;学习能力由各学科教师结合模块学习评价;交流与合作由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由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由音乐、美术教师进行评价。

国家各门课程完成规定学分是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的必要条件,使综合素质评价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同步落实,而不是在课程学习、学分认定之外另搞一套评价。

二是采用“U”型评价方法,按实事求是的原则简化评价的工作量。

第二:

高考的试题创新突破问题。

 

在试卷设计上,中国式高考过分强调命题要适应评分的客观性和标准化的要求,绝大多数试题是有惟一正确解答的封闭式试题。

这只能涉及到学生认知和表现能力中范围狭窄、层次较低的范畴,许多方面的能力和表现,特别是高层次的能力和表现都无法加以检测,造成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成果的理解和追求过于狭隘,花费过多时间在低层次的方面。

在高考纸笔测试的条件下,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思想方法、性格品质等给予关注,就应该创新命题,应较大幅度地增加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试题的比重,考查学生的深层理解和应用水平、考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灵活思维。

而这命题创新的实现又必须要以两大条件作为前提:

第一、标高的控制——控制难度

第二、标准的把握——控制落差

第一、标高的控制——控制难度,实现公平

2008海南高考文科数学试卷

问题研讨:

如何看待和追求不同选修模块试题的等质和公平?

 

1、绝对分数的等值。

严格意义上的试题等值公正,应该是处在同一知识学习水平而态度能力倾向不同的学生对试题具有程度完全等同的适应性,显然这是任何试卷不可能做到的。

试题完成所需能力,总是有某一方面的指向性,而不可能普适于所有学生,这便是对知识同样理解的学生考同样试题,结果也会有差异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将数学意义上的试题等质公正绝对化和唯一化。

2、相对机会的均等。

当今社会,选择发生在每一个领域,也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

选择的多样和必然性,使机会均等和差异认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平原则。

将等质公平绝对化和唯一化,仅看到数学意义上的等质公正,而忽视机会均等和机会差异认同的公正,未必是真正的公平。

加强对影响试题难度多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考试说明对试题难度尽可能清晰界定、样本题的摸拟试测和考题预做矫正等技术控制,加上机会均等带来的选学选考变化趋势的反馈调控,将试题不等质控制在可以接受和认同的范围内。

第二、标准的把握¡ª¡ª控制落差,确保效度

关于语文高考试卷中名句的默写¡ª¡ª

【2007·海南宁夏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i),砯(ping,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查无此字)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008¡¤海南宁夏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氓》)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009¡¤海南宁夏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