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125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docx

技巧篇雕虫小技知多少下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

技巧篇:

雕虫小技知多少(下)

第五节

区分四组易混的表达技巧

一、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

(5)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

(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

(8)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借代

【点拨关键】

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代”而不“喻”,借喻的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同。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下列诗歌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两项是()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隋宫燕》)

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E.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答案AC(A项为借景抒情;C项为衬托。

2.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一项是()

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怡红公子《种菊》)

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枕霞旧友《对菊》)

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咏菊》)

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蕉下客《簪菊》)

答案A(A项只是叙述种菊这件事。

【点拨关键】

两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且会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即便有多个“事物”,也有主次之分。

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

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在一个画面中。

三、衬托与对比

试指出下列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衬托(正衬)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对比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

【点拨关键】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四、渲染、烘托与衬托

1.试指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衬托(反衬)

(2)烘托(侧面描写)(3)渲染和烘托

2.请赏析贺铸名句“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后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

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漫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点拨关键】

(1)认真理解渲染、烘托与衬托的概念内涵。

1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情谊。

3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2)仔细辨析实战中的区别。

①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

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

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②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

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运用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第六节

精准判断技巧,精准分析效果

一、精准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赏析是从精准判断所用表达技巧开始的(当然,题干已给出技巧的除外),能否精准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下一步表达效果的分析。

如何做到精准判断呢?

(一)前提——准确理解判断对象的意思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表达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

 

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

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二)依据——多角度思考

1.依据审题

表达技巧题审题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要审出以下几个要点:

(1)审出鉴赏角度,即要明白题意要求从哪个(些)角度鉴赏。

角度有两种:

一是大小角度。

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要求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

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

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

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二是明暗角度。

明角度是指明确要求鉴赏表达技巧,甚至给出技巧名称;暗角度是指题干用“请赏析……”“如何写景/抒情……”等表述形式,这是间接问,实质上仍是鉴赏表达技巧。

(2)审出所答技巧的数量。

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答多种;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练习】试根据提问角度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设问或比喻

设问、比喻、排比、夸张渲染或化虚为实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手法?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意象叠加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对偶

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想象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②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夸张

侧面描写

2.依据写作对象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3.依据关系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

就所给语言材料来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

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

4.依据层级

所谓层级,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

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

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如是两句(一联),判断时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5.依据位置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

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6.依据技巧特征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

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

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褒斜不容幰①,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②,山木女郎祠③。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

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

幰(xiǎn):

车幔,代指车辆。

②官桥:

官路上的桥梁。

祭酒:

出行的饯别酒。

③女郎祠:

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尽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

“应听子规”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

“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

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描写狭险的蜀道、道中特有风物、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凄楚之情。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

②濯足:

暗用《孺子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③云水客:

云游四方的人。

④折腰:

出自《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了典故手法。

“濯足云水客”,指王质夫,运用“濯足”的典故,表明友人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折腰簪笏身”,指诗人自己,用“折腰”的典故,自谓为卑微的官职所累。

②运用了对比手法。

将朋友隐居生活的悠闲与自己为卑微的官职所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羡慕和神往之情。

【特别提醒】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1先入为主。

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

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反衬”或“乐景衬哀情”了;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二、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完整的步骤是:

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运用(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除了只要求回答第一步骤的题型外,其余题型均要答出第二、三步骤。

1.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

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及表达句式。

如比喻,分析运用时要指出其本体与喻体,使用“将……比作……”的句式。

主要表达技巧的分析要点及表达格式详见前面“理解必备知识”部分。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①紧扣目的。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

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

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

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

几乎任何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

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紧扣位置。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

试以句子为例。

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

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

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

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岭①

七年来往我何堪②,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③。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④。

注①作者被贬遇赦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

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

③这里“江南”指虔州。

④毵毵(sān):

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

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作者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作者心灵的安宁,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与旷达之情。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

【注】承明:

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

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

③用词生动。

“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颤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第七节诗歌表达技鉴赏巧对点练习

【课堂讲练】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注]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②衬托(反衬),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寥廓,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边晚望

刘秉忠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②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

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画,通“划”,筹划。

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

(或:

意象色彩鲜明,构成绚丽苍茫的意境;动静结合)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景中寓情。

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②色彩鲜明,用词准确。

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

③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

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三首(其一)

朱淑真[注]

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朱淑真:

南宋著名女诗人。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