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53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宝花罗、花纹罗、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花纱、吴绢

A.丝织品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B.丝织业劳动分工细密

C.实物税逐渐取代了货币税

D.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丝织品的种类繁多,也反映了劳动分工是非常细密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丝织品成为上层人而非民众主要衣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税收的取代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这些都是缴纳的贡赋而非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4.唐代白居易有诗云: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

”元杂剧《窦峨冤》中窦娥断然拒绝高利贷者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

这表明

A.诗词的史料价值非常低

B.农商矛盾是基层社会的焦点

C.商人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D.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得到普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高利贷者张驴儿”等字眼均是强调商人的缺点,均是反映了对商人的不认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说法绝对,诗词的史料价值并非都非常低,不符合题意,排除;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才是基层社会的焦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在古代中国婚姻不是自主恋爱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5.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

A.明朝政府奖励从荒的证据

B.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C.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D.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发展而公布的地契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然“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那么该图册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依据,同时也是征收赋税的依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耕地而非荒地,也就不是奖励垦荒的证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该图册是土地登记簿而非地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

6.观察下面根据明朝农书整理的数据,它反映出当时江南的农业

A.革新了农耕技术

B.农业工具落后

C.农业经营市场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肥料和灌溉所占比例高反映了重视施肥和灌溉,是精耕细作的表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技术革新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工具投资比例低而未体现农业工具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体现农业经营市场化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看清投资比例的大小。

7.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

叶调元有竹枝词云:

“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这反映出汉口

A.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方面强调了汉口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九分商贾一分民”等字眼又强调了强调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列强入侵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分成两层意思,既强调了市镇规模大又强调了市镇的商业功能。

8.“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人,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

B.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侵略下家庭纺织业走向衰败,也就体现了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衰败而非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非已经解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中国传统纺织品的衰败而非商品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9.1866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时奏称: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

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这说明他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

C.加强海军海防建设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马尾造船厂的企业性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10.陈旭麓认为洋务派不是新生的力量,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接生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A.嫁接了西方资本主义方式

B.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D.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嫁接西方资本主义方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未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洋务运动遭到顽固派的激烈阻挠并未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下表是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资本所占比重

9.6%

41%

官办和官商合办

19

86

16196

29469

33.1%

13%

A.洋务运动破产

B.列强侵略减轻

C.产业结构变化

D.政府政策调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导致的,即政府调整了政策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破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列强是加强侵略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材料中的1894年、1895年等时间判断出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12.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

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

以机器、纺织为主。

这一举措

A.目的是改变中同近代工业布局

B.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

D.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在客观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避免战火而非改变中同近代工业布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这一举措和民主革命无关,也不会推动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这一举措也和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清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

13.土地改革之后,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

毛泽东认为:

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为了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

这里的“合作化”是指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D.开展大规模城市化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之后的“合作化”是指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互助合作的合作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而和土地改革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土地改革和城市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

材料表明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

这说明报刊

A.发挥了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B.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办刊宗旨

C.对司法案件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

D.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社会舆论压力”等字眼意在强调报刊能够起到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申报》是一份综合性报刊,维护公平正义并不是办刊宗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错在“决定性”,夸大了报刊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政治立场和态度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地理大发现揭开了海权时代的序幕,激起欧洲人海外殖民的热潮。

下图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区。

“戊”区纷纷独立建国,必须脱离哪些国家的统治?

A.英、法

B.荷、比

C.西、葡

D.德、俄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区主要是在南美洲,南美洲是西、葡的殖民地,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戊”区不是英、法的殖民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戊”区不是荷、比的殖民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戊”区不是德、俄的殖民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L·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

”“这一时期”是指

A.1300至1499年

B.1500至1763年

C.1765至1900年

D.20世纪上半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大致在1500至1763年,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在时间上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在时间上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在时间上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18.下图为公元1801年至1881年间某一国家城乡人口逐年百分比例。

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俄国

B.中国

C.英国

D.西班牙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出现了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而非俄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而非中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而非西班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19世纪以来,英国曼彻斯特人的生活由过去的看“日头”的随意性向着看“钟点”转变。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钟表制造业发达

B.学饺教育的发展

C.社会风俗的影响

D.工业化进程加快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即工业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时间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转变的主要原因和学校教育毫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非社会风俗的影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A.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B.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C.新兴工业对工人科学素养要求高

D.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工业”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反映了科学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反映了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而非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也是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21.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

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

C.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性生产力的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因素要从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之类的角度去解释,即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是由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性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不是根本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B也不是根本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

1921年苏俄人民强烈要求恢复经济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22.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倒闭的企业数达14万家,失业率为32%。

罗斯福新政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此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兴办公共工程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救济工作提供社会保障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其实也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了矛盾而导致的,而挽救经济危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核心其实也就是在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B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知阔家接管。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战争结束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

美国政府也创力、了一些国有企业。

这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C.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D.兴起了第三产业和“新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收归国有、国有企业”等字眼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在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不实行计划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确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体现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平衡和可持续的合作原则”。

以下国际组织与其精神相似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欧洲共同体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主张自由贸易、市场运作等,所以与材料中的精神相似,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和材料中的精神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和材料中的精神也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欧洲共同体是一个区域性组织,也和材料中的精神也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25.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

这表明中国

A.找到了应对美国挑战的道路

B.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C.致力于建立新的区域化集团

D.开始主导经济全球化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作答选考题时,请考生务必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9、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班: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3

都城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重要发现

东周王城

9.20

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曲阜鲁国故城

10.00

房址,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等

临淄齐国故城

18.00(大城面积)

大城内有排水系统、街道、手工业作坊等宫殿区位于与大城相连的小城

湖北楚国都城(郢都)

15.96

河北燕下都(燕国都城之一)

32.00

宫殿、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

 

——摘编自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材料二

开宝末,议迁都于洛。

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言:

京师屯兵百万,全籍汁渠潜运东南之物蟾养之,若迁都于洛,恐水运艰阻,阙于军储。

——《邵氏闻见录》引王禹僻《建隆遗事》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

(l)材料一中表3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规模。

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答案】

(1)各大诸侯国都城面积远大于周王城,表明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增强,分封制受到冲击;

宫殿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少城),附近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出现了大城,说明社会经济发展;

出现了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的划分,“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产生。

(2)北宋东京对汁河漕运的依赖更加严重,说明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汴河漕运兴旺发达,与南方及海外的经济贸易交流规模超过前代;

坊市制打破,市场活跃,城市服务业发达。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政治方面分封制度的瓦解、经济方面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城市建设方面“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的出现等。

(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在回答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时应该主要突出经济中心的难移问题、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问题、市坊制度问题以及城市里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4

年份

进出口总金额

进口金额

出口金额

1978

206.4

108.9

97.5

1985

696.0

422.5

273.5

1990

1154.4

533.5

620.9

1995

2808.6

1320.8

1487.8

2000

4742.9

2250.9

2492

2003

8509.9

4127.6

4382.3

2008

25632.6

11325.7

14306.9

2012

38671.2

18184.1

20487.1

2014

43015.3

19592.3

23422.9

——国家统计局根据海关统计数字

从表4中提取有关中国对外贸易的一条信息,并加以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

阐释:

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国内外市场的逐步扩大;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示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由逆差变为顺差且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

实施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

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大,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出口贸易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示例三:

改革开放之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