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746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docx

粤教版语文高二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柳永词二首》、《桂枝香》、《苏轼词二首》、《六州歌头》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又一座高峰。

宋词现存二万多首,佳作如林,艺术特点多姿多彩,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风流蕴藉,珠圆玉润;有的痛快淋漓,酣畅恣肆;有的沉郁豪放,雄深雅健;有的清空骚雅,瘦硬峭拔……但最主要的是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

婉约词多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格调委婉含蓄,和谐优美,富于阴柔之美。

柳永、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这种特点比较显著。

豪放词题材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苏轼、辛弃疾等人这类作品较多。

  本周学习的几首词是宋词的代表作品,要求理解背诵、并深入鉴赏。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柳永词二首

柳永简介

  柳永(?

-约1055),字耆卿,原名三变,是工部侍郎柳宣的少子。

柳永一生落魄,致力于词作,词的成就很高。

在词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

他的词作中多表露沦落不遇之感,其中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当前处境的感喟,从而创造出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的词风,开拓了词的领域,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柳永以写羁旅行役和男女之情为主。

其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大胆率直、能奔放尽兴。

为此他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由于他擅长词曲,认识了许多歌伎,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以至功名不扬。

《雨霖铃》这首诗曾受到宋仁宗的斥责:

“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需浮名?

且去填词。

”但他似乎没有接受教训,由此自称“奉旨填词”。

柳词还从民间歌曲中吸取营养,使词变典雅为通俗,一扫晚唐五代词人雕琢之气。

柳永还擅长白描手法,善于层层铺叙。

《雨霖铃》(寒蝉凄切)

1、诵读提示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上阕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读这首词除了应注意它的基调外,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

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声断而气不断。

2、鉴赏要点

(1)融情入景的写法

  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

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词的上阕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读完下阕再回过头来看上阕,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3)巧妙的过渡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

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粘”。

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阕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

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名句赏析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李清照《念奴娇》云: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

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啊!

《望海潮》(东南形胜)

1、词的写作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2、鉴赏要点

  上阕:

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阕:

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西湖是美的,苏轼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3、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

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二)《桂枝香·金陵怀古》                         

1、词的写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般认为系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所作。

这首词摆脱了唐、五代及宋初词委靡艳俗的习气,实现了词体与词人融而为一,词人能够畅达地表现个性的转变。

这首词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诗人的襟怀立意高远,体气刚健浑厚,眼界开阔,俯仰古今,笔力雄奇。

2、鉴赏要点

  词的上阕写登临所见,以雄迈的笔调,描绘了金陵的壮丽的景色。

首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并透露出肃杀之气,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四五句写山水之美。

接下去的三句,从江上往来的船只,写到江畔西风中飘拂的酒旗,表现出金陵的繁华。

结末的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飞起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并用“画图难足”作总的概括。

  下阕转入怀古、抒情。

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阕词义。

六朝统治者凭借金陵险要的地势和江南一带丰富的物产,穷奢极欲,博采声色,国破家残。

“繁华竞逐”四字道出更替的根本原因。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中,“门外”指隋将韩擒虎,“楼头”指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已兵临城下,陈朝君王还在和宠妃寻欢作乐。

这是用艺术夸张手法勾画出的一幅历史画面。

实际是隋军攻入宫城以后,陈后主命人把自己和张丽华、孔贵嫔用绳子连在一起系于井中以避难,隋军出之而被俘。

“悲恨相续”,是从陈后主事泛化开去,联想到金陵在三百年里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个王朝,经历了一代代兴亡史。

“千古凭高”两句,意为任何时代的人来此登高临远,都会对那段历史感慨万千。

但是作者指出,只是停留在怀古伤情上还是不够的,“漫嗟荣辱”一个“漫”字,指出这些只是空叹兴亡而已,表述了作者不能苟同于前人的见解。

最后五句是余波。

“六朝旧事随流水”,历史已成陈迹,“寒烟、芳草凝绿”,金陵景色如故,繁华如故,达官贵人追逐声色如故,醉生梦死如故。

因为“至今商女”依旧“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样显示了批判的锋芒,有力地针砭了时事。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作者的命意不是客观地感叹六朝的兴亡,而是深入一层,是对于六朝统治集团“繁华竞逐”导致相继覆亡的历史现象的惋叹,是针对宋代现实政治状况的有感而发。

北宋从真宗到仁宗、英宗时期,统治者都是安于表面承平,过着豪奢的生活,弄得国库枯竭,民不聊生,危机四伏。

在本词中,王安石认为对于六朝相继覆亡的往事不能“漫嗟”,就是说不能止于发表一些议论,而要实实在在地进行改革,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免蹈六朝的覆辙。

作者的命意有深度,但又是诗化了的,隐于意象之中,含而不露。

  第二,空间和时间描写的恢弘。

作者使用了宏观鸟瞰的视界,把宽大的空间和浩渺的时间成为微缩的景观。

如开头的“登临送目”就把如簇的翠峰、归帆去棹、斜矗的酒旗,乃至欲坠的残阳,似天上星河滔滔而去的长江,都汇聚到词人的笔底。

下阕“念往昔”“千古凭高“,使多少六朝旧事,多少荣辱漫嗟,多少悲恨相续,尽在词人的胸襟气度之中,评说指画之中。

挫万物于笔底,抚古今于一瞬,作者心胸包罗万象,雄视千古,使词作具有浩荡的气势。

此外,作者喜欢用大字眼和充满沧桑感字眼,使作品显得豪壮、深沉、凝重,前者如“千里”、“星河”、“千古”,后者如“初肃”的“天气”、“残阳”、“西风”、“寒烟”、“芳草”等。

  第三、作者学养的显示。

词作之中大量用典,使全词的氛围都笼罩在学者的气质之中。

有的地方是明用典故,如《诗经》的“肃霜”、谢眺的“澄江静如练”,杜牧笔下婉歌的商女;有的地方是化用典故,如叹“门外楼头”几句系化用杜牧《台城曲》,再如“六朝旧事”几句,是暗用唐人窦巩的诗:

“伤心欲问六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春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三)苏轼词二首                              

苏轼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历官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殿中丞等。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

元丰二年(1079)徙湖州,因写诗被指为“谤讪”朝政,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再徙常州。

哲宗即位。

司马光为首的旧执政,起为翰林学士兼侍读。

又因不满当权者尽废新法,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徙颍州、扬州、定州。

八年,复行新法,时新党已变质,又被贬至南疆的惠州、琼州、昌化等地。

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次年卒于常州。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其词作举凡怀古伤今,咏史咏物、说理谈禅、书怀言志、农村风光、抒情叙事等等,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而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领域。

形式上力图不受音律束缚,使词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

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有《东坡全集》。

书法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等,画迹有《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有词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诗词结构

2、诗词主旨

  

  本词通过对中秋月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抑郁惆怅的感情,同时也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3、艺术特色

  

(1)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它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用圆月衬托离别。

  

(2)《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

它落想奇特,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

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同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前半高屋建瓴,后半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

笔势错综迥环,摇曳有力。

布局上,本词上阕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阕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

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

  (3)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四折变化。

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语言朴实无华,含意深刻,曾有人评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4、如何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的人生哲学意味?

  这首词的上、下阕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阕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

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

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

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

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

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

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

下阕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2、鉴赏要点

  上阕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下阕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全词上阕写雨中,下阕写雨后;上阕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阕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3、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

《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社会人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系。

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

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

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四)《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1、贺铸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自号庆湖遗老。

《东山词》,为贺铸自行编定。

贺铸出身较好,个性倔犟,有侠客之风。

其词风多样,张耒在《东山词集序》中概括贺铸词有盛丽、妖冶、幽洁、悲壮四种风格,总体上具备刚柔相济的特点。

他词的主导风格是继承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代表作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等。

贺铸词的艺术特点是:

(1)意象重叠。

(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

2、鉴赏要点

  

  此词为一首自叙身世的长调。

词中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充满侠气的豪侠生活,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爱国壮志难得一酬的愤激之情。

全词熔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配以短小的句式,急促的音节,集苏轼之豪放与周邦彦之律吕于一身,雄姿装彩,不可一世,读来令人有神采飞扬。

雄健警拔,苍凉悲壮之感。

追忆词人上阕京都所度过的六七年倜傥逸群的侠少生活。

起首二句即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之所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为整个上阕的总摄之笔。

以下,便扣紧“侠”、“雄”二字来作文章。

“肝胆洞”至“矜豪纵”凡七句,概括地传写自己与伙伴们的“侠”、“雄”品性:

他们肝胆相照,极富有血性和正义感,听到或遇到不平之事,即刻怒发冲冠;他们性格豪爽,侪类相逢,不待坐下来细谈,便订为生死之交;他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答允别人的事,决不反悔;他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并且以豪放不羁而自矜。

“轻盖拥”至“狡穴俄空”凡九句,则具体地铺叙自己和俦侣们的“侠”、“雄”行藏:

他们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他们闹嚷嚷地酒店里豪饮,似乎能把大海喝干;他们间或带着鹰犬到野外去射猎,一霎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

上两个层次,既有点,又有染;既有虚,又有实;既有抽象,又有形象,这就立体地展现了一幅雄姿壮彩,不可一世的弓刀侠客的恢宏画卷。

  上阕末句“乐匆匆”三字、下阕首句“似黄粱梦”四字,是全词文义转折、情绪变换的关棙。

作者青年时代生活朝气蓬勃、龙腾虎掷,虽然欢快,可惜太短促了,好象唐传奇《枕中记》里的卢生,做了一场黄粱梦。

寥寥七字,将上阕的赏心乐事连同那兴高采烈的气氛收束殆尽,骤然转入对自己二十四岁至三十七岁以来南北羁宦、沉沦屈厄的生活经历的陈述。

  “辞丹凤”至“忽奇功”凡十句,大意谓自己离开京城到外地供职,乘坐一叶孤舟飘泊旅途的河流上,唯有明月相伴。

官品卑微,情怀愁苦,落入污浊的官场,如鸟笼,不得自由。

象自己这样的武官成千上万,但朝廷重文轻武,武士们往往被支到地方上去打杂,劳碌于案牍间,不能够杀敌疆场,建功立业。

十来年的郁积,一肚皮的牢骚,不吐不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