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913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docx

完整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推荐文档

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名词:

1、先成论和后成论

西方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系统的进行了胚胎发育观察。

提出先成论和后成论。

先成论(Preformation):

生物个体的一切组成部分都早就存在于胚胎中,各个部分随着胚胎的发育而长大。

代表学派精子派(精原学说),-卵子派(卵原学说)。

后成论(Epigenesis):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各种结构是逐渐形成的。

2、发生重演论

海克尔(ErnstHaeckel,1834~1919)提出,又称“个体发育(ontogenetic)”或“生物发生规则”。

即: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缩微重演”。

简答题

1、胚胎发育的5个主要事件是什么?

1)细胞分裂(卵裂Cleavage):

细胞分裂快、没有细胞生长的间歇期,因而新生细胞的体积比母细胞小;2)图式形成:

包括胚体轴线的制定和胚层的形成;3)形态发生:

原肠作用开始之后,开始了明显的形态发生过程;4)细胞分化:

胚胎最后会发育出多种种不同细胞类型,分化通常是不可逆的。

5)生长:

胚胎在基本的pattern形成之后,其体积会显著增长,原因在于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加、胞外物质的积累。

不同组织器官的生长速度也各异。

第二章配子发生

填空:

1、含生殖质的细胞才能发育成生殖细胞,线虫未的生殖质称为:

P颗粒(posteriorgranules),果蝇的生殖质称为极质(poleplasm)或极颗粒(polargranule),受精后集中位于预定胚胎的后部。

2、两栖类原生殖细胞的迁移途径为:

囊胚腔底→原肠底→消化道两侧→消化道背部→背肠系膜→生殖嵴。

鸟类和爬行类PGCs的迁移与两栖类不同,主要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生殖嵴内。

3、哺乳动物原生殖细胞的迁移:

原肠形成时,PGCs被动地迁移到后端,先在尿囊与后肠交接处附近聚集,以后迁移到卵黄囊附近再分成两群,PGCs沿卵黄囊的尾部通过新形成的后肠,然后沿背侧肠系膜向上迁移,分别进入左、右两侧生殖嵴。

4、精子发生过程指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整个过程,包括精原细胞阶段、初级精母细胞阶段、次级精母细胞阶段、精子细胞阶段和成熟精子阶段。

其中,从精子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经历了一个形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即精子形成。

5、精子形成过程中:

鱼精蛋白或其它碱性蛋白取代组蛋白形成新的DNA鱼精蛋白复合体。

6、根据卵黄含量的多少,卵子的类型分为:

均黄卵、端黄卵、中黄卵、中央黄卵等4类。

名词:

1、顶体:

精子细胞核附近的高尔基体中某些囊泡彼此融合,形成一个较大的囊泡。

这个囊泡贴于细胞核的一端,成为一个由细胞膜组成的顶体囊。

顶体囊中含有各种水解酶,以颗粒状的形式出现在顶体囊中,称为顶体颗粒。

顶体囊继续改变形状,成为一个帽状结构包裹细胞核的前部,此时顶体囊可称为顶体(包括顶体囊和顶体颗粒)。

简答

1、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的异同

相同点:

都有三个阶段。

增殖期:

精巢里的精原细胞和卵巢里的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其细胞的数量;生长期:

经过若干次有丝分裂后,进入生长期,开始生长。

其体积增大而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成熟期:

经过连续的两次成熟分裂后形成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或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第二次成熟分裂,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两个精子细胞,每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成熟卵子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也可能分裂。

区别:

过程不同:

精子发生过程多一个变态期;配子数不同: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子,二至三个极体,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发生的场所不同:

精子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在精巢里进行,而卵子的发生则不一定在卵巢中完成其发育的全过程。

分裂速度不同:

精细胞分裂快,数量多;卵细胞生长期长,体积大。

其它不同:

精子细胞之间有细胞间桥,卵子发生只在早期有间桥连接。

2、哺乳动物的滤泡发育过程

哺乳动物的滤泡发育包括:

原始滤泡:

初级卵母细胞,单层扁平滤泡细胞包裹。

初级滤泡:

初级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双线期。

滤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立方上皮,并增加层数。

青春期前都属于此时期。

又称为颗粒细胞。

次级滤泡:

颗粒细胞层中出现充满液体的滤泡腔。

其中的卵母细胞仍为处于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

成熟滤泡:

体积增大,形成大水泡,出现卵丘结构,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刺激卵母细胞

第三章受精的机制

填空:

1、受精是两性细胞融合并创造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

受精过程包括:

①精子和卵子相互识别及接触,保证受精在同种的配子之间进行;②精子入卵,保证只有一条精子与卵子结合;③精子和卵子遗传物质的结合;④受精卵代谢的激活,胚胎发育开始。

2、阻止多精入卵的方法包括:

膜电位变化和皮层反应。

名词:

1、超激活(HA,Hyperactivation)

精子获能过程中,运动能力逐渐增强,运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临近顶体反应(acrosomalreaction,AR)时,精子开始出现一种猛烈运动方式,尾部呈现强烈的“鞭打样”摆动,头的运动是不规则的“8”字形,运动轨迹显著编离直线。

2、顶体反应(AR,acrosomalreaction)

当精子遇到卵的胶膜时,精子的顶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由顶体膜和其外的质膜在多处发生融合,使顶体内的物质进行胞吐作用,与此同时形成了顶体突起,这就是顶体反应。

3、获能(Capacitation)

哺乳动物与无脊动物及其它非哺乳类脊椎动物不同,它的精子必须经过在附睾中成熟和在雌性生殖道中获能,才具有使卵受精的能力。

在附睾的成熟(包括形态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变化)与精子质膜特性的变化有关。

4、卵激活(activation)

成熟的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表现为代谢降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大幅度降低,其中DNA的合成完全停止。

经精子刺激,成熟卵从休眠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开始了一系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反应,这些反应统称为卵激活。

简答:

1、精子穿过透明带的过程

(1)精子与透明带表层结合,受体与配体松散结合;

(2)透明带识别精子表面的SED1蛋白,并牢固结合;

(3)精子表面的蛋白质与ZP3分子伸出来的糖基结合;

2、皮层反应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

慢速阻止多精入卵通过皮层反应(corticalreaction)得以实现。

1)皮层颗粒中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分解卵黄膜和质膜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蛋白质,破坏卵黄膜上结合蛋白的受体;2)皮层颗粒中释放的多糖吸水后膨胀,形成透明层(hyalinelayer);3)皮层颗粒中释放出来的过氧化物酶和转谷氨酰胺酶将卵黄膜上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交联起来,使卵黄膜硬化成受精膜(fertilizationenvelope)。

由于受精膜的形成,那些没有进入卵子的精子都从受精膜上脱落,再也不能进入卵子中。

第四章卵裂

填空

1、决定卵裂方式的因素包括:

(1)卵质中的卵黄含量及其分布;

(2)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一些因子。

2、根据分裂球的排列方式和排列位置,分为全裂和不全裂,全裂分为辐射型卵裂、螺旋式卵裂、两侧对称式卵裂和转动式卵裂。

不完全卵裂(偏裂)又可分为盘状卵裂和表面卵裂。

3、斑马鱼中囊胚(经历了10次卵裂)形成三类细胞:

卵黄多核层(yolksyncytiallayer,YSL),包被层(Envelopinglayer(EVL)),深层细胞(DeepCells)。

4、昆虫中并不是所有的卵裂核都参加囊胚层的形成,有一些可以停留在卵黄里,称为消黄细胞,有初级消黄细胞和次级消黄细胞之分,前者是开始时,细胞核分裂留下来的,尚未移动,后者是活质体移动过程中,可再分裂,有些移向边缘的活质体返回中央而形成。

名词

1、卵裂

受精卵的分裂就是卵裂,即受精卵经过多次重复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2、胚胎的压缩(compaction)现象(致密化现象)

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处于8细胞期的胚胎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各个卵裂球之间有许多空隙。

在第三次卵裂之后,各卵裂球突然相互靠近,相互之间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形成一个紧密的细胞球。

细胞球外层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可将球内部的细胞与外环境隔绝,起稳定细胞球的作用。

球体内部的细胞之间有间隙连接(gapjunction)相连,可以相互交换小分子和离子。

3、中囊胚转换(Midblastulatransition,MBT))

斑马鱼胚胎从第10次卵裂开始,由母型调控向合子型调控的过渡期,合子的基因开始转录,细胞分裂减慢,细胞明显开始移动,这个时期成为中囊胚转换。

4、盘状卵裂(discoidalcleavage)

卵裂集中在动物极的胚盘上进行,分裂沟不到达卵黄区,即卵黄不参加分裂球的组成。

如硬骨鱼、一些软骨鱼、爬行类、鸟类和卵生哺乳类等。

5、表面卵裂

一般只在中央黄卵进行,细胞质内聚集有大量卵黄才行表面卵裂。

大多数昆虫的受精卵进行表面卵裂。

由于卵子中央有大量的卵黄,卵裂发生在卵子细胞质的周边。

这种卵裂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胞核分裂后,细胞质并不立即发生分裂,因此形成含有许多细胞核的合胞体。

6、合胞体囊胚(syncytialblastoderm)。

大多数昆虫的受精卵进行表面卵裂。

由于卵子中央有大量的卵黄,卵裂发生在卵子细胞质的周边。

这种卵裂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胞核分裂后,细胞质并不立即发生分裂,因此形成含有许多细胞核的合胞体,称为核包体囊胚。

(果蝇受精卵经过8次卵裂产生256个细胞核,这些核迁移到卵的周边,而细胞质的分裂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进行,因此形成合胞体囊胚)

简答:

1、辐射型卵裂的特点

(1)从动物极观察胚胎时,分裂球围绕中央轴呈辐射状排列;

(2)从侧面观察胚胎时,胚胎由许多行细胞构成;(3)几乎所有分裂球的分裂都是同步的;(4)分裂球上下重叠排列;经裂与纬裂交替进行。

主要见于棘皮动物、腔肠动物、文昌鱼等。

2、螺旋式卵裂的特点

(1)卵裂方向与卵轴成斜角;

(2)细胞之间采用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方式堆叠,细胞间接触面积更大;(3)螺旋式卵裂通常只经过较少次数的卵裂就开始了原肠形成,这为我们跟踪囊胚每一个细胞的发育命运提供了便利。

(4)螺旋式卵裂形成的囊胚没有腔,称为实囊胚(stereoblastula)。

3、哺乳动物卵裂的特点

(1)属于转动型卵裂(rotationalcleavage)或混合型卵裂。

(2)分裂相对较慢,间隔12~24h才分裂一次。

(3)卵裂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很特别。

第一次卵裂是正常的经裂,而在第二次卵裂,其中一个卵裂球为经裂,而另一个为纬裂。

(4)早期卵裂不同步,因此,哺乳动物的胚胎常常含有奇数个细胞。

(5)与几乎所有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在卵裂的早期就被激活并表达出进行卵裂所必需的蛋白。

如老鼠在2细胞期就发生了从母性控制到合子控制的转换.(6)哺乳动物另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有胚胎的压缩(compaction)现象(致密化的现象)。

第五章原肠胚形成

选择:

1、下图属于原肠形成中的那种方式?

(C)

A.外包B.内陷C.内卷D.内移

2、下图属于原肠形成中的那种方式?

(B)

A.外包B.内陷C.内卷D.内移

3、下图属于原肠形成中的那种方式?

(A)

A.外包B.内陷C.内卷D.内移

填空:

1、原肠形成的方式包括:

外包(epiboly)、嵌入(intercalation)、会聚性延伸(convergentextension)、内陷(invagination)、内移(ingression)、内卷(involution)、分层(delamination)等。

2、海胆初级间充质细胞作变形虫状移动,最终集中于囊胚腔中植物极的侧面,各细胞间彼此以丝足连接成与植物极面相平行的索状合胞体(syncytialcable),其中央分泌的无机盐形成未来幼虫骨针的主轴。

3、海胆原肠拉长的动力有两个,一是通过汇聚延伸实现细胞重排,二是次级间充质细胞的牵拉。

4、蛙类的原肠作用是从将来胚胎背部赤道下方的灰色新月区开始的。

即精子入卵后皮层向精子进入方向旋转30度,这一胞质不同层次的相对运动形成了一个在精子进入点对面的特殊区域。

5、在鸟类的囊胚阶段,胚盘位于卵黄的上方,在胚盘中已形成了上胚层和下胚层,上、下胚层之间有囊胚腔,下胚层的下方有胚盘下腔。

上胚层(epiblast)将形成胚胎本体;下胚层(hypoblast)将产生胚外结构。

6、两栖类原肠作用的标志特征是胚孔的出现,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原肠作用的主要特征性结构是原条。

原沟相当于两栖类胚胎的胚孔,而原结相当于胚孔的背唇。

7、原条在达到其最大长度之后,原条的头端(原结)向后退缩,整个长度逐渐变短。

在原条退缩的同时,神经外胚层和脊索也随之往胚胎后端伸长。

名词:

1、原肠胚形成(gastrulation)

是胚胎细胞剧烈的高速有序的运动过程,通过细胞运动实现囊胚细胞的重新组合。

原肠形成期间,囊胚细胞彼此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动,重新到达新的位置,并形成由三层细胞构成的胚胎结构:

将来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转移到胚胎内部,而将来形成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外胚层细胞在胚胎表面扩展。

2、初级间充质细胞

海胆囊胚从受精卵中孵化不久,植物极一侧开始变厚变平,成为植物极板。

植物极板中一些预定中胚层细胞内移进入囊胚腔,称为初级间充质细胞。

3、胚盾(embryonicshield)

鱼类原肠运动中出现50%下包时,与卵黄交界处的deepcells内卷,使交界处形成厚实的一圈,叫胚环germring。

内卷的细胞和由上层内移的细胞形成下胚层、上层的deepcells为上胚层。

下胚层一旦形成后,上胚层和下胚层的深层细胞都会向胚胎将来的背部插入,并向中线集中、向前伸展,形成一个加厚的区域,称为胚盾(embryonicshield)

4、Nieuwkoop信号中心

两栖类精子入卵时细胞质的流动促使与精子穿入点相对的植物半球的几个卵裂球具有诱导其上方的细胞内陷形成胚孔的能力,这几个细胞将形成Nieuwkoop信号中心。

判断题:

1、非洲爪蟾只有外胚层和内胚层起源的器官原基才可在囊胚表面看到,中胚层起源的器官原基位于胚胎的内部。

(√)

2、有尾两栖类所有三个胚层起源的器官原基皆可在囊胚表面找到。

(√)

简答

1、简述原肠形成的意义

(1)建立起了三个胚层;

(2)它使未来器官在胚胎内部位于正常位置;(3)原肠形成使一些原来不相邻的细胞发生接触,为胚胎诱导做准备。

(4)胚层进行了分化,各种细胞已初步特化,为以后分化为复杂的组织、器官打下了基础;(5)细胞的机能开始分工;(6)原肠胚在动物发生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2、简述海胆原肠形成的过程

海胆原肠胚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间充质细胞(primarymesenchymecell)内移。

囊胚从受精卵中孵化不久,植物极一侧开始变厚变平,成为植物极板。

植物极板中一些预定中胚层细胞内移进入囊胚腔,称为初级间充质细胞。

进入囊胚腔的初级间充质细胞逗留在植物极板内侧一段时间,然后开始沿着囊胚腔内壁的胞外基质移动。

(2)形成一个短而粗的原肠(archenteron)。

初级间充质细胞从植物极板内移进入囊胚腔之后,留在植物极板上的细胞有内胚层细胞,也有中胚层细胞。

随后,整个植物极板内陷进入囊胚腔并形成原肠,原肠仅伸入囊胚腔的1/3便停止。

(3)原肠伸长,同时,次级间充质细胞(secondarymesenchymecell)内移。

早期原肠内陷完成后,经过短暂的停歇,原肠又大幅度拉长,拉长的动力有两个,一是通过汇聚延伸实现细胞重排,原肠变细,原肠横切面的细胞由原来的20~30个减至6~8个,同时,原肠的长度增加。

二是次级间充质细胞的牵拉。

次级间质细胞在原肠顶端形成,并维持在原肠顶端。

次级间质细胞伸出丝状伪足,穿透囊胚腔液直达囊胚腔壁内表面。

在原肠顶端和外胚层彼此之间的连接处与囊胚腔壁相连接,然后缩短,牵拉原肠延伸。

又粗又短的原肠变成又细又长的管状结构。

当原肠最顶端接触到囊胚腔壁时,次级间质细胞分散进入囊胚腔。

它们在囊胚腔中分裂,最终形成中胚层器官。

囊胚腔壁接触到的原肠位置最终形成口,口和原肠最顶端形成一连续相通的消化管。

海胆作为后口动物,其胚孔位置最终形成肛门。

第六章胚胎细胞命运的决定

填空:

1、胚胎细胞特化的模式包括自主特化、条件特化和合胞特化

名词

1、自主特化(autonomousspecification)

自主特化的细胞定型是通过胞质隔离(cytoplasmicsegregation)来实现的。

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

因此,细胞命运的决定与近邻的细胞无关。

细胞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细胞发育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组分决定。

自主特化赋予胚胎一种特有的发育方式——镶嵌型发育

2、镶嵌型发育(mosaicdevelopment)

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整体胚胎好像是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的总和。

镶嵌型发育也称自主型发育。

3、条件特化(conditionalspecification)

条件特化的细胞定型是通过胚胎诱导实现的,涉及相邻细胞的相互作用。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的分化方向,也就是发育命运。

对细胞呈有条件特化的胚胎来说,如果在胚胎发育早期将一个裂球从整体胚胎上分离下来,那么剩余的胚胎细胞可以改变发育命运,填补分离掉的裂球所留下的空缺,仍形成一个正常的胚胎。

如调整型发育。

4、调整型发育(regulativedevelopment)

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

调整型发育也称为有条件发育或依赖型发育。

海胆、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的胚胎属于典型的调整型发育胚胎。

5、胞质定域(cytoplasmiclocalization)

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并非均等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

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

6、极叶(polarlobe)

某些呈螺旋卵裂的胚胎(主要是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第一次卵裂前植物极部分向下凸起(如贻贝和角贝)或动物极向上举起(如强棘红螺)而在卵子植物极部分形成一个胞质凸起(图),通常称为极叶。

第七章胚胎诱导与组织、器官形成

判断

填空

1、在胚胎诱导过程中,接受影响并改变分化方向的细胞或组织称为反应组织,必须具有感受性(competence),才能接受诱导者的刺激,从而发生分化的变化。

2、初级胚胎诱导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发生在卵裂期,为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区,第二个阶段是背部外胚层被脊索中胚层诱导转变为神经系统的神经诱导;第三个阶段是中央神经系统的区域化。

3、感受性指反应组织以一种特异方式对诱导刺激起反应的能力,受时间性、区域性、种的特异性、遗传特性、环境因子及细胞周期等的影响。

4、邻近组织的相互作用(proximatetissueinteraction)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

容许的相互作用和指令的相互作用。

5、在内胚层管的形态发生中,内胚层上皮对不同区域中特异的间质起不同的反应。

因而使消化管和呼吸管能在不同的区域发育出不同的结构。

6、羊膜动物的后肾是由输尿管芽和生后肾间质这两个来自中胚层的组织相互作用和互惠诱导形成的。

名词

1、胚胎诱导(embryonicinduction)

在机体的发育过程中,一个区域的组织与另一个区域的组织相互作用,引起后一种组织分化方向上变化的过程称为胚胎诱导。

在脊椎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胚胎诱导对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将不同的细胞组织为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都是极其重要的。

2、组织者(organizer)

因为两栖类胚孔背唇可自我组成脊索、体节等结构,并能诱导外胚层分化能为神经管,因此被称为组织者(organizer)。

它建成了胚体的中轴结构,并为此后的器官的形成奠定了胚胎发育的基础。

鸟类原条前端的亨氏结也具有相同的功能。

简答

1、从鸡胚中分离预定变为角膜的外胚层,与鸡皮肤的中胚层组合,外胚层产生鸡皮肤典型的羽毛芽基(A)。

将同一外胚层与小鼠的皮肤中胚层结合,也出现羽毛的芽基(B)。

试分析以上实验结果。

答:

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间质送出的指令能穿越种的屏障。

但上皮的反应是该种特异的。

因此,器官类型的特异性(羽毛或鳞片)通常是由该种的间质控制的,而种的特异性通常又是被反应的上皮控制的。

 

 

第八章果蝇胚轴形成

填空

1、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沿背-腹轴分化为4个区域,即背部外胚层、腹侧外胚层、中胚层和羊浆膜。

2、调节果蝇胚胎前-后轴的形成有4个非常重要的母体效应基因(又称形态发生素),BICOID(BCD)和HUNCHBACK(HB)调节胚胎前端结构的形成,NANOS(NOS)和CAUDAL(CDL)调节胚胎后端结构的形成。

3、在果蝇与胚轴形成有关的母体效应基因中,dorsal(dl)等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胚胎背部化,即产生具有背部结构而没有腹部结构的胚胎。

与此相反,cactus等基因的突变则引起胚胎腹部化,产生只具有腹部结构的胚胎。

4、两栖类胚胎的背-腹轴和前-后轴是由受精时卵质的重新分布而决定的。

受精时由于精子入卵的影响,卵子皮质与卵黄在重力作用下相对移动,在精子入卵处的对面产生有色素差异的灰色新月区,由此标志预定胚胎的背侧。

名词

1、图式形成(patternformation)

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称为图式形成。

简答

1、组织者细胞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具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1)组织者能够启动原肠作用;

(2)组织者细胞有能力发育成背部中胚层包括前脊索板,脊索中胚层等;(3)组织者能够诱导外胚层背部化形成神经板,并使后者发育为神经管;(4)组织者细胞能够诱导其周围的中胚层背部化(dorsalize)分化成为侧板中胚层而不是腹侧中胚层。

第十一章外胚层的分化和相关器官的发生

填空

1、神经胚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neurulation)和次级神经胚形成(secondaryneurulation)

2、初级神经胚形成后,最初的外胚层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细胞:

位于内部的神经管细胞;位于外部的皮肤表皮细胞;神经嵴细胞。

3、身体不同区域的神经管形成方式略有不同。

头部和躯干部分神经管形成主要以初级神经胚形成方式进行,略有变化。

其过程可以分为彼此独立但在时空上又相互重叠的5个时期:

(1)神经板形成;

(2)神经底板形成;(3)神经板的整形(shaping);(4)神经板弯曲成神经沟;(5)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

4、早在神经管后部形成之前,神经管的最前端部分已膨大成三个原始的脑泡:

前脑(prosencephalon)、中脑(mesencephalon)、菱脑(rhombencephalon)。

5、根据神经嵴细胞所在的位置、迁移方向和分化情况,将神经嵴细胞分成4类:

头部神经嵴细胞、颈部神经嵴和骶部神经嵴细胞、心脏神经嵴细胞和躯干部神经嵴细胞。

6、神经胚期中胚层可分成5个区域:

脊索中胚层、体节中胚层、中段(间)中胚层、侧板中胚层、头部间质。

7、侧板中胚层在水平方向上分成背部位于外胚层下方的背部体壁中胚层(somaticmesoderm)和腹部位于内胚层上方的脏壁中胚层(splanchnicmesoderm)。

8、由中胚层形成血管称为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其形成方式包括:

血岛形成血管和出芽发生形成血管。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