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926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板块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Word版含答案

第9讲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知识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农耕技术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灌溉工具

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农业著作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生产规模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成就

制瓷业

①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②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③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丝织业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3.商业

城镇商

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商业市

镇发展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对外贸

易发展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丝织业中

标志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性质

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特点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缓慢

原因

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5.一条鞭法

背景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赋役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国家税收不足,只能于额外加征派纳,从而加速了小民破产的过程,大量农民抛弃田产,逃移四方,政府控制的户口锐减。

人口的流移反过来又加重了国家征收赋役的困难,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赋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内容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意义

①一条鞭法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它将赋、役合而为一,简化了征收项目和手续,抑制了豪强漏税和官吏贪污

②役银从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变为以丁、田分担,有利于赋役的均平,也使商人减轻了负担

③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对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因此,一条鞭法的推行既是统治阶级解决财政危机、稳定社会经济的需要,也适应了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点二 阻碍农耕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开放与海禁

(1)明朝时禁时开:

海禁

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

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

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开放

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贸易。

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

海禁

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

松弛

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清朝闭关锁国:

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上):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②思想上:

统治者愚昧自大;③军事政治上: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表现

清朝初年,清政府将沿海居民内迁。

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商人来华通商口岸。

康熙后期,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

乾隆年间,规定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

影响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沿海社会的安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外来侵略的作用。

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主题一 近代前夜的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一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探究] 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提示] 新气象:

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

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史料二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探究] 史料中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什么?

[提示] 史料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史论形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

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其缓慢发展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根源何在?

[提示]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③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④政府设关卡,征收重税;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源: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史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探究] 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

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史论形成]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1.主要特征

(1)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2)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

(3)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

2.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1)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地主、商人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3)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限的海外市场。

主题二 近代前夜的迟滞——“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

史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背景:

明朝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探究] 依据史料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危机。

[提示] 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论形成] 明朝“海禁”政策后果

(1)“海禁”政策使沿海渔民不能出海捕鱼、商人无法出海经商,以海为生的人群失去了衣食之源,生活困苦。

(2)“海禁”政策阻隔了与海外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削弱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关系,降低了明王朝在海外的威信。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比较

(3)明代初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大大减少了朝贡贸易的规模、数量,中国的物品不能输出,海外的特产和奇珍异宝不能输入,使中国和海外国家的经济不能互补,双方均得不到发展。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探究] 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史料二 

[探究] 漫画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史料说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史论形成] 比较“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不同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

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命题视角感悟]

视角一 主流价值观引领考

1.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  )

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

解析:

选B 题干中“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体现出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故B项正确。

2.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  )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驰

解析:

选C 材料“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说明晋商的商路是在官道基础开辟的,故C项正确。

视角二 社会热点隐性考

3.(2017·黄冈质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

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

这反映出

(  )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选B 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B项正确。

4.(2016·梅州二模)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解析:

选A 材料中江南市镇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及因此而导致的人们的财富观念变化(重视商业而淡化农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

 

视角三 学术成果创新考

5.(2017·武汉重点中学考试)《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

“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解析:

选B 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中输出产品即手工业产品的精美,市场竞争能力强,故B项正确。

6.(2017·南京摸底)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人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使得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

[仿真达标检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大庆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

“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解析:

选D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

2.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

选A 按照图片所示,当地工场工人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

3.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

选B 由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

4.(2017·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  )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

选C 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芜湖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

5.史书记载明朝嘉善陈氏告诫族人: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B.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解析:

选A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材料中“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宗族传习不齐”的意思是陈氏家族传授和学习的技能并不统一,这和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与材料中“工商经纪,悉从便业”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河南八市联考)16世纪末期,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以及消费市场集中于各级政治中心,无论中国人的描述还是外国人的描述,大城市给人的印象总是富庶的。

下列说法与材料符合的是(  )

A.大多数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团体

C.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国内贸易有巨大突破

解析:

选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江南部分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明末各级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繁荣之地,表明明末大城市商业经济的发达,商帮的出现是商业经济发达的表现,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会造成地方的灵活性减弱,不能说明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明末经济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自然经济,国内贸易不可能出现巨大突破,故D项错误。

7.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

“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解析:

选A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

8.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清朝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清朝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解析:

选C 中国农村并未酝酿资本主义萌芽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9.(2017·张家口期末)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

A.是自然经济决定的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解析:

选B 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与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相符,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解析:

选C 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C项正确。

11.《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解析:

选B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B项正确。

12.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丝织业中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解析:

选D 读图可知在秦汉、唐宋时期丝织业重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到了元明清时期丝织业分布在苏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说明丝织业中心转向东部地区,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

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染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

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

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

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

……15至18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

……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摘编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12分)

解析:

(1)问,材料一、二中的省略号分层,抓住材料一中省略号前后两层含义分析总结中国“客帮”的特点;抓住材料二中三个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分析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