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000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docx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检测5山水田园诗四首

山水田园诗四首

“绵里藏针”还是“海底捞针”?

毕淑敏文集《心灵处方》(作家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中有一篇叫《钻影》的小说,其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鉴赏家是在成堆的真品中,慧眼剔识闯入者。

编辑是在成百上千以至上万的草稿当中,挑选出尚堪打造的毛坯。

这种沙里淘金绵里藏针的性质,日复一日,编辑越来越具有同情与兼容的好脾气……[来源:

学.科.网]

作者写这段话旨在赞扬编辑们的辛苦工作和牺牲精神,但是“绵里藏针”一词实在是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绵里藏针”的意思是丝绵里面藏着针。

形容柔中有刚。

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无论“绵里藏针”是作为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来用,写的都是人的性格。

与从众多稿件中挑选出可堪加工的稿件不搭界。

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把小说中的“绵里藏针”改为“海里捞针”或“大海捞针”就妥当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陈两森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储光羲(约706—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

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系下狱。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元和年间(806-821),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次阌乡,暴疾卒。

(续上表)

  孟浩然,有《孟浩然集》。

祖咏,有《祖咏集》。

储光羲,有《储光羲集》。

孟郊,有《孟东野诗集》。

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情感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

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杜甫《江村》。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如王维《过香枳寺》。

6.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渚(zhǔ)    膏腴(ɡāoyú)  晦暝(mínɡ)

葵藿(huò)霁色(jì)畋渔(tián)

“田”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有表示田地范围的大长方块,里面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或沟渠。

本义为农田,后泛指耕地,又引申为主管农业的田官、田猎,还引申为动词,耕种。

“田”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田”的字大都与田地或耕种有关,如“畴”“畔”“畦”“界”等。

“田”也可以作声符,如“佃”“畋”“甸”“钿”等。

宿建德江

阅读《宿建德江》,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是哪一句?

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

“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又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还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鉴赏诗歌的技巧】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请试作赏析。

答案:

小州在烟幕笼罩之中,暮色茫茫,天空看起来比树木还低,这些景象让人感觉压抑,原野空旷,只有明月与人作伴,使人更觉寂寥,空旷寂寥的江景引发并蕴含了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客居的孤愁。

3.【鉴赏诗歌的语言】

(1)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新”内涵丰富。

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仍漂泊他乡;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2)“低”字用得好。

从船上望去,空旷的原野茫茫苍苍,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要低。

明月中天,倒映水中,与游子是这样的亲近。

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写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低”与“旷”互相依存、互相映衬,形成因“野旷”而“天低”的特有景色。

4.【鉴赏诗歌的情感】分析第三、四句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案:

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王国维曾说过: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诗人心生愁绪时,笔下的景物也会浸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

请结合《宿建德江》,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因为有这样的一些愁绪,所以进入诗中的景物,也难免会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

当面对空旷辽阔的原野,茫茫的江水,诗人会觉得前路黯淡无光;看到远方的天空阴沉沉的,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诗人的心情会更觉压抑;倒映在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自己亲近。

从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及画面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愁,前途黯淡之忧,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

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

“‘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你是怎样理解这诗外之意的?

答案:

“野旷天低树”写出旷野的空旷寂寥,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人显得孤独寂寞,这时只有江中的孤月与自己亲近,寂寞之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让我们见到了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绪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想翻腾的海洋。

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月去的意境。

终南望余雪

阅读《终南望余雪》,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语言】《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写的这两句和诗歌标

题有何关系?

请分别赏析“阴”和“秀”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这两句从诗题中的“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

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

“阴”字用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2.【鉴赏诗歌的技巧】“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浮”字,若改为“覆”字,效果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覆”字只是客观地反映出积雪覆盖的情形。

而“浮”字巧妙地写出了终南山因其高峻雄伟故“积雪”如同飘浮在空中一样的景色,以动写静,使本诗中高耸入云的终南山的夺人气势更形象,而且还增加了诗的韵味。

3.【鉴赏诗歌的意境】“林表明霁色”极为生动,试加以赏析。

答案:

“林表明霁色”,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

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沐浴着日光。

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4.【鉴赏诗歌的情感】“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透露出诗人本意,抒发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请谈谈《宿建德江》和《终南望余雪》两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宿建德江》的写景,是先写远眺,再写近观,给人既遥远又逼真之感,抒发的是惆怅之情。

《终南望余雪》只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一“浮”一“霁”,真切细腻地把眺望所见,写得雄奇峻拔,蕴含了豪情壮志和悲悯情怀。

[来源:

学_科_网]

这是一首应试诗,虽不合宫韵要求(至少是四韵八句),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请问,祖咏何以明知不符合规定还要这样写?

诗作又何以千古流传呢?

答案:

祖咏参加科举考试,对于命题诗只写了四句即罢手,用他自己的话说,意思写完了。

无疑这是遵循忠于创作规律的一种做法,分析一下全诗,我们不难看出这点。

第一句用“阴岭”点明北望终南,“秀”则贴切写出终南山在严冬中石骨嶙峋的神志。

第二句点明积雪之高原,又带出山之高峻。

两句已把题目中“终南望雪”四字都写到了。

后两句作者用十个字极力写“余”的精神:

傍晚时分,雪已停了,天色开霁,而城里人反觉更加寒冷,极合客观规律,句中“霁色”“暮寒”从眼前景和人的感觉两方面烘托出“余”字的精神。

四句二十字,试题之意已圆满写出,何必再添足呢?

经此分析,诗作流传千古便不难理解了。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阅读《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这四句的写作技巧。

    

答案:

这四句采用对比手法。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用世人和“我”的态度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诗人超然脱俗的情操,同时表现诗人远离权贵、隐居田园的志向。

2.【鉴赏诗歌的意境】请描绘诗中的田园生活画面。

说说作者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形成了诗歌怎样的风格?

答案:

山林湖泽天气变化有时不宜渔猎,就暂且回家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种了满园的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鸟雀飞禽都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屋宇前与我为伴。

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方法,诗风质朴自然。

3.【鉴赏诗歌的情感】“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这四句是诗人明志之语:

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写出了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

诗人是如何传达那种闲适傲世的情感的?

答案:

“山泽时晦暝……翔集依我庐”六句,选取了一系列具有田园特色和情趣的意象,如山林、川泽、葵霍、桑榆、禽雀、南山等,构成一幅富有浓厚田园风味的风景画,具体写田园生活的乐趣。

②开头四句将逐荣华、耻贫贱的世人与自己的坦荡闲逸情怀对比,中间六句运用白描,写出自己好渔猎的隐居志向和乐趣。

③“所乐”“所愿”“兀然”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大放异彩

,渊源可追溯到晋宋的陶渊明和谢灵运。

细细品味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再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比较,看有何异同。

附: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

共同之处在于:

①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露无遗。

②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

③两首诗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④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不同之处在于:

①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陶诗开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

②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储诗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不如陶诗平淡自然,返璞归真之意亦不如陶诗。

游终南山

阅读《游终南山》,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案:

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2.【鉴赏诗歌的语言】

(1)请赏析开头两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中的“塞”和“生”两字。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案:

(1)“塞”字,极尽夸张之能事。

写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相连,环顾则视线全被千岩万峰所遮挡,表现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生”字,选词新奇独特,形象地描绘了朝日和夕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初露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的景象,生动传神,别有情趣。

(2)“驱”“拂”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驱”字将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的样子表现得形神毕肖;“拂”字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3.【鉴赏诗歌的技巧】

(1)从常理讲,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但作者却把它们放在一起,试分析第三、四两句的妙处。

(2)这首诗是怎样体现“游”字的?

答案:

(1)“高峰夜留景”,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它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钟南山之高;“深谷昼未明”,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

它也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

一高一深,对比中表现了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高深广远。

(2)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视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根本看不到山外的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很妥贴。

4.【鉴赏诗歌的情感】“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

“山中人自正”表明山中人“正”而不邪。

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

山中人既然“正”

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的。

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

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

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什么在结尾流露出了“悔读书”的想法。

答案:

①终南山无比优美的景象,自成天地,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

②山中人“正”而不邪

,置身其中的诗人也感到人正心平,连险峻的山路都变得平坦了

,使他能够远离污浊的世俗红尘,超然物外。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林表明霁色  林表:

林外

B.相与尚膏腴  尚:

高尚

C.山泽时晦暝  晦暝:

昏暗

D.兀然倾一壶  兀然:

傲然

解析:

B项,尚:

崇尚,指高攀。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淼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第四句抒情作准备;第四句抒发了离情,又不便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本诗题为“早梅”,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凌

寒怒放的早梅的刻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句的“寒”字对应“疑是经冬雪未销”,以为梅花是冬雪未融化,可见其早。

第三句用“近水花先发”说明这是因“近水”而“先发”的早梅。

(2)诗人表面上写梅花,实际却是在写自己与早梅傲寒独发的高尚品质和在精神上的契合。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性过强,“闻”字不及“弄”字能体现出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2)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之情。

三、语言运用

5.阅读下列文字,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序号。

中国诗富于暗示,有一种“怀孕的静默”,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如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如__________________。

①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②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第一空要抓住“静默”一词进行分析;第二空则要抓住“遥思远怅”来选择答案。

答案:

③⑤⑥ ①②④

6.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

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

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

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时要注意关键词语,评价是要全面、得体,如分号前后的内容“隐士”“忠臣”,语段是叙与评的结合,最近人情才会保持着一个平常人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案:

(示例)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