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6032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docx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探究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中国式"路径机制研究

周锋,潘锡泉,俞杭  2014-06-20

摘 要:

金融危机爆发引起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的诸多弊端深刻的反思,激发了世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热议,且一度出现盲目推崇人民币国际化的狂热浪潮,却忽视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本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则从人民币国际化内涵入手,对人民币国际化步履维艰的现状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进行了较为客观辩证的分析,并据此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贸易格局改变和贸易结算方式调整,以及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等多维层面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中国式”路径机制。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机制,国际货币体系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

尽管在经过世界各国新一轮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助后,其危害有所缓解,但资金市场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冻,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消除,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中介职能趋于失效,实体经济遭受严重挫伤。

而此时,美国政府祭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激进的财政政策1,其结果是,在美元本位制下,由于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滥发美元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这无疑导致了美元价值的不断贬值,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

不可否认,我国也未能幸免。

一方面,美元的大量供给导致我国国内流动性泛滥继续加剧,另一方面,使得我国拥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但与此相对的是,此次金融危机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抢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制高点提供了机遇。

随着人们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危害,以及对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不断反思,使得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变得越来越激烈。

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币值的坚挺和汇率的持续稳定,且较早地走出了金融危机阴霾,实现经济启暖回升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度成了世人对现今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之不满而期望寻求能够作为重构合理国际货币体系对象被提上日程,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

从客观上而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随着我国经常项目的完全开放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对外开放,人民币资产的不断国际化,人民币也将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对未来国际货币预测中热榜的币种之一(刘艳靖,2012)。

  事实上,作为市场进程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或者说区域化的进程早已悄然启动。

2009年3月,周小川提出创造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张,但这一主张一直被搁置。

在这种超主权货币备受冷落、区域货币合作举步维艰之际,人民币国际化却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5个城市启动。

2010年6月,试点地区由5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市、自治区,境外区域则由香港、澳门、东盟扩展至全球,试点业务范围进一步明确为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

其中,2011年上半年经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达8040亿元,全年超过10000亿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开始,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伊朗等国出现了部分进出口贸易抛弃美元、更换计价结算货币的势头,这无疑为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机会。

此后,在印度、菲律宾等国业已将人民币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越南、蒙古、缅甸、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并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发挥了其作为事实上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这也表明人民币已经迈出走向区域化、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总之,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

但问题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实践中似乎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值得深思,譬如,部分学者过度受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驱使而盲目推崇,却忽视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其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国而言,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人民币是否会出现像日元一样成为投机套利的工具而一蹶不振?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利益?

抑或是带来更多的冲击,显然未能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进一步地,如何在新形势下我国所特有的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如何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设计合理的“中国式”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机制,等等,显然值得深入探究。

  笔者认为,只有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各个环节现存的问题进行缜密思考,客观合理地评价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关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设计出合理的适合我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机制。

  据此,本文拟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各个环节,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客观合理地评价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关系,并由此构建出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式”路径机制。

本文接下来的安排为:

第二部分为人民币国际化内涵分析,第三部分为人民币国际化步履维艰的现状及其利弊分析,最后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式”路径机制设计。

  

  二、人民币国际化内涵分析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法定货币在使用范围和职能上扩展到国际范围被各国广为接受的概念范畴。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给出了国际货币的定义,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和延伸,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该货币就成了国际货币。

Hartmann(2002)则进一步发展了该定义,对国际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认为私人和官方在使用国际货币过程中分别实现了国际货币支付手段、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职能。

“欧元之父”蒙代尔则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越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可以被认为是国际化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文献则指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跨越本国的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充分自由流通、兑换和交易,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

另外一些学者则从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Bergsten(1975)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应当同时满足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它应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并能够得到国际合作的支持,另一方面它对外能够维持可兑换信心、合理的流动性和健康的国际收支结构,对内能够保持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国际经济规模的相对优势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Tavals(1997)总结了货币国际化的三个条件:

一是对货币发行国政治稳定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国拥有开放的金融市场,三是出口量占据全球的较大比重。

而国内的孙立行(2010)从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备三个货币基本职能的角度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度量。

  显然,Cohen(1971)、Bergsten(1975)、Tavals(1997)和Hartmann(2002)、以及国内的孙立行(2010)等研究为我们理解人民币国际化内涵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标准。

我们认为,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就是衡量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充当国际货币的特征和职能的程度,简单地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指标衡量,一是以人民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国际化指标,二是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国际化指标,三是以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国际化指标,四是以人民币作为价值储备的国际化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货币国际化指标及内涵

  

  

  三、人民币国际化步履维艰的现状及其利弊分析

  

  普遍学者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能够给一国带来丰厚的铸币税收入、增加一国金融服务收入、实现金融风险转嫁、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权等效益。

因此,各国际货币发行国都致力于维持和提升本币的国际占比,以实现本国货币国际化进程。

我国亦是如此,曾一度出现盲目推崇人民币国际化的狂热浪潮。

那么,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是否能够如我们所预期的,能够带来足够的利益,抑或是相反,带来更多的潜在冲击呢。

接下来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利弊进行客观地探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步履维艰的现状

  

  1.金融环境不成熟,金融机构意愿不强,金融结算工具不足

  一国货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其前提和基础是要有一套畅通快捷的清算系统。

从目前来看,尽管已建立港澳支付清算渠道,但日处理量显然不能够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

作为正规结算渠道的主体,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人民币结算损失了美元结售汇的中间费用,加之人民币结算量较小,不能实现规模效益。

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创新不足,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相配套的金融结算工具较少,进一步阻碍了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

  2.企业定价能力弱,制约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

  根据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一国货币能否作为结算货币主要取决于该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一方面涉及到贸易量,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产品质量。

反观我国出口的产品现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制成品和机电设备、零部件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差异化程度较低,导致我国企业丧失结算货币的选择权而被动接受美元计价结算。

在进口方面,又以短缺的资源型产品为主,需求刚性大,而且国际上这类大宗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习惯采用美元,造成人民币计价结算难以开展。

  3.资本项目管制下货币可自由兑换受阻,金融市场落后

  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满足资本项目下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和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等要求。

因此,资本账户对非居民开放成了境外对本币产生需求的重要环节2,而目前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使境外人民币缺乏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得不到充分保证,直接限制了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加之于人民币离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外国投资者获取、转让人民币困难,制约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一个高度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提供多样的金融交易工具,从而能够满足不同持有者对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为该货币的国际供需提供便利。

而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发育滞后,无论是资产总量、交易规模,还是金融产品的品种、质量以及金融创新能力都略显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境外人民币缺乏投资渠道,当人民币出现汇率波动时,境外企业难以找到人民币保值增值的投资场所,因而持有人民币意愿较弱。

  4.政策层面缺乏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合力

  人民币计价结算额度较小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政策层面缺乏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合力,相关政策不协调,尤其是税务、海关、银行各部门的政策配合不到位,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诸多不畅。

例如人民币退税细则尚未落实,以及海关方面对人民币出入境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也影响了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积极性。

此外,银行方面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具体执行细则仍不完善,如代理账户管理、挂牌汇率等方面都缺乏明确规定,增加了具体操作的难度。

  

  

(二)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1.获取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增加本国福利

  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益处可能要归因于央行通过发行货币来获得一定数量的铸币税收入,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

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储备货币给其发行国带来的收益就是“铸币税”收入3。

因为国际货币发行国无需为在其他国家流通的本国货币支付利息,并可以凭借较低的利率进行债券融资,相当于从其他国家收取铸币税收入增加本国福利。

相关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陈雨露等(2005)根据1981-2002年间其他各国持有美元储备所形成的存款和国债的年末余额,核算出1981年美国所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为1051.85亿美元,到2002年,由美元国际化而产生的名义国际铸币税收益已高达6782亿美元。

EliasPapaioannou和RichardPortes(2008)研究认为美元的铸币税收入对美国GDP具有很大的贡献也佐证了这一点。

  2.降低交易成本,规避贸易中的汇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我国进出口商、外资使用者和对外投资者均可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汇兑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后,我国无需考虑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这必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大减少了由于汇率波动引起的我国国际收支的波动4。

  3.提高国际声誉和信用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该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

以当今世界主要国际货币来说,美元、欧元、日元等能够充当国际货币,是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和国际信用地位的体现。

诚然,我国也不例外,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我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而其他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对我国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使得我国经济金融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会对这些国家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2006)。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在谋求其货币的国际化。

比如,欧洲央行在各种场合明确指出,不希望欧元成为国际货币。

因为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之时,该国政府将或多或少承担一部分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

对于人民币亦是如此,而更为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实现跨境流通对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金融风险的加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

  1.增加了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机套利可能性,严重威胁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将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给国际投机家创造了短期内聚集大量人民币的可能,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汇率的稳定。

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大量货币转移会使得我国汇率大幅度波动,造成我国金融市场动荡继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果我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资产收益率处于较高的水平,那么,国外资金将会大量流入我国境内,冲击我国外汇市场,导致人民币剧烈升值。

反之,当国外资产收益率高于我国资产收益率时,国内资金为追求其他国家高资产收益率而纷纷外逃,此时将导致人民币的突然贬值。

显然,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会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

  2.累积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

  资本市场的开放度提高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会导致国际资本频繁进出国内,给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计,通货膨胀的输入、输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从而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将会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加剧金融危机的传导。

  3.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执行难度加大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经济将处于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自由”状态。

显然,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的开放性、汇率变动、资本流动等因素会影响到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以货币政策目标为例,封闭经济条件下,央行凭借货币政策工具对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影响资本边际效益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变化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

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一些在人民币不可兑换、汇率固定和资本管制等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受到汇率变动、资本频繁流动的影响而失去效果。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式”路径机制设计

  

  本文在上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和人民币国际化步履维艰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合理地评价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关系,并据此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贸易格局改变和贸易结算方式调正,以及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等多维层面设计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中国式”路径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中国式”路径机制

  

  

  由图1可知,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中国式”发展战略是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有机体,既体现为逐步推进的过程,又体现为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模式,每一步均采取特殊的战略发展模式,具体为:

  

  

(一)第一步:

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定币值,规避热钱流入进行“投机套利”活动

  

  保持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稳定,也即人民币价值的稳定性,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人民币汇率的频繁波动,从长期看必将动摇人们对人民币价值稳定的信心。

而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势必会破坏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引起大量热钱的出入进行“投机套利”活动,显然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货币如果成为国际货币,其现在及未来的价值应该保持足够的稳定,人们才能对其价值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认识,对其持有才会有足够的信心。

而且,一国货币要想实现经常项下的支付结算以及资本项下的投资交易货币职能,客观上也需要汇率的稳定。

如果人民币经常处于高估或者低估的状态,则会引起人民币投机资金的频繁跨境流动,这种投机性的人民币跨境流动除了会导致我国货币供给量的频繁波动外,还很可能会导致人民币的汇率在短时间内做较大幅度的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很大。

实践也证明,稳定的币值是人民币赢得国际市场的法宝。

近年来,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使得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断提高,流通总量日益增多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第二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改变现行国际贸易双顺差格局,逐步推进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具体为:

  

  1.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一国只有在存在经常项目逆差,且可用本币支付逆差时,才能真正享受铸币税。

当前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减少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减少、甚至可以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出口降温,加大进口来减少贸易顺差。

一方面可以通过取消基本上不存在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的出口退税,适度提高工资等手段,为出口降温。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减少不必要的非关税壁垒等方式促进进口,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2.实现资本的双向平衡流动,减少资本项目顺差。

对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提高技术门槛、管理门槛、资金门槛等手段将劣质投资阻挡于国门之外,这样既能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又能减少外资流入的规模。

另外,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应该放开个人和私营企业的对外投资5,对于一切没有必要的限制措施要坚决取消,创造条件使得企业和个人愿意持有外汇资金,并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持有境外资产,这些投资会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相应项目下的资本流出,有利于实现资本的双向流动和平衡,减少资本项目下的持续过度顺差。

  其二是加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力度,减少新增美元外汇储备,降低风险。

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最基本的内涵本质是要加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而较可行的就是推进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作为突破口,实现进口环节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譬如,鼓励跨国公司在其全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促进人民币外流,增加人民币境外存量,减少新增美元外汇储备,降低风险,从而为人民币在其他环节实现国际化创造条件。

但在实行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逐步改变我国当前背景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事实格局。

正如余永定(2011)所指出,在当前我国双顺差格局背景下,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币国际化未必会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减少6。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务必需要考虑到我国的海外资产和负债的结构问题。

美国海外资产和负债的币种结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内外不同的计价方式。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势必要厘清海外资产与负债的比重结构,尤其是面对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为避免我国净国际投资头寸和投资收入的大幅度缩水,我们应该及时减少美元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减少人民币负债,增加美元负债,改变我国过度依赖美元的不合理的海外资产和负债结构格局。

  

  (三)第三步: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一个没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国家,也就无法使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结合起来并快速地反映国际金融形势与走向,也就无法使该国货币参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过程,并真正实现货币国际化。

当下,我们势必需要从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入手,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1.在境内,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完善二级市场的交易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交易主体参与交易,扩大市场交易量,使它们的数量足够形成外部资金冲击与我国实体经济之间的缓冲器。

  2.在境外,首先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具体可参照QFII、QDII的模式,推行境内外“人民币”投资业务,让境外人民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让境内人民币更大规模地进入香港,通过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中转站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央行、银监等政府层面对境内、境外两个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的监管,为两个市场上各项交易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