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580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docx

第三单元五年级科学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电子备课

 课题

第1课地球的故事

主备教师

匡昆明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3.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4.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二度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问:

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

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活动1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谈话:

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

(课件展示)

提问:

“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

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

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

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活动2观察进港的帆船

谈话:

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

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

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讲解:

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全课总结:

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

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

二、活动三:

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讲解: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

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

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布置任务:

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阅读、交流。

提问:

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

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

有收获吗?

是什么?

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三、在太空中看地球

讲解: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提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

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

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

提问: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

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

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

提问:

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

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地球的故事

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

 

教学反思: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电子备课

 课题

2.风光无限的地貌

主备教师

匡昆明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1.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3.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4.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5.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6.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二度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

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一、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

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

(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

提问:

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

讲解:

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

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

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谈话:

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

二、讲解

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

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具体怎样分工合作?

请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讲解:

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

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要求:

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

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讲述:

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

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电子备课

 课题

3地球的内部

主备教师

匡昆明

教学课时

 1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4.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5.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准备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二度备课

 一、游戏导入

谈话:

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

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

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

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

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

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

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

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

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新课标第一网 

5、师:

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

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

(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

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

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

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

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

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

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电子备课

 课题

4、地球仪

主备教师

匡昆明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 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3. 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4 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5.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6. 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7. 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

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二度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讲解: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

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新授:

活动一蓝色的星球

1、模拟

讲解:

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

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

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

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

讲解:

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

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

(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

引导学生质疑: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

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

二、学生思考、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

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

课后向他们取取经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

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小结:

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

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2、经线、纬线

讲解:

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

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

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

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

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

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

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

(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

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

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

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电子备课

 课题

 5、地图

主备教师

匡昆明

教学课时

 1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

2、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3.、 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4、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重点

 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

 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二度备课

 一、教学导入

提问:

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

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

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

学生阅读55页有关科技史。

二、教学新授

讲解:

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

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

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一)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

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

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

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二)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

)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

[教师讲述]

(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练习]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

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三)图例和注记

讲解:

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

布置任务:

将中国政区的图例找出来并记录在书上58页表内。

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

总结:

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提问:

58页的这张图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讲解:

其实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方法,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觉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地图

比例尺

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反思: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电子备课

 课题

6、漂移的大陆

主备教师

匡昆明

教学课时

 1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二度备课

 一、教学导入:

  质疑: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

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讲解:

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

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提问:

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

  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授:

活动1、拼图与猜想

提问:

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

讲解: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

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学生剪、拼图,交流发现。

讲解:

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

(学生观察片刻)

教师演示:

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

质疑:

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是怎么想的?

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

讲解:

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

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

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

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

质疑:

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

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

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