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69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文档格式.docx

教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活动、案例等材料。

学法

学生对太阳的认识不少,因此在讲授此课时,主要环节是情景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找出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上。

用具

常规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

教和学反馈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

(1)请同学在板图1中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板图2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请同学在图中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

画完后请学生回答: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

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想一想】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大气环流?

【学生回答】略。

【板书】一、大气环流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产生热量的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转承】“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第一步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PPT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在地球上,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低压,而两极地区冷,形成高压,空气在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使其动,形成单圈环流

由于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而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这样高低纬度间产生了温度差异,形成了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请看PPT。

【教师演示】

第二步假设: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

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地面形成高气压。

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

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

【学生回答】南风。

【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

【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

向哪偏转?

偏转为什么风?

【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备注:

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

【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

【学生回答】小。

教师进一步指出:

可忽略为零)。

【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

【学生回答】西风。

【启发提问】回答得很好。

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

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

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

【学生回答】不能。

【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

(要启发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下沉。

【启发提问】对。

气流最终在北纬30°

附近下沉。

那么,30°

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升高。

【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

能沿直线运动吗?

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非常正确。

(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

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三个,即:

A.低纬环流圈B.中纬环流圈C.高纬环流圈。

【板书】2.地球自转使其偏,形成三圈环流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

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

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

【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

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板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想一想】现在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

如果只考虑冷热不均造成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应该形成单圈环流的大气运动;

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发生偏转,形成三圈环流。

在近地面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的是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下面我们列表比较这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成因、特征等。

(1)全球的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0°

)附近

热力原因:

终年受热,气流上升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

附近

动力原因:

高空气流聚集,被迫下沉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

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爬升

冷低压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两极(南北纬90°

终年寒冷,气流下沉

冷高压

冷干

(2)全球的风带

风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转承】地球主要有哪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啊?

【转承】对,是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哪位同学能够说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5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形成原因。

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3.地球公转使其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

二、三圈环流

1.冷热不均使其动,形成单圈环流

2.地球自转使其偏,形成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3.地球公转使其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

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总结】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

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

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

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

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转折讲解】

【板书】3.季风环流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亚洲出现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师分析】

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阅读P38图2.15“东亚季风图”,回答:

(1)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

形成原因是什么?

(2)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判断理由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判断理由:

海陆热力差异。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夏季风

东南季风

暖湿

源地

太平洋为主

冬季风

西北季风

干冷

蒙古、西伯利亚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

日本

小结: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节要学习的问题。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

第三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巩固】

1.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填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风带要画出风向。

2.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

提示: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以上升运动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空气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天气特点以阴雨为主。

反之,高压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现象为晴朗干燥。

风带干湿状况的判断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是从海洋吹向陆地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2.从高纬吹向低纬还是从低纬吹向高纬。

如果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从低纬吹向高纬,易形成云雨。

气压带风带名称

气压带风带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

湿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3.运用“世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7月,大陆上升温速度快,北半球30°

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同时南亚地区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7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之北移,受亚洲低压的吸引,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与当地的西南季风汇合,势力强大。

因此亚洲南部盛形西南季风。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分四步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一步:

冷热不均使其动;

第二步:

地球自转使其偏;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第四步:

海陆分布使其断。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作用: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主要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主要影响和控制大陆的西岸和中部,季风环流则主要影响大陆的东部。

一般而言,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式控制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在大陆西岸,受单一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特征终年差异不大。

【板书】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教师总结】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表述。

在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在南北纬40°

──60°

的地区,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上体现终年温和湿润的特征。

【转承】在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特征又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2.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在南北纬10─20°

的大陆西岸,受信风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形成当地的湿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带控制该地,形成干燥少雨的干季。

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一年中出现明显的干湿两季。

在南北纬30─40°

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思考】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纬度相当的地中海沿岸相比较,说出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在同纬度大陆的东西两岸,由于受不同的大气环流系统影响,气候特征差异十分明显。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临太平洋。

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因此夏季高温多雨,而在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带来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地中海沿岸30─40°

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在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板书】3.季风环流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在大陆东岸,根据纬度位置的差异,形成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三种季风气候类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制出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读图思考】比较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大小。

是什么因素使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面积较小且呈带状分布在沿岸?

【教师总结】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

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因此,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范围不仅仅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板书】4.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补充资料:

1.主要气候类型比较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

之间

全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30°

大陆内部、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

—35°

大陆东岸

冬温夏热夏雨

地中海

南北纬30°

—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温雨夏干热

温带

温带季风

南北纬35°

—55°

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

南北纬40°

—60°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寒带大陆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寒长暖短

寒带

苔原带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2.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

第一步:

根据最冷(热)月均温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最冷月出现在1、2月(最热月出现在7、8月)则该地在北半球。

最冷月出现在7、8月(最热月出现在1、2月)则该地在南半球。

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15℃,属于热带。

最冷月均温>0℃,且<15℃,属于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且>—15℃,属于温带。

注:

最热月均温<10℃,属于寒带。

根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

(以水定型)

年雨型──终年多雨,季节变化不大,如:

热带雨林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于夏季,如: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于冬季,如:

地中海式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如:

热带沙漠气候

根据前面三步骤,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2.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3.季风环流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4.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