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052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docx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

抗战中的山西大学

行龙

【摘要】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山西大学被迫南迁。

山西太原——晋南各地——陕西三原县城——陕西宜林县秋林镇虎啸沟——山西吉县克难坡——虎啸沟——太原,数年六迁,历尽磨难。

然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弦歌不辍,自强保国,在黄土高原演绎了一场保护民族文化的悲壮史诗。

【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8)005

【总页数】5

【关键词】山西大学;抗日战争;弦歌不辍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山西大学建校113周年。

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烽火连天的数年抗战岁月中,山西大学虽漂泊不定历经磨难,但广大师生艰苦奋斗弦歌不辍,在黄土高原奏响了一曲复兴民族文化的乐章。

数年的时光对山西大学这所百十老校看似不长,但战火纷飞中锤炼的“精研苦学”校风却历久弥新。

一三原复课

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到抗日战争前已经是一所很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

据1936年11月通过的《修正山西大学组织大纲》载:

此时本校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史学系;理学院设物理学系、数学系;法学院设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教育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采矿学系、冶金学系、电气工程学系,共计5院14系。

抗战前教育部督学在视察山西教育后的报告中称:

“该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历届毕业生之在本省各方面任事者,成绩颇有可观”。

“各科教员之资望学识,大都均有足取”。

[1]136事实上,自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以来,山西大学校园内就高涨着抗日救国的声浪。

1931年10月,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山西大学抗日救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山西大学学生义勇军、《山大义勇奋斗歌》《抗日专刊》、通电宣言、游行示威,形形色色桩桩件件,都在宣示着这所老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初,日本侵略者不断袭击同蒲路北段及省城太原,山西省政府命令山西大学及省城各大专院校迁往晋南。

山西大学所属法学院迁平遥,文学院迁运城,校部及理工两院迁临汾。

因战事吃紧,至9月中旬各院系虽陆续开学上课,但到校学生尚不足半数。

11月8日,太原沦陷,省府下令大专院校暂时停办,所有文书、图书、仪器等移交当地政府保管。

1938年春,晋南各县相继沦陷,一切文件图书仪器遗失一空,全校师生数百人流散四方。

校长王录勋先至汉口,后转香港,终到北平。

法学院院长张嘉琳、文学院院长张籁等回到太原。

工学院院长王宪、土木系主任兰锡魁、采矿系主任常克勋、教授赵宜斋等人则到了重庆。

1902年成立,至此已有35年办学历史的山西大学在侵略者炮火的袭击下被迫停办。

1939年年底,山西大学停顿两年后在陕西三原复课,其中经过了颇多周折。

先是1939年初夏,时任二战区长官部政治部主任的梁化之前去重庆出差,得知前山西大学工学院院长王宪、教授常克勋、兰锡魁等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提出恢复山西大学的建议并得到赞同。

梁化之将此消息立即电告阎锡山。

阎锡山认为山大复校由王宪等人负责,恐日后难以控制,遂于8月1日在《阵中日报》①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要求各大战区创办《阵中日报》。

阎锡山统治的第二战区《阵中日报》创刊于1938年1月1日,停刊于1945年9月25日。

刊出成立山西大学复课筹备委员会及省政府通过的简章十一条。

内称“为抗战期间继续推进人才教育起见”,特设复课筹备委员会负责复课事宜,省政府主席阎锡山兼任委员长,关于校址设备之筹办,院系课程及人员之设置调整,校款之预算审核,学生之召集招考等均在筹备委员会职权之内。

[2]

其实,后来主持复校的徐士瑚对此早有认识。

徐氏在1936年5月从欧洲留学回省后,曾给阎锡山当过两个月的英文秘书,后徐氏“弃官从文”,到山西大学文学院担任英文系主任,此事使阎颇为不悦。

1937年11月山西大学解散后,徐氏两次到临汾面见阎锡山,提出合并山大院系,暂迁陕西续办的建议。

阎锡山非但没有接受徐氏建议,反而让徐氏到正在筹办的非正规大学——民族革命大学教务处工作,徐氏此次又不留情面地去了陕西城固西北联合大学,应当说,阎、徐之间已有相当隔阂。

徐士瑚毕竟是一个文化人。

《阵中日报》关于山西大学复校的消息刊出后,时任阎锡山长官部少将参事的五台同乡方闻及建设厅参事徐士琪,立刻将消息电告徐士瑚,促其北上陕西宜川县秋林镇(按:

秋林镇时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及山西省政府驻地),进行联系恢复山大的工作。

徐氏认为机会已到,便到秋林面见阎锡山,结果是将近一个月也未得到阎的明确表态,无奈之下又“败兴而去”。

8月底,徐士瑚回到城固,百余名前来考取国立大专院校的晋籍高中毕业生,纷纷要求他电请省府设法解决“上学无门,生活无着”的问题。

也许是学生们的真情打动了这位文化人,他在对阎锡山及复校事“不抱任何幻想”的心绪下,分电阎锡山及省主席赵戴文,再次呼吁恢复山西大学。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9月中旬,山西省政府给徐士瑚汇款15000元,电令其招新生、请教授、购图书、买仪器,尽快恢复山西大学。

徐士瑚接到省府电令后,便很快投入复校工作。

他首先从自己供职的西北联合大学聘请王燕生为社会学教授、郑文华为物理教授、杨峻山为法律教授、康石庵为机械教授,薄兰萃、窦子锦为助教,又从国立七中调用职员8人。

9月底,经过入学考试,录取百余人为一年级新生。

10月底,全体师生员工到达三原县城。

本来,省府命令北上宜川县秋林镇开学上课,因前方军情突然紧张,乃改令师生在三原就地觅处上课。

徐士瑚又通过陕西省教育厅长王捷三,借得三原南城原三原女中全部校舍,作为办公、上课的场所,及文、法两院的学生宿舍,后又租到山西街一大货栈作为工学院学生食宿之地。

同时,又从各地聘请了朱启寰、庞廷璋、陈超、郭丕文、郝逢绣、邢润雨等为各科正副教授,并在西安、汉中等地购置大批中外文教本、图书和仪器。

1939年12月23日,停顿两年的山西大学又正式开学上课。

②徐士瑚在《十九自述》中写道:

“一切布置就绪后,学校便于1939年12月1日在三原城开课,挂出了山西大学的牌子”。

然20世纪40年代后,校方多以12月23日为三原复校日。

此处存疑。

见徐士瑚《徐士瑚著译续集》,出版社、发行时间均不详,疑为2000年印行。

开课不久,省府关于山西大学编制与人事的命令下达三原:

阎锡山兼校长,冯纶为校务主任,下设教务、训育、总务、文书、会计、图书学科,徐士瑚被委任为英文系主任,对于设置何种院系并未说明。

徐氏认为此种编制不符合部颁组织法,再次北上秋林面见阎锡山,提出改制意见。

在教育厅主持下,徐氏建议被阎采纳。

改组后的山西大学设工学、法学、文学三院,机电、土木、法律、经济、历史、英文六系及训导、教务、总务三处,徐士瑚被任命为教务长。

此种编制奠定了日后山大发展的基础。

三原复课是在山西大学停顿两年、条件极为艰苦的战火岁月中实现的。

难能可贵的是,从四面八方集结起来的山大师生,以维护中华文化为志,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深思苦读,“故复校不数月,而声誉激增,一跃而为西北学术之中心”。

1940年5月15日,《阵中日报》发表文章,一面历数山大经费之困难,一面赞扬师生之苦学精神:

图书的增购方面,以限于经费,已感到不少困难。

一个设置有四院一科的大学,而全年经费不过法币###万元,除了教授、职工的薪金和学生的贷金之外,那还有什么余款?

据该校另一负责人谈,山大经费的短少,在全国各公立大学中比较起来,当数第一!

该校师生,大都服务抗战甚久,且设在战区……所以深思苦学,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极浓。

各种课程,除四、五种发印讲义外,余均作笔记。

这倒是踏实求学的一种良法。

办公厅、教室、宿舍都是租佃的民房,大的教室有一个,可容纳五六十人,小的有四个,每室可容十来人。

斗室讲学,颇有绛帐遗风。

[2]194-195

三原复课在山西大学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使这所最早成立的国立大学得以薪火相传,而且此种环境中孕育的吃苦耐劳、精研苦学的精神成为山西大学日后发展的推动力。

1940年代后,12月23日被校方规定为三原复课纪念日,照例全校放假一日,并举行各种纪念会及文体活动,以示纪念。

1948年,时任校长徐士瑚在此日举行的三原复课纪念会上,追溯三原复校以来之悲壮史并特别强调三原复校之意义:

“学校在此八年的漂泊无定中,其所以能冲破无数次的难关,渡过无数次的艰苦,而有今日的收获者,是皆由我全体师生抗战期间获来一种大无畏吃苦耐劳、精研苦学的精神与奋斗的毅力所致。

今天我们纪念复课,也就是要把这种精神与毅力继续保持下来,并且要使他扩而大之,使我们山西的思想、学术与人才一天比一天地更为发达起来,才不失我们今天纪念复课的意义。

二从虎啸沟到克难坡

持续数年的抗战岁月,实为山西大学的多难之秋。

1939年12月23日三原复校后,本校又因“国立风潮”迁至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后又因伤寒流行再次返迁克难坡,直到1946年4月重返太原侯家巷校园,真可谓漂流不定。

炮火声中锤炼出了山西大学不折不挠的精神,亦成为本校日后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

1941年7月发生的“国立风潮”是迁址虎啸沟的直接原因。

三原复校后,胡宗南所辖陕西地区三青团即准备与本校建立关系,1941年3月进一步提出在学校建立三青团总团部的要求,“政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又书生气十足”(徐士瑚语)的徐士瑚便让时任文学院院长兼训导长的周传儒处理此事。

7月,周与胡宗南十六军政治部联系后,率学校三青团员与部分教师掀起了改省立山西大学为国立的风潮,实则是在反对阎锡山。

周在十六军支持下占领学校,并将部分行政人员赶出学校,后又变卖校产,投身胡宗南部。

在三原已无法正常上课的情况下,山西省政府亟电教务长徐士瑚将学校迁至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即使无一教授,无一学生北迁,也要将省立山大的牌子扛回来”。

[3]10月底,师生200余人在总务长王友兰的带领下,乘骡车分批离开三原,北迁秋林镇虎啸沟,12月初恢复上课。

秋林镇位于陕西宜川县城东30里,有居民百余户,该镇东距黄河渡口小船窝60里,北上5里,便是山西吉县克难坡。

镇北两条大沟,阎锡山名之为“龙吟”和“虎啸”。

虎啸沟长五六里,沟之东西两侧,有黄土窑洞百余孔,除20余孔为儿童教养院和山西科学馆占用外,其余全部归山西大学用作校舍。

清一色的土窑洞,无门牌,无标记,外人到此,很难分清宿舍、教室和办公室。

沟之东侧的原有空地,经师生整修后可作为操场和会场。

无校门,无校牌,师生及来往行人均多着大兵服,像似一座兵营,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里是一所正规的大学。

虎啸沟内的学生大多为山西流亡青年,教师多为山西学者名流。

在烽火连天,家乡沦陷的战争岁月,这里却管吃、管住,甚至管穿,文化在这里得以绵延,心灵在这里得到锤炼。

学生无不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教师无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半个世纪后,时为经济系学生的柴作梓对此学习生活仍深表怀恋:

这里的领导和教师,大部分是山西的学校名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为桑梓教书育人,无比光荣,吃苦耐劳,心甘情愿,名利地位,置之度外。

无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没有成文的校训、校纪和校规,一切以教育部的规章为依据,条条照办,款款落实。

条件确实太差,困难确实太多,但是这里的教师严教,这里的学生善学,教学质量基本上达到了应有的水平。

这绝不是“假大空”,1943年有一批学生转学别的大学插班就读,没有发现差等生,有西北大学的,有武汉大学的,有复旦大学的,有东北大学的,有西北农学院的,这是事实。

①柴作梓回忆文章,现存山西大学档案馆。

1942年虎啸沟内斑疹伤寒的流行在校内引起极大惊恐。

是年春末,儿童教养院首先发生斑疹伤寒,随即逐渐蔓延到秋林各地。

校内教师康石庵、李经甫及法学院院长杨峻山等数人因患时疫相继病逝,虎啸沟内人心惶惶,谈瘟色变。

至暑期,外省籍教师马非百等数人纷纷借故辞职,年底,20余名学生又因故逃离虎啸沟。

在如此人心浮动的情况下,1943年1月学校又奉命全部迁至克难坡。

克难坡位于黄河东岸,时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及山西省政府驻地,在紧靠黄河边上的大小山头上,一个个土窑洞坐落其间,山西大学的临时校舍就安排在克难坡四新沟的窑洞里。

兼任校长阎锡山就近“治理”,惯例便是每周在克难坡的洪炉台对师生训话一次,内容无非是中庸之道和阎氏哲学。

克难坡上课的同时,学校加紧改善虎啸沟的环境卫生,并修建了简易平房数十间,至1943年10月底,全校教职员工又分批西渡黄河,迁回陕西秋林虎啸沟。

虎啸沟、克难坡时期,是山西大学办学条件极为困难的时期,也是一个艰苦奋斗、锤炼校风的时期。

师生员工不畏困苦,弦歌不辍,在黄土沟壑中劲奏着民族文化的乐曲。

1943年1月,“以发扬文化,继承传统为己任”的《山西大学校刊》创刊;5月,《山西大学考试规则》经校务会议通过公布;1944年1月,被教务长徐士瑚称之为“山西大学学术研究第一声”的《虎啸》月刊创刊;5月,全校教职员工举行校庆42周年大会;9月,“九·一八”纪念活动在全校展开,自立自强,收复失地,雪此国耻成为校内主旋律;1945年2月,抗日青年远征军数十人离校出发;5月,国立山西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9月,庆祝抗战胜利,公祭抗战阵亡将士与死难同胞……

春到人间草木知。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至虎啸沟山西大学校园内。

1946年春季,全校师生员工东渡黄河,辗转陕西韩城,重新回到阔别9年的太原侯家巷校园。

三炮火声中作弦歌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山西大学从离散、复校、搬迁到重返,从山西南部到陕西三原,再到虎啸沟、克难坡,最终回到太原侯家巷,可谓南北播迁,历经风雨。

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在如此离乱聚合的环境下,广大师生仍身在沟壑,心系文化,教研不断,弦歌不辍。

三原复校的功臣莫过于老校长徐士瑚。

这位曾经在清华大学前后读书5年,在英国和德国留学6年的山西五台高才生,1936年6月即被聘为山西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9年年底山西大学在三原复校,是徐氏艰苦努力多方斡旋的结果,也是他对山西大学的最大贡献。

复校之后,在校舍、师资、设备等极端不足的条件下,徐氏竭力从各处聘请教师,争取经费,“学校行政管理、课程安排与教师待遇,一改老山大民国以来35年的那一套,尽量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办理”。

“各院系四年的课程,凡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尽可能开齐。

选修课则根据实情酌量开设。

对于各教师讲课内容,我仿照北大、清华自由讲学的优良传统,从未干预过”。

①徐士瑚《徐士瑚著译续集》第180页。

之后经历的“国立风潮”、虎啸沟斑疹伤寒,均在徐氏的主持下有惊无险地度过。

学校的行政和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松懈。

从《山西大学百年纪事》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抗战期间虽然历尽漂泊,但校方仍在坚持严格治校,不断会有适时的校务会议和制度决定出台。

如《校务会议规程修订案》《本校员生损坏及遗失公物赔偿办法》《职员考绩计分》《山西大学考试规则》《国立山西大学伯川奖学金办法》《国立山西大学学生学术团体经费补助办法》《学生学业竞赛办法》《学生讲演竞赛办法》《国立山西大学图书出纳规则》《阅报室规则》《阅览室规则》《旁听生入学办法》等等。

克难坡时期,学校为适应战时需要,甚至规定了具体的夏季作息时间:

早晨5时起床;6时30分到7时30分早自习;上午8时到12时上课;下午2时到6时上课;晚8时30分就寝。

晚上八点半即要求就寝,目的在于节省灯油,甚至规定了专门的《国立山西大学灯油支配办法》。

有6年留学经历的徐士瑚校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重视。

1944年11月,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学生的英语会话水平,学校专门开设了英文高级班讲座,听讲学生30人,徐士瑚亲自讲授英文宣读,教务长严开元讲授英文会话。

1945年寒假期间,学校开设两个英文补习班,主要讲授英文会话和应用写作。

徐士瑚主持大学部高级班,朱启寰主持医学专修部初级班,教材多取自英美各大日报和期刊。

1945年5月19日,英文会曾举行首次英文茶话会,校长徐士瑚及著名教授朱启寰、杜任之、候锦绂及全体英文会会员参加此次茶话会。

教师们用流利的英文讲形势、讲故事,各个神采飞扬,情绪饱满,学生深有感触地写道,教授们“纯正的思想,使整个会场上泛起了光芒。

这一道光芒正象征着山西大学日日向前进步,日日向前飞跃!

”[1]194

炮火不息,弦歌不辍。

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教师们认真教书,同学们认真读书却是一以贯之的。

1942年《学生之友》第4卷第4期曾刊登署名杨端《山西大学一瞥》的文章,道出了三原复校后山大学子的精神风貌:

在山大很容易看到的是同学间彼此亲爱的如同兄弟,也许由于大家来自战区,被迫着离开了家乡,饱尝到人间艰苦的流亡滋味,所以都不约而同地互相亲爱,互相砥砺。

山大同学唯一的目的便是读书。

在这里读书的空气太浓厚了。

早上还没有响起床号,但是念书的声音就能传到你的耳朵里,教室、操场完全是同学们在读书。

晚上,自习室更是热闹,每个教室里充满了人,书桌上一盏小油灯,照耀在读书同学们的脸上,静悄悄地只能听到翻书的动作和沙沙地写字的声音。

[2]202-203

1945年4月成立的国立山西大学学生自治会是抗战胜利前夕最为活跃的学生组织。

据载,4月4日,学生自治会筹备会召集220余人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徐士瑚、杜任之、严开元等著名教授和各系主任均出席指导。

大会通过了自治会规则,选举了理事和候补理事,自治会各部均聘有关教师作为指导员。

4月17日,自治会学术部召集各学会报社联席会议,拟在学校开展43周年校庆壁报竞赛,极大地推动了各种学生社团的发展。

之后正式公布实施的《国立山西大学学生自治会纲领》《国立山西大学学生自治会公约暨纪律》《国立山西大学学生自治会办事细则》等条例,均有声有色,井井有条。

“自管互管、自学互学、自爱互爱、自励互励、以促成集体进步”,[2]190-194成为校园学生活动的主调。

虎啸沟、克难坡时期虽是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的时期,又是学生学术和文体活动甚为活跃的时期。

物劳学会、历史学会、外文学会、经济学会、文艺研究会、医学研究会、国学研究会、法学研究会等旨在探求学术的各类学会纷纷组建成立,各学会或者定期邀请教授讲座,或定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学术探讨的空气不可谓不浓。

晋南剧社、回声歌咏队、篮球队等文体团队的活动,更给校园增添了多彩的色调。

据载,1945年5月43周年校庆时,4天之内学生文艺社团共演出话剧、京剧、晋省各路梆子戏20多种,每晚观众都在三、四千人。

校长办公室、图书馆、教员休息室,甚至教室的土墙上都出现了数十家社团展出的壁报,同学们满怀信心地讲道,在这样一种气息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山西大学正在生长着的影子”。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大学漂泊无定流徙办学,一面是战火纷飞中的图书设备散失,骡车步行迁徙,沟壑窑洞教学、山野油灯读书,一面是弦歌不辍风景,师生团结氛围,“精研苦学”校风,艰苦奋斗精神。

这是山西大学百十年办学历史中豪饮风雨的时期,也是承前启后自强报国的一个悲壮时期。

参考文献:

[1]山西大学纪事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纪事[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2]郎永杰.历史的见证——新闻媒体中的山西大学[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3]徐士瑚.解放前的山西大学[M]∥山西文史资料:

第十七辑.太原:

新华印刷厂,1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