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72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项目规划文本范例Word文档格式.docx

规划近期为2001年—2005年;

规划远期为2006年—2010年。

工程特性表见附表1

2基本概况

  2.1地理位置

  **县位于云南省中部,隶属玉溪市,地处东经102°

49′—103°

09′,北纬23°

59′—24°

24′之间,东与弥勒接壤,南靠建水,西和通海相连,北邻江川、澄江。

县境东西狭而南北长,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

地处滇中腹地,南盘江上游西岸,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34公里,西有磨豆山脉海拔2663.1米,中有老象山脉南北走向,纵贯全境,形成“两脊两槽”的地形地貌。

县城离省会昆明148公里,距玉溪市50公里。

全县土地面积1241.72平方公里(.71公顷)。

  2.2自然条件

  **县境内,山峦连绵,河流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群山起伏,河流交错,海拔高差悬殊1553.1米(最低海拔磨法冲江边1110米,最高磨豆山为2663.1米)。

形成明显立体气候,故有“四季无寒暑,有雨便成冬”的说法。

年均气温16℃,最高31.1℃,最低7.1℃。

年均降雨量916.7毫米;

年均日照时间2100—2165小时之间;

年均无霜期260天。

由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又形成南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温带4个类型的小气候区,干湿季节明显的特点。

境内盘溪、华溪属亚热带河谷地区,是木县的甘蔗、亚热带经果林木及冬早蔬菜基地,尤以盘溪柑桔以早熟、个大而驰名全国,冬早蔬菜远销东北等地。

  2.3社会经济情况

  全县劳动力总数人,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为92759人、7516人和1589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9.8%、6.5%、13.7%。

  综合经济指标:

**县是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据2000年统计,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5043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31059万元,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增加值1975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234万元,分别占国民总产值的36.5%、23.2%、40.3%;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29元,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527万元。

  全县粮食总产量7070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57公斤,烤烟总产量1552万公斤,甘蔗总产量24075吨,油料64万公斤,蔬菜3814万公斤,水果1296万公斤。

茶叶1.05万公斤。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农业基础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水库、坝塘20l座,总库容达3925.42万立方米,蓄水量3239万立方米,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水利化程度64%。

  全县交通运输、电力、电讯发展迅速。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11.5公里,通路率达98.8%,通车77个村委会,662个村民小组;

通电77个村委会,670个村民小组;

程控电话开通77个村委会,自来水受益村77个村委会。

  2.4土地利用状况

  2.4.1**县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0年《**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变更调查,**县全县土地总面积.71公顷,各类用地情况如下:

  

(1)耕地:

全县耕地总面积28842.7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

其中灌溉水田面积6276.99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

望天田面积1117.85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9%;

旱地面积21447.86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4%。

  

(2)园地:

全县园地面积1683.5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

其中果园1547.14公顷,占全县园地总面积的92%;

茶园面积41.39公顷,占全县园地总面积的2.5%;

其它园地面积95.04公顷,占全县园地总面积的5.6%。

  (3)林地:

全县林地面积52207.1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2%。

其中有林地17483.53公顷,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33%;

灌木林28158.92公顷,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4%;

疏林地5095.7公顷,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9.8%;

未成林造林地1340.19公顷,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6%;

迹地114.67公顷。

  (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441.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

  (5)交通用地:

全县交通用地1574.5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主要用于县乡公路建设。

  (6)水域:

全县水域面积3756.9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

  (7)未利用土地:

全县未利用土地33665.5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

详见附表2—1。

  2.4.2**县耕地坡度0°

—25°

现状

  根据2000年全县耕地坡度现状调查,0°

耕地构成情况如下:

  全县0°

耕地总面积27262.06公顷。

其中0°

灌溉水田面积6194.44公顷,占全县0°

耕地总面积的22.72%;

望天田面积1083.39公顷,占全县0°

耕地总面积的3.97%;

旱地面积19955.21公顷,占全县0°

—25。

耕地总面积的73.2%;

菜地面积24.73公顷,占全县0°

耕地总面积的0.09%。

详见附表2—2。

  2.4.3土地利用特点

  

(1)山区面积大。

**县土地总面积.71公顷,其中山区面积.4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8.56%,坝子区面积12193.66公顷,占县土地总面积9.82%。

  

(2)土地利用率不高。

**县光热条件充足,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94355.17公顷,土地利用率为62.5%。

农业构成特征明显,以农用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2%,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3%,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

  (3)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制约,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于坝子区和低热河谷区,中产耕地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半山区,低产田分布于山区半山区;

林地、园地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主要分布于坝子区及低热河谷区。

  (4)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点及工矿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4.4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增地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且占用的耕地绝大多数是优质良田,人口与耕地呈逆向增减。

在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下,耕地减少并呈增长趋势。

  

(2)耕地面积有限,中低产田居多,后备资源不足。

  **县地处滇中腹地,但山多平地少,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是88.56%以上,山涧河谷盆地(坝子)所占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82%。

由于**县地处山区,土地质量及土地肥力水平较低,分布于热坝区和中坝区高稳产田仅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24%,主要分布于海拔在2000米以下光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

其余均为中低产田,主要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

全县耕地资源中,中低产田居多,水利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全县土地利用率为62.5%以上,农业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3)土地利用不合理。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4)重用轻养,短期行为明显,对农用地投入减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耕地质量下降。

  (5)园地热带水果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县有两个热坝区,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热带水果生长,近年来园地面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种植不规范,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投入不足,产量不高。

  3**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根据**县地形及气候条件特点,**县域可划分为湿热河谷区、温暖山区及温凉山区三种类型:

  湿热河谷区主要分布于南盘江、曲江的宽谷地带及其支流的丘陵阶梯地区,海拔在1300米以下的区域,地势平缓,气候炎热,少霜冻,为热带水果、冬早蔬菜和**县优质柑桔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温暖山区主要分布于两河(龙珠河、青龙河)区域的坝区和丘陵地带,海拔在1500—2100米之间,气候温凉,适宜于粮食作物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温凉山区主要为**县各乡镇的高海拔的山区,气候凉,适宜林果经济作物的生长。

  3.1土地整理潜力

  3.1.1**县农业用地分布状况及特点

  

(1)农业用地区:

根据自然条件、耕地的适宜性、生产潜力和区位的不同,农业用地(耕地)可划分为高产农田区和一般农业用地区。

  高产农田保护区:

主要为全县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被评定为一等和二等的适宜种植粮、菜、蔗、烟等作物的耕地。

全县共有高稳产农田9587.31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24%,主要分布在两江(南盘江、曲江)、两河(龙珠河、青龙河)流域。

高产农田是全县粮食、优质柑桔、冬早蔬菜、蔗、烤烟的主产区,以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并向耕地集约化经营,保证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和高效方面发展。

  一般农业用地区:

主要为全县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被评定为三等和四等的宜粮、宜烟、宜果耕地。

全县一般农业用地共有19255.39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6.76%,主要分布于两列山系(磨豆山系、登楼山系)中部区域,是旱粮、烤烟和经济林果的生产基地。

一般农业用地分布面广,限制因素较多,由于水利配套设施差,水利化程度低,土壤肥力低,耕地生产水平较低,是高产农田开发的主要后备耕地。

  

(2)园地用地区: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用于种植经济果木林的园地。

全县现有园地1683.5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4%,其中52%分布于两江(南盘江、曲江)流域。

  (3)林业用地区:

用于林业生产或准备用于林业生产的区域。

全县现有林地52207.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2%,其中80%分布在两列山系(磨豆山系、登楼山系)区域。

全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高,森林覆盖率低;

林地质量不高,林种结构不够合理。

  3.1.2**县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县气候特征独特,其光、热、水资源优越,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实施耕地开发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可使农业增产增收,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土地集约化经营。

全县中低产田面积19255.39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6.76%,整理潜力巨大。

耕地单产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各方面的投入有限,水利设施较差,水利化程度低,土壤质量得不到较好提高,土壤水肥含养能力差,在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产量较低。

由于农业生产产量低,无法实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更不可能实现集约化管理和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

通过适当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灌溉条件,特别是对现有中低产田的整理,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水平,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将为**县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0年耕地整理潜力补充调查见附表3—l、3—2。

  3.1.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县现有4镇1乡共5个乡镇,77个村民委员会,670个村(居)民小组,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人,总户数53040户,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18852人,居民族有汉、彝、回、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6%以上,人口密度为159人/平方公里。

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坝区,人口数量多,密度相对较高,较为集中,山区半山区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人口较为分散。

  根据调查资料,**县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903.69公顷,人均占地106.26平方米。

人均占地坝子区低于山区半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各乡镇人均占地有一定的差异,人均占地面积最高的是通红甸乡,人均占地面积达179.49平方米/人,人均占地面积最低的是盘溪镇,人均占地77平方米/人,5个乡镇中2个乡镇人均占地超过120平方米/人。

详见表3—3:

200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补充调查表

(2)。

  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缺少统一规划,部分村子空心现象日益明显,户均占地量大、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通过空心村整治、迁村并点、宅基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规划内,若人均用地按《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户均宅基地标准及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全县居民点整理潜力有649.68公顷,其中大部分适宜做建设用地和整理为耕地。

根据**县实际和当地群众的接受情况,规划期内可整理居民点用地627.36公顷,可新增耕地475.92公顷。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补充调查及2005年、201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见附表3—3、3—4、3—5、3—6。

  3.2土地开发潜力

  **县未利用土地共33665.54公顷,其中荒草地19033.95公顷,占全县未利用土地的56.5%,裸土地435.94公顷,占全县未利用土地的1.3%,裸岩、砾地3755.43公顷,占全县未利用土地的11%,田坎10438.92公顷,占全县未利用土地的31%,可开发的未利用土地主要为荒草地,其中部分荒草地是因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荒废的耕地。

根据调查结果,全县地表土层厚,土质较好,树木郁闲度小于10%,主要生长杂草,地形坡度小于25°

,适宜开发荒草地共19333.67公顷,其中连片面积大于2公顷的荒草地有2895.04公顷,其表层土层厚度均大于0.5米,土壤质量良好,地形起伏程度较小,温度和积温条件较好,年降水量普遍在500—800毫米以上,但灌溉条件稍差。

  **县可开发利用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宁州镇的冲麦、青龙镇的大村、矣马白和海迤四个海拔较低,土壤质量好,石砾含量小于15%,土层厚度大于0.5米,自然地形坡度小于25°

,山丘起伏程度小,沙、土包高度小于2米,密度小于40%,温度和积温条件较好。

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对其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后可开发增加农用地面积2895.04公顷,可开发增加耕地面积1851.42公顷,新开发耕地适宜于粮、菜、果、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

土地开发潜力调查见附表3—7。

  3.3土地复垦潜力

  **县土地复垦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内“两江”(南盘江、曲江)和“两河”(龙珠河、青龙河)的沿岸一带,由于洪水造成的水毁耕地。

水毁耕地相对较多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分别是位于**县南部的曲江河谷沿岸、县域中部的龙珠河、青龙河河谷沿岸。

挖损塌陷的土地复垦区,主要是向阳煤矿矿区。

全县复垦潜力区土地适宜复垦潜力面积817.65公顷,由于复垦区多处于河谷区,光热条件、积温条件较好,水源可得到充分保证,适宜复垦为耕地。

全县适宜复垦土地面积871公顷,通过复垦可增加农用地面积817.65公顷,复垦增加耕地728.71公顷,复垦地适宜冬早蔬菜、优质经果、蔗等粮经作物和各种热带作物种植。

土地复垦潜力调查见表3—8。

  3.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汇总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汇总结果见附表3—9、3—10、3—11、3—12、3—13。

  4规划目标

  4.1目标确定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结合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状况、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

  确定全县开发整理目标:

总面积28849.55公顷,其中开发面积2895.04公顷;

整理耕地面积24368.82公顷;

整理居民点面积1903.69公顷;

复垦面积871公顷。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发挥土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4.2确定目标的依据

  

(1)满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满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3)满足**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4)充分实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

  4.3确定目标的方法

  

(1)初步目标

  根据确定规划目标的相关要求,初步提出了**县2001—2010年需要实现45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

总面积9899.32公顷,其中开发面积2895.04公顷;

整理耕地面积6488.1公顷;

复垦面积418.04公顷;

农村居民点整理耕地8.14公顷。

项目实施可增加耕地3120.51公顷,净增耕地比例31.5%。

全县粮食产量增至8945.95万千克,年净收益7478.98万元,投资收益率为19.37%。

  

(2)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

  根据规划目标,本规划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事实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本规划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数据采用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其时问与规划基期年一致,现实性强。

其他资料采用历年统计资料和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资料或规划成果。

对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增强了规划的可靠性。

  本规划以有关法律政策和相关规划为依据,在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成果。

  为了使规划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结合**县实际,对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划定、规划方案拟定与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规划坚持定性与定量、定向与定位相结合,领导、专家与技术人员相结合,各项数据的确定,建立在历史和现状数据的汇集、鉴别与专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符合**县实际情况和特点。

  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同时按照**县地形地貌特点,进行了开发整理区的规划,将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和标准农田建设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增强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3)依据论证结果确定规划目标

  通过对规划目标的可行性论证,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确定全县开发整理总面积28849.55公顷,其中开发面积2895.04公顷;

  确定规划期内(2001—2010年)实现开发整理总面积9899.32公顷,其中开发面积2895.04公顷;

整理面积5488.1公顷s复垦面积418.04公顷s农村居民点整理耕地8.14公顷;

净增耕地面积3120.5l公顷;

净增耕地比例31.5%。

项目估算静态总投资38602.89万元。

  4.4土地开发整理总体安排

  根据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土地开发及土地复垦潜力分析结果,**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如下:

  

(1)土地整理:

由耕地、农村居民点、闲散废弃土地等用地整理组成,可调整农用地24998.12公顷(其中耕地24935.22公顷,其他农用地62.9公顷),建设用地1274.39公顷,合计26272.51公顷。

  

(2)土地复垦:

由工矿、道路、闲散废弃土地、水毁地等用地复垦组成,可调整农用地816.81公顷(其中耕地728.71公顷,其他农用地88.14公顷),建设用地54.15公顷,合计871公顷。

  (3)土地开发:

由荒草地、滩涂苇地等其他未利地开发组成,可调整农用地2343.58公顷(其中耕地1851.42公顷,其他农用地496.16公顷),建设用地233.46公顷,合计2577.04公顷。

  全县合计:

可调整农用地26740.31公顷(其中耕地26410.35公顷,其他农用地329.96公顷),建设用地1444.07公顷,合计28184.38公顷。

**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结果见附表4—1。

土地开发整理面积汇总见附表4—2。

  按照**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在充分调查、分析、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土地开发整理及其他农用地面积等指标进行分解,结果见附表4—3。

  本规划在规划期内(2001—2010年)提出45个项目,项目规划区总面积9899.32公顷,其中:

中、低产田整理土地6488.1公顷,水毁河滩土地210公顷,土地复垦208.04公顷,宜农荒地开发2895.04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耕地8.14公顷,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高产稳定农田,其中:

新增耕地3120.51公顷。

按园田化标准做到田间道路、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配套;

灌溉保证率达75%已上;

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规划。

能起到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5土地开发整理近远期安排

  

(1)近期目标(2001—2005年):

开发整理以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基础设施较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且工程量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重点。

土地开发整理面积3550.82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274.49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1276.3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475.37公顷,村庄整治面达67%。

  

(2)远期目标(2006—2010年):

开发整理以地形较为复杂零散,有一定潜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

土地开发整理面积2674.5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375.01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1299.58公顷,新增耕地面积808.93公顷,村庄整治面33%。

  

  5土地开发整理区

  5.1类型

  根据**县县级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结果,对全县范围分为土地整理区、土地开发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