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993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docx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

(一)我最初遇见朱自清先生是在1932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的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以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

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字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二)①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②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③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④

(三)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

“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园——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也反对他的主观,但还是说:

“他读了不少的书。

”

(四)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注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章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激愤,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注:

要指外貌忠厚、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一般引申为没有原则是非的人。

本文所用的是后一种意义。

23.“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这句话是从第

(二)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把它放回去,应放在(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4.如果从原文选出三个词来概括

(一)至(三)段的大意,那么这三个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

每个词语只限两个字)。

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总评价是__________。

(从原文中找一个词语,即两个字)(3分)

25.对第(四)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有下列四种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主题是在强调朱自清先生的修养

B.突出他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政治态度

C.指出他的“朴质”不能为生疏的人立即发现

D.强调在他“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有一颗不平静的心

26.从作者的回忆可知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经历,根据文章填写。

(3分)

清华任教→_________________→路过柏林→到意大利→从威尼斯回国→__________→清华任教。

27.这篇文章谈到的朱自清即是我们所学课文__________的作者。

(1分)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矣。

(《韩诗外传》)

15.给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注音并释义。

(2分)

①孟子辍然中止()

②其母知其也()

16.辨析并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正确解释。

(2分)

①其母方织(正在;刚才)()

②孟子辍然中止(终于停止;中途停止)()

③何为中止(什么事;为什么)()

④其母引刀裂其织(引导;拿起)()

⑤以此戒之(惩罚;警告)()

17.阅读下面孟郊的《游子吟》,结合本文谈谈感想。

(2分)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

玫瑰树根

〔智利〕米斯特拉尔

①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②那里有黢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③据说还有别的:

身材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④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⑤“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有见到呢。

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

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

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⑥卑贱的树根说:

⑦“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我更深地扎根,就是为了更多的吸收,为了让我的地上部分长得茁壮茂盛。

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

那时候,你去看看我的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⑧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⑨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

⑩天哪!

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十分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

18.第⑤自然段中加曲线的句子是用修辞手法来突出树根的特点。

(2分)

19.第⑨自然段中加“△”的“延伸部分”指的是(2分)()

A.根的地上茎B.玫瑰的枝叶及鲜花C.鲜花D.树枝

20.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可用哪个成语或俗语来概括?

(2分)

21.阅读上文后,除了正确认识美丑关系,你还会产生哪些生活或人生的感悟呢?

请用简洁的语句表述。

(2分)

(五)

科学的生命是创造,要创造就要勇于思考,敢于向科学权威和旧的理论体系挑战。

物理学家海森宝说得好:

“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发展,几乎都是通过对某种问题或概念的放弃而取得的。

”在科学领域,人们尊重权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尊重绝不应该变成迷信。

①华罗庚堪称数学权威,但他也可能弄错一些问题。

②1955年,厦门大学年轻的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华罗庚的“它利问题”存在着错误。

③经过反复验算,陈景润确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

④他写了一篇论文,并附了一封信寄给华罗庚,信中说:

“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

”⑤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讨论会上,亲自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

⑥陈景润没有因为华罗庚是权威而放弃真理,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赞叹;⑦同样,华罗庚没因为陈景润是无名小辈而拒绝批评,表现出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

22.“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这是委婉的说法,如果换成直白的说法怎么说?

(2分)

23.第二段中⑥⑦两句可否颠倒一下顺序?

为什么?

(3分)

24.指出本文使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3分)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六)

深渊飘“雪”

罗嗣藻

当潜水艇潜入北冰洋深渊时,在探照灯灯光的照射下,会看见一大片神奇的飘雪景象。

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悠悠,随水曼舞轻飞,与大陆上空的飞雪一般模样。

好一派奇美雪景!

大洋深处的雪花从何处飘来?

显然它不是从天上飘下来的,那么,这深渊飘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经科学考察探明:

这深渊大雪,原来是海洋水质中的特殊物质所形成的幻景。

原来,在北冰洋深渊,漂浮着大量的生物遗骸碎屑,再加上大陆流水又携带来各种物质微粒,这些东西在深渊相遇互撞之后,结成较大颗粒。

就这样滚雪球般越撞越大,成为絮状漂游物,在水中荡漾。

科学家考察时,曾把这些漂游物捞起来仔细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松散物。

这些松散物在深水中被强烈的探照灯光一照,呈现出洁白晶莹的样子,俨然雪片,构成了深渊飘“雪”的壮丽景观。

26.文章第1段描述了深渊飘“雪”的奇景,请用横线标出写奇景的句子。

(2分)

27.第2段的中心句是。

(3分)

28.“这些松散物在深水中……俨然雪片,构成了深渊飘‘雪’的壮丽景观”一句中有两个“雪”字,为什么一个用了引号,另一个没用?

(3分)

29.能否将本文两段说明的内容调换一下顺序:

先说幻景形成的原因,再说深渊飘“雪”的景象?

(3分)

(一)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由南向北的流着,这就是趵突泉流出来的。

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③泉太好了。

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南,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④池边还有小泉呢: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

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

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

⑤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⑥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1.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第②段中“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一半的美”的含义是什么?

(2分)

3.第③段写“三大泉”,抓住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4.第④段主要运用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5.第④段中细致写泉水往上冒的形态,请在文中找出两个句子。

(2分)

6.文中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请各找出一句。

(2句)

(1)记叙:

(2)描写:

(3)议论:

(4)抒情:

7.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8.你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分)

(二)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

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a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b①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b②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b③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

b④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a②在湿烟里。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b⑤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

”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b⑥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

b⑦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a③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

b⑧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

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b⑨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a④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给a①、a②、a③、a④处各填上一个最恰当的单音词。

(2分)

a①a②a③a④

2.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2分)

兀自()潺潺()倚着()澄静()

3.原文在“好似游丝一般”后面的处还有一句话,下面的四句话中选哪一句最恰当?

(2分)()

A.“这笑容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

B.缠绕在心际,这茅屋令人无限萦怀。

C.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D.萦怀于脑际,给人无限温暖。

4.最后一段中的“这时”指的时间是。

(2分)

5.文中选取了三幅笑的画面,有一句话是组材成篇的线索,它是。

(2分)

6.概括三幅画面相同的景和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树、雨、花B.树、月、花

C.路、月、树D.雨、月、花

7.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有相同的地方,这变化是(1分)()

A.由畅快而高兴B.由平静而兴奋

C.由沮丧而欣慰D.由沉闷而激动

8.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不超过30个字)(2分)

读伊索寓言(节选)

钱钟书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以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会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的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及到年辈资格先后的,会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越多。

所以我们仅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反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乡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让我们教育,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很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

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使用:

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头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一人。

乌鸦的故事:

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儿做禽类,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挑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他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撕下来,现出乌鸦的本相。

这就是说:

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

寸草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

这个寓言故事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

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跟乌鸦有何。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

母蛙鼓尽了气,问小蛙道:

“牛有我这样大么?

”小蛙答说:

“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

”这母蛙真是笨坯!

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

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无一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

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养了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

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

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

伊索错了!

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

“这葡萄也许是酸的,不吃也罢!

”就是吃到了,它还要说:

“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

”假如它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它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

假如它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它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终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这几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为例,说小孩子看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

小孩子应不应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因为他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处处碰壁上当。

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

“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8.除本篇文章涉及的寓言故事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出自《伊索寓言》的作品?

请写出两则寓言故事的题目。

(1分)

9.第二段作者认为“我们仅是我们祖辈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是为什么?

(可摘引文中语言回答)(4分)

10.第三段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4分)

11.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他对古老的寓言理解很有独到的见地。

如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的寓言本在于戒贪,作者则认为结论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2.作者得出“无一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的结论的根据是什么?

这种结论是从哪则寓言故事中想到的?

(4分)

13.对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中“这葡萄果然是酸”的一句可以有哪两种理解?

(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3分)

14.在小孩应不应该读寓言的问题上,作者持什么观点?

他的理由是什么?

(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3分)

15.钱钟书认为寓言要不得。

但孩子们都喜欢读寓言,你认为小孩真的不能读寓言吗?

试谈谈你的观点。

(5分)

(三)课外阅读(5分)

16.阅读下面各题,回答问题。

(1)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有一个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出身于皇商大家;幼年丧父。

她聪明美丽,博学多才,是封建礼教造就的‘淑女’典型。

”这个人物是谁?

(1分)并说出一个与她有关的事件。

(1分)

(2)在读《爱的教育》时,文中的哪一个情节最令你感动?

试说明原因。

(3分)

熟读精思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5.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的“余”字的意思相同?

试写两个。

(2分)

6.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

(2分)

7.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4分)

8.读书要善于积累。

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了吗?

请任意写两句。

(2分)

9.作为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中学生,你对读书一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请谈一谈你的读书体会。

(6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假币

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就这样想。

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终于熬到下课,辰盯住围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同学中的老教授,好歹女娃们散尽,他才跨前一步,把钱递上。

这时,辰脑子嗡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

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

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这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

同学个个都是贵公子,只他一个穷孩子,假币的事抖落出来,他如何混下去?

辰拿定主意,次日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经的路上,见到他说:

“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立刻板起脸来:

“别提你那钱!

辰魂飞魄散!

却听老教授说:

“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谢天谢地!

辰一边陪着小心一边回到教室。

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了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

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

等着,老师。

辰后来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

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不再愁钱。

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

他为老教授准备了1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老教授高兴地设家宴款待高徒。

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

“老师,我交给您的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3张该死的假币……”他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

“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

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

”说着,从一本影集里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

“假话。

兴你假币不兴我假话?

“为什么?

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

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

“揭穿容易,但我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老师,”辰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泪流满面,“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10.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分)

(1)如坐针毡()

(2)不屑()

(3)聘任()(4)揭穿()

11.文中画线句子中,“这块心病”指的是什么?

辰为什么认为老教授“可怜兮兮的”?

(4分)

12.联系全文,你怎样看“辰交假币”这一行为?

(3分)

13.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辰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

(3分)

14.老教授的话可谓一个“美丽的谎言”这假话“美丽”在哪?

(4分)

15.本文最后写辰还想跟老师学几年,你认为他想学些什么?

(4分)

1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辰和老教授这两个人物有何看法?

试谈一谈你的理解?

(4分)

(三)课外阅读(4分)

17.“桃园三结义”出自哪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你的情节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