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176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docx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1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本文线索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1、2段,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有哪些?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渔人从小口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5.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

 

6.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

说明了什么?

7、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

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9.探讨: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会说些什么?

 

10.渔人离开时,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概括第三节内容:

思考: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四)概括第四节内容:

三、探讨文章主题:

1.文中所描绘的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3、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4、总结本文主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作业

小练笔:

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假如我找到了桃花源……

课堂检测

一、基础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2)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   语云() 诣太守()

(三)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古今异义词

缘溪行古义:

今义:

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

今义: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单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

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古义:

今义: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古义:

今义:

向着,朝向。

(2)一词多义

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其中往来种作()

1之具答之()

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即遣人随其往()

桑竹之属()得其船(

寻寻向所志()

舍便舍船,从口入()

寻病终()屋舍俨然()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遂遂与外人间隔()

不足为外人道也()遂迷,不复得路()

(3)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②复前行()

③处处志之()④初极狭,才通人()

(四)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第一自然用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有何作用?

(五)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

①至治之极: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

美味,以为甜美。

(七)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九)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

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

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二、阅读题

(一)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

(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

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

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

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

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

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

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3分)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

【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

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十倍,百倍。

②[重死]以死为重。

③[舆]车。

④[陈]通“阵”,列阵。

⑤[蹊隧]小径和穴道。

⑥[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

⑦[羁]拴住。

   ⑧[同]混同。

⑨[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

①           。

  

链接材料二:

②           。

链接材料三:

③          。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 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ún):

确实。

④浣:

洗衣。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交通:

(2)悉如外人     悉: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方:

(4)自恨不如远甚也  恨: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7.【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

《桃花源记》导学案(教师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优秀,今天大家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同学们说是吗?

好!

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大意,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好)请同学们看屏幕:

1、判断:

下列说法对吗?

(灯片:

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桃花源人为躲避战乱,他们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丢下儿女?

他们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地方)”不是自寻死路吗?

(生答,老师纠正)2、解释加点的词: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与外人间隔()3、翻译句子: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真棒!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内容,看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二、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本文线索是什么?

(渔人行踪。

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的。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很明晰的:

发现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二)阅读课文1、2段,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花林的奇异是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有哪些?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小结:

第一节,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的入口。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渔人从小口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找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结:

第二节: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6.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

说明了什么?

——“大惊”是什么意思?

(非常吃惊)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到来非常惊异。

说明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7、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可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探讨: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会说些什么?

(应说的是秦末几百年以来战乱的历史。

灯片)桃源人听后,叹惋什么?

(为桃花源外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10.渔人离开时,为什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外面的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四)概括第三节内容:

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思考: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

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这一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四)概括第四节内容:

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三、探讨文章主题:

1.文中所描绘的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桃花源

现实社会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结论:

现实生活中根本找到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

2、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课堂小结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作业

小练笔:

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假如我找到了桃花源……

课堂检测

三、基础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2)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___________

答案:

(1)东晋陶渊明世外桃源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无人问津,怡然自得。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   语云() 诣太守()

答案: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   语云(yù) 诣太守(yì)

(三)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古今异义词

缘溪行古义:

今义:

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

今义: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单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

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古义:

今义: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古义:

今义:

向着,朝向。

(2)一词多义

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其中往来种作()

2之具答之()

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即遣人随其往()

桑竹之属()得其船(

寻寻向所志()

舍便舍船,从口入()

寻病终()屋舍俨然()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遂遂与外人间隔()

不足为外人道也()遂迷,不复得路()

(3)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②复前行()

③处处志之()④初极狭,才通人()

答案:

(1)①沿着,顺着。

②新鲜美好。

③交错相通。

④妻子儿女。

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⑥不要说,更不必说。

⑦不值得,不必。

⑧沿着、顺着。

⑨先前的。

(2)①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他们。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代词,这。

②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他们的。

代词,渔人。

代词,他的。

③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④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⑤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⑥副词,于是,就。

副词,终于,竟。

(3)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②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③名词作动词,做记号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四)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第一自然用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有何作用?

答案:

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五)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

①至治之极: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

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相似点: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七)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答案:

1.渔人2.村中人渔人3.村中人村中人4.于

(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

B

(九)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

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

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答案:

C

四、阅读题

(一)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

(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

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

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

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

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

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

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