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373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docx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第一章

总论4

一、工程概况4

二、工程建设背景5

1、印江县概况

2、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现状

3、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

4、研究的范围和编制原则

工程建设的背景、理由和必要性

第二章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第三重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一、场址选择

二、场址条件

第四章建筑方案选择

一、建筑方案选择原则

二、总平面布置

三、建筑方案

1、主要设计依据

2、建筑设计

3、结构皮计

4、给排水、消防设计

5、电气、防雷设计

6、节能保温设计

7、道路和广场硕化及场地绿化••

8、通讯

第五章主要节能节水措施

一、概述

二、主要节能节水措施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

四、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劳动安全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措施

二、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三、爆破作业安全措施

四、消防

第八章工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

1、组织管理

2、资金管理

3、投资管理

4、进度管理

5、质H管理

二、工程控制

1、管理和监督工程实施……

2、跟踪工程实施过程

3、工程监理

第九章工程实施进度

一、建设工期

二、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说明

二、估算总投资

三、投资估算表

四、资金筹措

第十一章招标初步方案……一、编制依据

招标初步方案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

3、招标方式

4、标段戈U分

5、施工单位资质要求

三、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二章工程评价及结论与建议

一、工程评价

二、结论

三、建议

附表;附表1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项目投资估算、附表

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设备购置清单、附表3乡镇劳动保§

所项目投资估算、附表4乡镇劳动保障所设备购置清单

附图:

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设计图乡镇劳动保障月

设计图

附证及文件:

印江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印江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

2、拟建地点:

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拟建在印江

县峨岭镇解放西路;乡镇劳动保障所4个分别拟建在木黄镇、板

溪镇、缠溪镇、新寨乡场上。

3、建设性质:

新建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木黄镇、板溪镇劳动保障所;改扩建缠溪镇、新寨乡劳动保障所。

4、建设规模:

新建总建筑面积:

4200m2o其中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0仃;乡镇劳动保所每个建筑面积300仃,4个建筑面积共1200仃。

5、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总投资970万元,其中申请国债资

金325万元(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76万,木黄镇、

板溪镇劳动保障所28万,缠溪镇、新寨乡劳动保障所21万),地方财政匹配645万元(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434

万,木黄镇、板溪镇劳动保障所102万,缠溪镇、新寨乡劳动保

障所109万)

6、建设工期:

12个月

7、项目法人: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8、项目法人代表:

饶继军

工程建设背景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新阶段国家级贫困县,位于贵

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

梵净山西麓,东距铜仁机场170公里,西距省会贵阳400公里,

北距重庆秀山火车站110公里,距过境松桃孟溪站渝怀铁路80

公里。

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42.8万人。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制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有“书法之乡”、“长号颐呐之乡”之美誉。

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

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浓浓的民族风情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书法底蕴丰厚,有“书法之乡”的美誉,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扬海内外的严寅亮先生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孕育了国务委员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印江。

彰显着千百年来凝聚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博大精深。

印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C,年降雨

虽1100mm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县河流总长223公

里,年径流虽12.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虽6万千瓦,有地下热水泉4处,露天泉井水163处,其中凯望温泉有“中国珍贵矿泉

水”之称。

矿产资源丰富,有镒、硅、镁、花岗石、玉带石、煤、硫铁矿、重晶石等50多种,已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有20余种,

其中的花岗石、玉带石广品蜚声全国,炼镁白方岩矿储存虽达17亿吨、硅石矿储虽数千万吨。

主要经济林木有梵净山绿茶、天麻、

杜仲、银杏、黄柏、柑桔等,其中梵净山绿茶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梵净山翠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位于县城东部的梵净山,1986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闻名遐尔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梵净山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开发潜力巨大。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以水利、电力、交

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旅游推介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1.48亿元,增长12.8%,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6%、29.4%、15.4%;完成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56万元,增长24.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增长32.3%;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实现4.54亿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0元,增长

9%。

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2、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梵净山西麓,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

17个乡镇,总人口42.8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92361户38.3万人,农业劳动力22.52万人。

目前,全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已达11.98万人,其中转移到省内的农业劳动力有2.22万

人,转移到省外的有9.76万人,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工资较低且

劳动强度较大的制造和建筑行业,月收入大部分为1500元左右全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职工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失业

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39000多人。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交通堵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乂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裕,但工业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大,亟待开发的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一直以来,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该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没有固定规范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严重制约了该县劳动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工程立项报告。

(2)《印江土家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3)项目实施单位关于编制本项目可研报告的委托书、合

同。

(4)印江土家族自治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土地、规划、环保等资料。

(5)〈〈铜仁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报送2010年铜仁地

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的报告》(铜劳社呈

[2009:

51号)

(6)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就业和

社会保障服务建设试点的通知》的通知(黔发改就业〔2010〕591号)

(7)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

《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50352-2005)

(10)《办公建筑设计规范》(GJG67-2006)

(11)《公共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2)其它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4、研究的范围和编制原则

本工程可研究范围包括:

对工程建设的背景进行分析,提出

工程建设理由和必要性;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分析工程的建设条件;提出工程建设方案;分析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建设规模和内容,安

排工程实施进度;对工程建设投资进行估算;提出工程管理措施拟定工程建设招标初步方案;分析评价工程。

工可编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实际使用需

求,按照统筹规划、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满足基本需求,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坚持勤俭节约、简朴大方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力求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齐全、经济适用、满足需求

5、工程建设的背景、理由和必要性

(1)建设背景

今后五年,将处于国家“十二五”发展关键时期,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当前正进一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从分配角度调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障投入机制已成为重要内容,党和政府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已作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启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同时,当前劳动保障工作正处在重要转型期,与过去相比,正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向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长效机制转变,其政策的着眼点更加具体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其管理和服务的面延伸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涉及到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具体业务虽成倍增长。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示范和带头作用,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要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政策的良机,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认真做好县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系统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落实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报工作,争取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根本解决本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没有固定规范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

所的局面。

进一步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纵向深入发展。

拟建项目正是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示范和带头作用,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印江土家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的方针政策下提出的,旨在加快偏、穷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设施条件,推动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体系,以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高效发展,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策略的深入实施,印江县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系统基础设施不管建筑规模还是设备配置都远落后该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以上这些就形成了本项目的建设背景。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理由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

17个乡镇,总人口42.8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92361户38.3万人,农业劳动力22.52万人。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交通堵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乂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

充裕,但工业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也是一个发展潜

力大,亟待开发的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存在着:

经济总虽小,

人口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国、全省、全区都处于落后位置;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长缓慢;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非常突出。

从社会保障服务来看,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服务显得

越来越重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县目前总人口已达42.8万人,由

于之前我县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来看,根据调查统计,全县有富余劳

动力15万人左右,占劳动力资源的66.7%,其中50%外出农民工由于没有得到合法职介,跨区域流动就业属无序流动。

常年稳

定外出务工人员约6万人劳务收入仅邮局汇款达1亿元以上(不

含民工自己带回或购物等无法统计的隐性收入),相当于全县年财

政总收入。

这些外出民工多数文化素质偏低,一无技术特长,无专业知识,主要从事脏、累、苦、重的工种,技术含虽较低,相应的劳动报酬较少,一方面难以形成人才流、资金流,不能拉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因很难适应东部沿海地区对

劳动用工的技术技能要求,逐步返乡,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淀,

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从城镇就业来看,据统计,全县近几年平均每年新增各种就业岗位不超过2000个,而全县每年有5000余名“两后生”(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成长为新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升学的新增劳动力年复一年地增加。

加之多数失业人员技能单一或没有技能,很难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

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特另U是有效地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服务;必须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必要的工作平台,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流程科学并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体系。

为此新建印江自治县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非常必要的,而且势在必行。

第二章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一)新建县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总建筑面积3000m2,主要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及政策咨询中

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社保服务大厅、人才市场、综合型会议室、实验室、管理室、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家电维修技术培训中心、档案室、资料室、综合性电教室、办公用房、大会议室、保管室。

配套建设自动化办公设施、电教设备、音像设备、信息网络设备及设施等。

(二)新建木黄镇、板溪镇劳动保障所;改扩建缠溪镇、新寨乡劳动保障所

每个劳动保障所建筑300m2。

主要建设服务大厅、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

配套建设自动化办公设施、信息网络设备及设施。

(三)主要内容详见设计方案平面

第三章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一、场址选择

本工程建设用地拟选场址环境、地质经铜仁地区建筑规划勘察设计院现场踏勘,无不良地质灾害,场地适合印江自治县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项H建设。

二、场址条件

1、地形地质条件

场址地质稳定,无重大不良地质现象,属对建筑无害的地区,

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无溶洞、暗河,整体性稳定良好,无重要矿产压覆。

2、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要求

场址符合印东县城及乡镇整体规划

3、征地拆迁及周边建筑物

场址现为空地,无需拆迁。

土地为政府划拨,无需征地。

4、交通及公共基础设条件

印江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拟建在印江县峨岭镇解放西

路,乡镇劳动保障所4个分别拟建在木黄镇、板溪镇、缠溪镇、

新寨乡乡场上。

交通极为方便,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均比较完善,能满足工程建设施工和建成后投入使用的需要。

5、建设及施工条件

钢材、水泥、沙石、砖等主要建筑材料均可在印江县就地采

购。

场址紧临公路和规划城市道路,施工机械可直接进入工地,建筑材料等无需二次搬运;水、电可就近接入工地,能满足施工需求;周围无建筑物,施工对周围影响小。

施工条件优越。

6、防洪设施条件

场址在城区防洪警戒水位线以上,能满足100年一遇防洪要

求。

7、环境保护条件

经处理过的污水与废弃物,可直接入城市污水处理排放系统或送城市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第四章建筑方案选择

一、建筑方案选择原则

1、贯彻经济适用的原则,在条件可能时尽虽注意美观大方,力求与周边建筑物风格统一协调。

2、内部功能布局力求做到功能分区合理,防止内部交叉干扰,防虫、通风、采光、安全符合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求。

3、功能分区充分满足消防和人员安全的需要。

在人流、防火、防爆及卫生要求许可时,相近功能用房尽虽集中设置。

4、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采用新技术及新材料。

5、建筑设计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

二、总平面布置

经我院设计人员的现场踏勘,该场地较为平坦,高差在500m以内,无大虽的挖填方,道路市政系统均已建善,施工场地较好,

根据印江县规划部门的要求,该建筑布置主要为南北向与周围建

筑紧密含接,建筑风格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三、建筑方案

1、主要设计依据

(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2)总图制图标准服GB/T50103—2001

(3)建筑制图标准服GB/T50104—2001

(4)《民用建筑设计通贝》(GB50352—2005);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5);

(7)《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

(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GJG67—2006);

(9)《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2001);

(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16)《建筑防宙设计规范》(GB50057—94);

(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建筑设计平面功能

详见平面图

(1)屋面

屋面为上人屋面,钢筋混凝土屋面结构板,水泥砂浆找平层水泥砂浆保护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层。

(2)室内装修

楼地面为高级地板砖地面,特殊用房为木地板。

楼梯、卫生间均铺设防滑地砖,卫生间作1.8米高白色瓷砖墙裙。

卫生间均比同层楼地面低120mm。

内墙、顶棚为混合砂浆底层,白色仿瓷2度、室内栏杆为1050mm高不锈钢栏杆,楼梯栏杆为

900mm高栏杆;临空窗及窗台低于900mm处设1050mm护栏。

(3)室外装修

外墙混合砂浆底层,刷防水外墙漆,色彩由建设方及当地规划环境要求协商处理。

雨篷、阳台、挑檐、压顶等垂直与水平面相交处均应做滴水,外装修材料做到滴水糟。

为避免混凝土毛细现象使室内产生霉点,在雨篷、阳台、飘窗上檐处均应做高分子防水涂料两道,与外墙防水形成完整体系

(4)门窗

外窗采用6+12+6中空白玻塑钢窗,其他建筑采用5厚白玻塑钢窗;门为木门。

(5)室外工程

散水做法参见西南04J812—4—1;砖砌踏步做法参见西南04J812—7—la;坡道做法参见西南04J812—5—1—B/6;砖砌明沟做法参见西南04J812—3—la;砖砌暗沟做法参见西南04J812—3—2a—A2;花池做法参见西南04J812—18—5b。

3、结构设计

设计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屋

面防水等级为1级。

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型式。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基础形

式采用孔庄基础。

现浇梁、板、构造柱、柱、圈梁采用C30混凝土浇筑。

工程所在地不需抗震设防。

4、给排水、消防设计

水源由城市供水管网直接供应,给水管材采用pp—R塑料

管。

在建筑物一层进水管上设总水表,水表前后设置阀门和止回阀。

卫生间内设蹲式大便器、洗手池、小便器等用水设施。

排水管材采用UPVC塑料管及管件。

废水经排水管收集进入室外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校区排水主干管,将污水输送至城市污水于管。

雨水来用排水沟排除,直接排入校区雨水管沟。

根据分散、直捷的原则,就近排入水体。

排水沟采用砖砌、水泥沙浆抹面。

建筑每层楼设置灭火器,用于消防初期灭火。

室外及室内设置消火栓。

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消火栓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距路边不应超过2m,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m,

布置间距不超过120m,消防用水虽贮于高位水池及清水池内。

5、电气、防宙设计

电源采用城市电网220V直接供电。

照明标准为室内照度采用200LX,走廊照度采用75LX。

布线方式为灯回路和插座回路分别采用BV2.5和BV3.0的铜芯导线穿阻燃电线管暗敷,进线方式采用BXF铜芯护套线架空引入。

配电箱、开关、插座的安装高度分别为1.7米、1.2米、0.6米。

建筑物按二类防宙建筑设计。

屋面用睡12镀锌圆钢作避宙带

沿女儿墙敷设,支持夹间距1.5米。

引下线用柱内的四根主筋,

距地面1.0米设测试板,引下线间距25米以内。

重复接地、电

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等地接地共用统一的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实测不满足要求时,增设人工接地极。

凡正常不带电。

而当绝缘破坏有可能呈现电压的一切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均

应可靠接地。

在电源总配电箱内装第一线电涌保护器(SPU)。

地型式米用TN—S系统,电源在进户处做重复接地。

6、节能保温设计

墙体材料为240mm。

水泥标砖,构造措施为屋面、砖外墙、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保温,保温材料为聚苯颗粒保温砂浆、XPS挤塑聚苯板。

外窗采用6+12+6中空白玻塑钢窗,其他内窗采用5厚白玻塑钢窗。

7、道路和广场硕化及场地绿化

道路和广场硕化为混凝土硕化,基础均采取原土夯实,反复

碾压的方法,然后在其上铺设150mm的碎石垫层,再在垫层上

面铺设100mm的C20混凝土。

根据院内整体绿化方案,本工程在院内场地周围视情况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