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682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

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

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篇二】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

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

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

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

(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

(很麻烦)

  师:

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

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

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

多几厘米?

  (4)谈话:

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量一量。

  交流。

问:

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

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

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篇三】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

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

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

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

猜想要有根据)

  2、师:

你知道有哪些尺子?

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

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

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

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

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

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

(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

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

  2、师:

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

(板书:

1米)

  3、介绍米:

师: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

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

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

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

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

1米有多长。

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

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

(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

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

(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

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

(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

小小估计员。

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

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米

  跳绳长大约是

(2)米

  

(1)估计:

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数学教案-米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